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29 20:13:26瀏覽1009|回應2|推薦15 | |
七天開悟 / 阿姜 查1220 觀察你的心 由端身正坐和專注於所緣境開始修行,你可以坐在地板上或坐在椅子上。剛開始,你不必觀察許多所緣境,只要保持正念觀察出入息即可,當你觀察出入息時,你也可以重複唸誦 佛、法、僧,若你發現它有幫助的話。你不可強迫自己去覺知氣息的出入,若你想控制呼吸,這是不對的,有時呼吸太短或太長,太細或太粗,或許你覺得呼吸不順暢,或覺得不舒服,順其自然,呼吸會自動穩定下來,最後氣息會自然的進出。當你清楚的覺知出入息,並且非常專注時,這才是正確的觀呼吸。 當你分心時,停下來,再度專注。剛開始,當你專注時,你的心想要控制它。不要控制它或擔心它,只要觀察它和順其自然,繼續觀察,定力會自行增長,當你繼續以這種方法修行時,有時呼吸會停止,然而不要害怕。當你覺知出入息的心停止覺知時,細微的出入息仍繼續,一旦時間到了,呼吸會恢復如前。若你能像這樣讓心平靜下來,無論你身在何處,在椅子上、車上、小船上,你都能保持專注,並且立刻進入平靜狀態。無論你身在何處,你都能坐下來禪修。 到達這個點後,你對「道」已經有些認知,但是你仍必須觀察所緣境,把你平靜的心轉向色、聲、香、味、觸、法。無論什麼生起,觀察它,觀察你是否喜歡它,它是否使你快樂,但是不要執著。喜不喜歡只是你對世間的反應,你必須更深入觀察。無論某些事物最初是好是壞,你會看到它真的是無常、苦、空。將一切生起的事物都歸入這無常、苦、空三個種類中,無論是好壞、善惡,全歸入這三法印中,這是毗婆舍那的方式,藉著修毗婆舍那,所有的事物將趨於平靜。 不久,三法印智:了知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會生起,這是真實的智慧的開始,也是導致解脫的禪修心要。了知你的經驗,觀察它,勇猛精進,知道事物的本質,學習放下,捨離,以便獲得解脫自在。 坐禪時,你可能有奇怪的經驗和幻想,例如:看見光、天使或佛陀。 當你看到這些東西時,你應該先觀察自己,觀察你的心處於何種狀態,不要忘記基本的重點,專注,不要希望幻想生起或不要生起。若你去追求這些經驗,你可能最後會喃喃不休,因為已經心不在焉。當發生這種事時,觀察他們,當你觀察他們時,不要被他們迷惑。你應該知道他們不是你自己,因為他們也是無常、苦、無我的,雖然他們已經生起,但是不要太在意。若他們不消失,就再提起正念,專注於呼吸,並且至少做三次深呼吸,那麼你就能去除他們。 無論什麼生起,要一再的提起正念,不要有任何我執,一切事物只是一些幻想或心的造作,一種讓你喜歡、執取或懼怕的騙術。當你發現這種現象時,不要被捲入。對智者而言,所有不尋常的經驗和幻想是有其價值的,對沒有智慧的人而言,是有害的。繼續修行,直到你不受他們影響。 若你能這樣信賴你的心,就沒問題了。若心想要高興,你要知道高興是無常的。不要害怕修行中的幻想或其他經驗,只要學習如何對治他們,如此一來,就可以用煩惱來訓練心你也會逐漸知道心的本質,心變得清淨,不執著。 當我發現:心看起來就像一個單一的點,像宇宙的中心,而心理狀態就像來到這點上,短期或長期停留的訪客,好好觀察這些訪客,並熟悉他們畫的生動圖片,他們所描述的誘人的故事,去誘惑你跟著他們。 不要放棄你的位子,它是四周唯一的椅子,若你繼續佔有它,並迎接每位訪客,保持敏銳的覺知,把你的心轉變成覺知者,一個覺醒的人,那些訪客最後將不再來訪。若你仔細觀察他們,這些訪客能來訪多少次?就在當下與訪客對話,你會非常了解每一位訪客,那麼,你的心最後將趨於平靜。 ◉行禪 禪修者每天要行禪,開始經行時,把手放在前面握緊,收攝身心,讓心專注。以正常的步伐,從這端走到另一端,行禪時,要保持正念,專注的經行。走到盡頭停下來,然後轉身再往回走。若心跑掉了,就靜靜的站著,然後再把心收回來。若心又跑掉,就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要一再的把心收回來,如此培養正念是很有效果的。 當身體疲倦時,就改變姿勢,但不是你一衝動就改變姿勢。首先,要知道你為什麼想改變姿勢,是身體疲倦、心神不定,還是懈怠?觀察身體的疼痛,學習仔細觀察。精進修行是心的問題,而非身體的問題,這指能持續不斷的覺知心念的生滅,當好惡生起時,不會去跟著它們。若我們沒有正念,沒有保持覺知,即使徹夜打坐或行禪,都不是正精進。 當你從預先決定點走到另一端時,將視野固定在你前面大約兩碼的地方並專注於身體的感受,或重複唸誦「佛陀」的名號。對於心中生起的念頭不要害怕,去質問他們,認識他們。不要執著於任何念頭和感受,觀察整個生滅過程,了解身心的本質會產生智慧。 當意識生起時,我們應該同時覺知它的生起,就像一只燈泡和它的光一樣。若你沒有覺知,障礙將生起,只有定才能斬斷它們。