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賞詩 6 -237首-兩件美衣(新生鐸夫)1
2014/06/15 00:33:21瀏覽1854|回應0|推薦2
我們要繼續在多年傳唱的詩歌之中來爬梳一個真理的盲點。
前幾篇賞詩中,我們看過了十八、十九世紀在基督徒中間最受歡迎的兩首詩歌:托普雷第的「永久磐石為我開」,及查理衛斯理的「耶穌,我人的愛人」。也談到這兩位作者所緊持的聖經觀點如何彼此敵對,至死不休。
托普雷第信從喀爾文的極端客觀派,救恩的一切都與我的作為無關,完全取決於神的憐憫。
阿米紐斯受不了這種說法。他說,使徒保羅在新約聖經中明明囑咐信徒要「膽懼戰競作成自己的救恩」;使徒約翰也警告門徒,不結果子的就要被剪去,丟在火裡燒掉。根據這些經文,信徒們雖然接受了救恩,但是自己不努力,行嗎?
衛斯理贊同走了極端主觀論的阿米尼亞派,他們說人的作為與神的救恩關係匪淺,你沒有好行為,就有失去救恩的可能,那時,神也救不了你。
托普雷第那邊又要說,你們根本就搞錯了,那些人根本就是掛名的假信徒,他們不是得了救恩又失去,他們從開頭根本就沒得救...
沒得救的怎麼會是基督這真葡萄樹上的枝子?沒得救的怎麼會被保羅稱為「聖徒」?
...
我們後來把這問題暫擱一旁,回到第三世紀去找一首詩歌,發現那時的基督徒已經知道,神的救恩不只有客觀的一面:「各各他的十字架」,還有主觀的一面:「你裡面的十字架」!而,這個「你裡面的十字架」所給你的救恩,是要使你成為神來與神匹配。
只是,在第三世紀清楚明亮的真理,日後卻逐漸失傳了。到了十六世紀,在同是愛主的基督徒之間,竟然出現這麼大的矛盾。
他們都引經據典。但是,顯然的,他們都有盲點。
這盲點是甚麼?
我們在這裡要帶進另一首詩歌。
它的作者,是召會歷史中鼎鼎有名的辛生鐸夫(N. L. Zinzendorf)
辛生鐸夫是召會歷史上的一位指標性人物。他1700年出生於德國貴族家庭,世襲爵位與莊園,卻從小虔敬信神又愛主。十歲時,就與幾個同學,成立了一個「芥菜種團」(The order of the Grain of the Mustard Seed),以見證主名、彼此相愛、互相幫助為職志,並相約要將福音傳揚到地極。每一個團員都有一枚戒指,上面用希臘文刻著:「沒有人為自己活」。
新生鐸夫學成之後,回到自己的莊園居住。後來打開莊園,接納當時被羅馬天主教逼迫的各派更正教團體。這些不同團體的基督徒,一面被羅馬天主教與各國貴族驅趕追殺,一面卻因各有所偏而彼此排斥。後來經過新生鐸夫真誠的接納與勸導,他們終於在他的莊園中放下己見與矜持,彼此接納,同心合意,立下公約共同生活,成為召會歷史上弟兄相愛的「非拉鐵非」召會的前身豫嘗。這都應歸功於新生鐸夫。
新生鐸夫比約翰衛斯理早生三年,比托普雷第大四十歲。他也寫詩。當然,他的詩是用德文寫的。後來有幾首由約翰衛斯理翻譯成英文。詩歌本中就收錄了一首新生鐸夫原著,約翰衛斯理英譯的詩歌,就是第237首。
但是這裡有一點玄機。我現在要將約翰衛斯理根據新生鐸夫德文原著翻譯成英文的中譯詞附在下面。讀一讀唱一唱,很快就會被新生鐸夫那豪邁的氣度和愛主的心靈所感動,甚至震撼。
.
可是,即使是在這麼一首出自屬靈偉人手筆的詩歌,仍存在著那個遮蔽了喀爾文派與阿米尼亞派之心眼的盲點。
.
你看出來了嗎?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vchang76&aid=1418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