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5/03/26 13:07:03瀏覽3715|回應16|推薦43 | |
六都選舉過後,台灣的選民選出了不少令人目瞪口呆的市長。除了氣爆市長陳菊高票連任之外,台北市民選出了一個每天耍寶的小丑柯文哲,桃園市也出了個在火災現場連線打卡播報災情的鄭文燦,那麼台中市的林佳龍呢?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吧。 如果要說綠營縣市長的共同點,就是善於將前任的功勞說成是自己的政績,要不然就是靠否定別人來抬高自己的身價!林佳龍上任之後,最令人看不下去的,大概就是BRT的爭議了。不過在討論台中的BRT之前,請大家先看看資料,才知道BRT到底是什麼東西?畢竟連台中市民,都有70%以上的人沒有搭過BRT。林佳龍先射箭再畫靶,做了BRT失敗的結論,再找人評估,那麼搞出來的結果也不令人意外了! 所謂的BRT,是Bus Rapid Trasit 的縮寫,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巴士捷運系統起源於1974年巴西庫里奇巴(Curitiba)啟用的整合交通網(Rede Integrada de Transporte, RIT)。之後啟發了許多與巴西RIT相似的系統,如於2000年在哥倫比亞波哥大啟用的的TransMilenio。截至2013年11月止,共有超過166個城市實施了巴士捷運系統,其路線總長約為4,336公里(2,694英里)。據估計,巴士捷運系統於全世界每天約有2700萬旅次使用,其中拉丁美洲有55座巴士捷運系統,每天於全世界約有1700萬旅次使用,為世上最多的區域。 好了,既然大家已經知道BRT的定義,那麼怎樣才算是BRT呢?一般而言,要叫做BRT,必須有幾個基本的設計要求: 車輛位置回報系統(基本上以GPS為主) 須有優先路權及優先號誌 站名廣播系統及班次位置顯示系統 以上的特色是由德商西門子公司所制定的標準,另外BRT為了達到優於一般公車的類捷運效果,還需具備以下特色: 較大的車廂(例如雙節式,也就是台中的BRT車廂) 封閉式月台(台中BRT就是這樣的月台) 車外收費(台中BRT就是這樣的收費方式,須先刷卡才能進入) 好了,看完這些定義之後,現在大家了解為何台中BRT會這樣設計了嗎?BRT之所以會叫做BRT,就是因為要有這些特色來配合才有意義。那麼,林佳龍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呢?請大家看看: 現在的林佳龍市長認為BRT是錢坑,應該把預算轉作捷運,但是不過短短三年前,林佳龍還當立委時(2012年3月7日),質詢前交通部長毛治國,卻說「台中捷運綠線要289億,這蓋了還能活嗎?應該把台中捷運綠線的預算,把它轉作BRT」?換了位置,腦袋卻有180度的轉變,難怪網友神評:「林佳龍你搞得我好亂啊!」 其實說難聽一點,林佳龍的轉變,不過是藉著否定胡志強的方案,讓支持者自爽罷了!這樣的心態,跟柯文哲如出一轍。台中為何當初由6條MRT的捷運規劃,轉變成一條MRT其他五條變成BRT系統,恐怕當過立委的林佳龍比誰都清楚,就是因為財源問題!沒有任何縣市能自籌財源蓋MRT,都要要求中央補助一半,甚至還有南部縣市要求中央全額買單,問題是錢從哪裡來?還不是大家納的稅?難道誰來要都照給嗎?既然如此,在財政限制下,要如何選擇可行的方案,才是負責任的地方政府。胡志強也可以畫大餅,將夢想寄託在15年後不知能實現多少的六條MRT,靠吹泡泡來騙選票,但是他選擇了財政負擔小很多的BRT,也獲得議會通過預算,等同人民同意。卻被當年呼籲將MRT改成BRT的林佳龍打臉,說廢就廢,先射箭再畫靶的心態昭然若揭。 BRT之所以能達到類捷運的效果,就是要靠其特殊設計,排擠汽機車等交通工具,才會有讓汽機車族改搭BRT的誘因。林佳龍找了專家體檢BRT,但對體檢小組結論中分數最高的「維持BRT系統並持續改善」視而不見,卻選擇了分數較低的方案,將BRT改成「優化公車專用道」,取消專用路權及號誌,混合一般公車行駛,取消車外收費驗票閘門,拆掉保護乘客的月台門。其實就是向汽機車族投降。混合一般公車的BRT,又沒有優先號誌跟車外收費,速度勢必大減,跟一般公車一樣,那麼誰還會搭? 林佳龍BRT去掉了RT,快捷巴士只剩下巴士,算不算是有夠白癡呢? 下一篇,我們再繼續討論BRT的其他問題。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