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28 22:00:23瀏覽2126|回應0|推薦11 | |
杜順和尚的神奇故事 / 文殊菩薩的化身 《華嚴經》極其殊勝,名為「無量陀羅尼」,是總稱,也就是說《華嚴經》能夠含攝一切的經論的要義。讀《華嚴經》的時候,就能夠看到這些境界非常廣大,我們很不容易領納。我們讀《般若經》的時候,似乎會感覺到很多文字都是重複的——從頭到尾,都是這樣的文句,都是這樣的模式,其實是不同的,很深廣。 華嚴宗的初祖——杜順和尚,非常的了不起。他在家姓杜,所以人家就稱他「杜順和尚」。他是宰相杜如晦家族裡邊的族長。小的時候,隋文帝就很看中他,每個月都供養杜順和尚。到唐太宗的時候,對他就更加尊重,把他請到皇宮裡邊為自己講佛法——為皇帝講佛法,所以給他賜了一個封號叫做「帝心」。杜順和尚他一生專門就是研究、弘揚《華嚴經》,為《華嚴經》的初祖——所以也有人稱他為「華嚴的和尚」。 杜順和尚一生,有非常多的故事在流傳。 在有關史籍裡面記載:有人生病,身體非常不好,非常疼痛,找杜順和尚看病,杜順和尚只要跟他面對面地坐在那裡,過一會兒這個病人病就好了;有人說不出話,到了杜順和尚那裡,就能夠講得出來;有人耳朵聾了,去見了杜順和尚,他就能夠耳朵聽得到聲音。世間的人,對他的神通,對他的成就,都是非常地景仰,非常地佩服。有一回,杜順和尚跟這些出家人一起過河,跟隨他一起去的侍者,走到河流的中間,水也很深,忽然這個河流,水都不流了。你看這個神奇不神奇?水都不流,水都停了。他有非常大的一種神通。所以唐太宗對他都非常敬仰,把他當成佛一樣看待。 剛才我說了,杜順和尚有很多的神奇的故事,但是呢,有人知道,也有人未必知道;有人相信,也有人未必相信。他長期都在終南山修行,有很多出家人跟他一起在那裡修行,後來有一天,有一位法師跟杜順和尚說,要去朝五台山。他說,我們多少年來都是修學《華嚴經》——華嚴法門,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表示智慧,我們應該去朝朝山。杜順和尚跟他講:其實你去不去朝拜五台山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文殊菩薩就在《華嚴經》裡頭,就在心裡頭,你再到哪裡去找菩薩呢?然後給他講了一個偈子:「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此便是,何處覓彌陀。」杜順和尚為這位法師講了這樣的一個偈子,這位法師還是信不過,他就離開了杜順和尚,去朝五台山去,到五台山的時候,見到一位長者——這位長者非常地慈祥,非常地慈悲。他就問這位長者:「文殊菩薩在五台山什麼地方?」這位長者反問他說:「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這位法師給他說:「我是從終南山杜順和尚那裡過來的」。這位長者一聽,就回答他說:「你搞錯啦,杜順和尚他本身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就是文殊菩薩,你還到哪裡去找文殊?」然後呢,這位長者又把「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此便是,何處覓彌陀」的偈子講了一遍,就跟他來以前杜順和尚為他說這個偈子一樣,——講完了以後,這位長者就看不到了,消失掉了。那這位法師也感覺到非常地驚奇,他就回到終南山去了,回到終南山以後,杜順和尚已經圓寂了,往生了。這位法師非常地感慨,他又重新在那裡一直在念這個偈子。 杜順和尚簡介 唐代高僧法藏大師開創的賢首宗又稱華嚴宗,依經典《華嚴經》而立名。華嚴宗的初祖——唐代的杜順和尚,則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的神聖事跡,為唐朝時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所稱頌。可謂家喻戶曉,萬流景仰。 杜順和尚,俗姓杜,名法順,陝西西安入他潔行高操,慧根深厚。