就好像當有小偷時,我們會小心謹慎來保護財物一樣,因此,這障礙正提醒我們應該保持正念和專注。 ◉修定 在修行中,我們認為:當我們想要安靜時,噪音、汽車、聲音、外境都是讓我們分心的事物。然而,到底是誰在干擾誰呢?事實上,我們才是去干擾它們的人,汽車、聲音只是順其本然罷了。我們錯誤的認為它們是外在的,並且執著於保持安靜和不要受干擾的想法。學習去觀察不是外境干擾我們,而是我們去干擾它們。把世界視為一面鏡子,整個世界全是心的反射,當你了解時,每一刻你都可以成長,而每一次的經驗都顯示真相,讓我們了解。 通常,未受訓練的心充滿擔心和憂慮,因此,禪修時,當內心稍微平靜時,你會很容易執著它,把平靜的狀態誤認為禪修的目的。有時你甚至會認為:你的貪慾、嗔恨已經去除,然而,稍後你會被它們擊敗。事實上,執著於平靜比被干擾更糟,因為你還想去除干擾,你會以保持平靜為滿足,而不願再進一步。 當禪悅和清明的狀態從內觀禪修中生起時,不要執著,雖然這種平靜的滋味很甜,但是它也是無常、苦、空的。安止定並非佛陀在禪修中所發現的精要,禪修時,不要想獲得安止定或其他境界,只要知道心是否平靜即可,若心是平靜的,以這種方法修行,定力會自然增長。雖然如此,為了增長智慧,定力必須穩固的建立起來,要讓心專注,就好像打開開關,而智慧就是所生起的光;若無開關,就無燈光,我們不能浪費時間去玩開關;同樣的道理,定力彷如空缽,而智慧是填滿缽的食物。 不要執著禪修的所緣境,例如:唸誦,只要知道它的目的即可。若你成功的用唱誦「佛陀」來讓心專注,心專注後,再把佛號放下。認為停止唸佛是懈怠,這是錯誤的觀念。佛陀意指覺知者,若你已經成為覺知者,為什麼還要反複的唸這個字呢? ◉堅持 在開始禪修時,忍耐和節制是基礎。在禪修期間或在寺院裡,我們只需跟著修行及依照時間表作息。要訓練一隻動物,我們必須約束牠;同樣的,我們必需約束自己。對於一隻很難馴服的動物,應該給牠很少的食物。在這裡,我們用苦行來限制食物、袈裟和居住的地方,把我們的慾望降到最低,將不必要的物欲去除。 這種修行是「定」的基礎,在行、住、坐、臥和各種活動中要能保持正念,使心平靜、清明。但是,這種平靜不是修行的終點。平靜狀態讓心能暫時休息,如同吃飯可以暫時除去飢餓,但是,這不是修行的全部。你必須用平靜的心,以智慧的觀點來看待事物。當有智慧的心變得穩固時,你不會執著世間善惡的標準,也不會受外境影響。有了智慧,獸糞可以拿來做肥料,所有的經驗都成為觀慧的來源。通常,我們喜歡讚美而不喜歡批評,若我們以一顆清明的心來看待,我們把讚美和批評同樣看做是空的,因此,我們能放下所有的事物,並找到內心的平靜。 只要好好修行,不要擔心要花多少時間才有結果。修習忍耐,若你的腿疼痛,告訴自己:「我沒有腿。」若你的頭疼,就想:「我沒有頭。」晚上打坐時,若昏昏欲睡,就想:「現在是白天。」禪修時,用觀呼吸的方法,若你的胸口不舒服,做幾次深呼吸。若心跑掉了,只要專注於呼吸,心不會跑遠的。在適當的時間,你可以改變姿勢,但是不要成為掉舉或不舒服的奴隸。有時,繼續坐著反而是好事。當你感到熱,腿痛,無法專注,就讓它們全部死去吧。這種感覺會變得愈來愈強烈,然後到了轉捩點之後,你會感到平靜和清涼。但是,第二天你會不想再坐了,訓練自己需要不斷的努力,在長時間的修行後,你會學到何時該精進,何時可放鬆,學習去分辨疲勞與懈怠的不同。 不要擔心是否能開悟。當種樹時,你種植、澆水、施肥、除害蟲,若這些事能正確的做,這些樹會自然生長,它生長的速度如何,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首先,忍耐和堅持是必要的,過了一段時間,信心和確信會生起。然後你會發現修行的價值,並且想要修行;你想避免社交活動,想在安靜的地方獨處,你會想辦法挪出時間來禪修,來觀察自己身心的生滅現象。從基本的步驟開始修行,要老實修行和覺知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其他的事物也能一一覺知。 ◉七天開悟 佛陀鼓勵他的弟子們,只要精進修行,七天內即可證悟,若不在七天內,那麼可在七個月內或七年內開悟。一位年輕的美國僧侶聽了就問:這是真的嗎?尊者阿姜 查說道:「若這位年輕的僧侶,能不斷的保持正念,七天內都不中斷,他會開悟的。」 這位年輕僧侶興奮的開始他的七天,但是十分鐘後,他失去正念了。恢復正念後,他又再度開始他的七天,只是當妄想生起時,他又再度失念,或許在想他開悟後會做什麼。他一再的開始他的七天,而他仍然無法正念相繼。一個星期後,他沒有開悟,但是他已經有相當的覺知能力,知道他習慣性的幻想和散亂的心,這是最有效的修行法,讓他的修行邁向真正的覺醒之道。 不要太快期望結果,一個有信心和自信的人會堅忍下去。 文.阿姜 查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