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15 09:00:00瀏覽3632|回應13|推薦32 | |
本以為寫了幾篇關於ECFA的文,能讓大家更了解ECFA的來龍去脈,與經濟的關連性。當然除了引起了正反兩方的討論之外,也獲得了許多網友的寶貴意見。其中網友CJS兄也提出了許多觀點及疑問,讓我覺得似乎有疏漏之處,所以也試著找到一些資料,期望能更清楚的讓大家了解,所謂的「評估」是根據哪些東西而產生的? CJS提出了幾個問題,我將原文列出,或許這也是很多朋友共同會有的疑問: 1:既然"台灣與中國協商共同決定",那就開始協商吧! 幹嘛必須簽訂"我們同意開始協商"多此一舉? 2:"後續實質內容才要經由談判逐步完成" "簽署內容:可能包括..." 什麼都沒有, 所以我才說,邊談邊訂啊! 3:"受負面影響較深產業為:電機電子產品業.." 這是我們最賺錢的行業,卻受負面影響較深? "紡織業"都已經是夕陽工業,還受惠較大幹嘛? 賺一百塊的變賺五十,賺五塊錢的變賺十塊,划算嗎? 4:"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指出..." 既然連內容都沒有,它怎麼估的?把參數說出來! 5:"中經院報告顯示吸引外人直接投資來台..." 中經院難道全瞎了嗎? 全世界都往大陸投資,連台灣人都前仆後繼, 吸引誰來投資?大陸人? 大家應該知道,無論政府或是民間企業,在執行政策或決定某些攸關成敗或利益的決策之前,必然會經過一些討論。這樣的討論在政府單位可能就叫做「風險效益分析」或是「可行性評估」。而民間企業亦有相同作法。相信當您建議老闆說:「總經理,我認為跟某公司的合約我們應該簽」的時候,老闆問的第一句話應該會是:「你根據什麼理由做這的判斷?簽了我們有什麼好處?有什麼風險?你有量化的數據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老闆,我們連談都還沒開始談,所以我不能告訴你有什麼好處或風險,因為內容還不知道!」那麼,相信這位仁兄的下場應該是捲舖蓋走人。 所以,就算不知道要簽什麼,但是大方向及原則是確定的,那麼就要根據我方對合約內容的期待與規劃,來做所有可能性的分析。比如說簽約的內容可能有五種方式,那麼每一種方式會產生怎樣的效益跟風險都要詳細列出,讓老闆來做最後決定,而決定之後談判者才能根據我方想要的內容,在談判的過程中爭取最有利的條件。這應該是一般企業有談判過的人都知道的道理。如果這張合約顯然對我方很重要,或是面對其他競爭對手可能提出更優惠的條件,那麼,想辦法簽到一張「合作意向書」,雖然只是雙方的意願表達,但也等於是鞏固了談判的基礎。 那麼回到ECFA,我們還不知道內容會簽什麼,但是前幾篇文中也提到了我們的期望,所以中經院的分析,是可以根據我們期望的內容來推估各種可能性的。以下就是中經院在今年七月提出的ECFA影響評估報告,我們先來看看中經院是怎麼分析的。 此報告的理論架構是利用2008 年發行的第七版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 全球貿易分析)模型,此模型的優點是包含57個部門,113個國家/區域,涵蓋生產、消費、進出口、服務及投資等經濟活動部門。世界各國在簽署FTA之前多用GTAP來進行可行性研究。目的在模擬各種關稅減讓對產業與經濟的影響。模擬出的結果更可進行跨國比較,提供簽約的參考。 但此模型亦有其限制,因為GTAP的前題是假設「充分就業」、且資源固定,所以會產生資源排擠效果。也就是說,若一部分產業擴大生產,其他產業就必須縮減生產,將資源釋放出來供擴大生產的產業來使用。而有產業獲利,就一定有產業受害。但是在現實社會中,充分就業的假設未必成立,因此資源排擠效果不一定會產生。所以在解讀模擬結果時須審慎為之。 兩岸簽署ECFA對兩岸總體經濟之影響(請參照文末表格) 但是若以經濟規模為準,其結果便會完全不同。台灣原本就是小型開放經濟體,相對於中國大陸是一個貿易小國。以2008年GDP金額做比較,台灣為3,912.8億美元;同期 間中國大陸的GDP金額為4.3兆美元,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大陸的GDP規模是台灣的11.1倍。因此,如果只是將兩者評估報告預估增進經濟成長的 幅度,直接換算成GDP絕對金額,而得出中國大陸簽署ECFA的受益金額是台灣的四倍的結論,這種直接以兩岸GDP金額的多寡來比較簽署ECFA何者受益 較大的方式,反而看不出來簽署ECFA的真正效益。 同樣的情況亦出現在比較兩岸在簽署ECFA之後 的社會福利、貿易餘額等的差異。除了模型類比上需要謹慎之外,若以絕對金額觀察,中國大陸簽署ECFA後,所增加的社會福利、貿易餘額均比台灣為大,然而若考量均分至全民時,台灣民眾平均所能分配到的ECFA好處便比中國大陸民眾為多。 GTAP模型原本便與其他經濟模型一樣,有其侷限之處,目前中經院運用GTAP模型所模擬出來的結果僅限於商品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及外人直接投資(FDI)部分尚未考量進來,因此意涵中經院此份報告所推估出來的ECFA對台灣總體經濟效益可能低於實際效益。 另外以個別產業而言,例如評估報告中受負面影響的電子電機產業,因為兩岸已是WTO資訊科技協定(ITA)參與國,相關產品多已零關稅,但因模型分析的資源排擠效果而成為受損產業,所以評估報告中也作出調整。 以上引用了部分中經院的評估報告,雖然有些是經濟理論,但希望大家能了解評估的過程,而不是天馬行空。有各方評估,我們才有談的依據跟本錢。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