他家屋後有一塊墳地,孩童時。他就在墳地上給大家說大乘法,凡是聽法的人,都能悟入大乘。後人稱那塊墳地為「說法墳」。十八歲出家,親近因聖寺珍禪師習禪,珍禪師是一位聖僧,他的聖德感得狗都來幫他衛土造室,這隻狗居然跟出家人一樣,過午不食。杜順和尚親近這麼德行高深的聖僧,自然很快就成就了。又到四處參訪,親近善知識,很快就得到了大成就,便開始雲遊天下,廣度眾生。曾勸人設五百人供,卻來了一千人,齋主只準備了五百人的飲食,可是吃飯的時候,鍋里的飯菜卻一直在增加,結果一千個人,每個人都吃得飽飽的。 每位聖僧度生的風格都不一樣。濟公和尚是搓自己身上的垢膩,做成藥丸給人治病。杜順和尚給人治病,不用別的方法,只是跟病人面對面地坐一坐,療效便立竿見影,病人馬上痊癒。三原縣有聾、啞二人,杜順和尚剛跟他們說話,他們就能聽能說了,像類似的事情枚不勝學,乃至於惡劣難調的牛馬等畜生,只要杜順和尚勸導幾句,它們都變得馴服而溫順。 人們開始奔走相告,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杜順和尚的高深德行。便傳到了唐太宗耳朵里,於是他被請入官內恭敬供養,凡是見到他的儲宮王族,懿戚重臣,沒有不受感化的,都作了他的歸依弟子。一次唐太宗問他說:「我身體不舒服,你用什麼神力替我治病?」杜順和尚回答說:「您為了治理天下勞心憂慮,只要大赦天下,您的病自然就好了。」唐太宗按他所說的去做,病果然好了,便賜號他為「帝心尊者」。 杜順和尚一生都在弘揚華嚴宗、培養僧才。杜順和尚後期隱居在終南山,曾作法界觀文,感得海會菩薩的現身讚嘆,為了驗證文章是否契合佛心,他把書投到火里燒,結果完好無損,沒有燒掉一個字。他著有《十門實相觀》、《華嚴法界觀門》、《會諸宗別見頌》、《華嚴五教止觀》等文。後人尊稱他為「華嚴初祖」,在行化四方的時候,他卻竭力勸人們念阿彌陀佛,並著述「凈土五悔文」來讚嘆凈土法門。他還精心培養僧才,在眾弟子中,智儼大師最為突出,成為第二祖。也有人說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貞觀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他告囑弟子:要把生前所行的法,傳承實行下去,,說完就圓寂了,亨年八十四歲。臨終時,有雙烏飛了進來,悲慟哀叫。久久不肯離左。圓寂後肉身不壞,並且散發中清香。葬在樊川北原,後來肉身塔建在長安的華嚴寺。 杜順和尚傳略 初祖杜順和尚,生於南北朝時代陳武帝定二年(公元557年-640年)。本名法順,俗姓杜,敕號「帝心」,雍州萬年縣杜陵人,生於南北朝時代陳武帝定二年。年幼時常在住家後面墳墓上,為小朋友說法。十八歲,皈依因聖寺魏珍禪師出家,專修禪觀。行蹤所至,每多靈異,當時百姓稱師為敦煌菩薩。隋文帝非常敬信他。師曾經將道屨一雙放在市門,三日不失,有人問他原因,師說:「我從無量劫來,未曾盜人一錢,自無盜之緣」。 師之操行高潔嚴謹,學無常師,對於華嚴義理,頗能契悟,是第一位禪教教融,因實修而證入三昧一真法界。著有彰顯華嚴宗旨的《五教止觀》及指導行者契入一心法界之《法界觀門》。此二文皆是華嚴宗的根本理論,也是後代子孫修學的依據,華嚴行者是否紹繼華嚴燈火,即是以能否依循此二部經論的標準而定,由此可見此二部經論的重要地位。師依華嚴教義,作「法界觀」,文成後,將文章投入熊熊烈火中,並祝禱之:「如果合佛心,則一字都不毀。」火熄,果然一字不毀。 某次,唐太宗因生病,而問杜順和尚治病方法,杜順和尚回答:「只要大赦天下,釋放無辜,聖體自然安愈。」唐太宗依言大赦天下,果然病即痊癒。此後,宮廷內外,禮遇如佛,帝賜號為「帝心」。師天性柔和,未曾思念惡行,為人奇蹟頗多,常為人除害,常勉人敬念阿彌陀佛,日行所行普賢行願。 貞觀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於雍州南郊義善寺,普會善信,聲言告別,復入宮內向唐太宗辭謝,然後升太階殿,坐御座之上,奄然而逝,世壽八十四。杜順和尚的傳承不得而知,相傳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