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9/15 13:39:37瀏覽326|回應0|推薦0 | |
周泳杉老師主講
妙音居士閩南語朗讀
《智慧之鑰》系列~
有財此有用 所以「有土此有財」,下面「有財此有用」,有了財,那個「用」就出來了,這個「用」叫什麼?我們前面講「享受」,你的受用就具足了。「享受」這兩個字,我們今天把它搞錯了,我們認為享受是為自己的,其實這樣理解太狹隘了,為什麼?這沒有「德」,他的享受只想到自己,有德的人就不會。 前面講「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沒錢怎麼做?當然要有錢,這就是你的受用。「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的受用,裡面有財富。所以我們要問,「用」在哪裡?你很清楚這個是關鍵,用在「德」。這個循環就連起來了,「人」、「土」、「財」,這就叫福,「人」、「土」、「財」、「用」都是「德」來的,所以「福」是從「德」來的。你很清楚這個觀念,就知道這就叫永續經營。 所以「用」在哪裡?用在「德」就對了。「用」可不能用在其他地方!現在人的「用」,用在哪裡?用在欲望。他要是追求享受他就用錯了,這個循環就從這裡斷掉了,這個循環從任何一個地方斷掉都不行。換句話說,一個人沒德,從這裡就斷掉了,一個團隊沒有人才,從這裡就斷掉了,斷掉了就不能永續,要永續就不能斷掉,所以這叫永續經營。 今天的人談永續經營,有名無實。《大學》裡面談的永續經營,有名有實。你看人家很清楚的把這個循環給我們講出來了,我們能不佩服嗎?能不佩服我們祖先的智慧嗎?財要用,用在哪裡?用在德上。如果不用在德上,這個人叫不會用,有錢他不會用,有錢不會用叫什麼?台語叫「有錢的乞丐」,現在有一句話叫做「這個人窮的只剩下錢」,什麼意思?他不會用!他不會用,把銀行送給他都沒用,他都窮! 會用的人叫富有的人,所以財千萬不能夠積在那裡,財如流水,要讓它流動。財積住了,就發臭了,就像水不動了,它就叫死水,它一定發臭,所以說「積財喪道」。所以有財,一定要學習怎麼用才能夠使錢活用起來。錢如果是死的,會發臭,沒有辦法受用,你有很多錢沒辦法受用,那叫負擔。 所以從這個「用」,就能看出一個人是否具足「用」財的智慧。他用錯了叫沒有智慧,他用對了叫有智慧。財用在德上,他真的用對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德愈多,人才就愈多;人才愈多,商機就愈多;商機愈多,他賺的錢就愈多;他愈有本錢把這個財的作用給活絡起來,否則他活絡不起來。是從這個角度去看的,然後慢慢的,這個循環要是操作得很好,他的德行慢慢就提升上去。 所以,這個「用」是什麼概念?這個「用」的概念,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叫「服務」,借用佛教的名詞來講,叫「布施」。大家就很清楚,你賺了那麼多的錢,用在哪裡?用在自己身上嗎?用在自己身上那就錯了,這個人叫不會用。用在員工的身上,這叫回饋員工;用在消費者的身上,這叫回饋消費者;再來用在回饋社會,為什麼?沒有社會你沒有賺錢的平台。 一個人如果他「用」能夠考慮到員工,考慮到消費者,考慮到國家社會,這個人怎麼會沒有德呢?這個人「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才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圓滿。所以錢拿來做什麼用,大家就清楚了。「仁者以財發身」,你看那個身怎麼發出來?德提升了,那叫發身,這是仁者的事業。這個事業沒有錢怎麼做得起來?當然一定要有錢!你看哪一個慈善事業不用錢的?儒家不但談錢,而且它把錢談得這麼的透徹。 大家就曉得「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是什麼意思,這個意思太深太廣了,一般人怎麼清楚呢?沒有受過教育他怎麼明白。所以我們現在一張口就跟人家談錢,你就曉得這個人他能成功嗎?他差得太遠太遠了,他的修為一點都不具備有成功的條件。 所以「用」是一個藝術,是永續經營的循環能不能連結起來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這個「用」就是最重要的藝術。我們想想看,只有財富可以拿來用嗎?不是。財我們叫「外財」,體力叫「內財」,體力也可以用。除了你用有形的財富來照顧別人之外,體力能不能拿來奉獻給團隊?可以啊!再來,「一句話」是不是「布施」?「一句話」能不能「服務」?可以啊!別人痛苦、難過的時候,你安慰他一句,那是不是「用」?那是「用」啊!有形的能用,無形的也能用。什麼叫無形的?智慧也可以貢獻出來,智慧可以用。你看這個「用」就很廣了!「一句話」也是「用」,「一分錢」用出去也是「用」,經驗的承傳也是「用」。 再來,器官捐贈是不是用?是「用」啊!有一次我跟一個朋友去參觀一個團隊,他們在做器官的捐贈,我們很佩服、很讚嘆!這個朋友出來時問我:「你捐不捐?」我說:「我捐啊!我怎麼不捐呢?」我反問他:「你怎麼捐?你什麼時候捐?」他說:「死後再捐。」我說:「我現在就捐。」他很驚訝:「你現在怎麼捐?」我就告訴他,一個人如果能夠把自私自利放下,不再為自己活了,他全身都捐出去,他全身都用出去了,而且他不是用給一個人,他用給全宇宙,他那個器官不是只有捐給有限的人,他是捐給無限的世界。 我說:「只有捐一個器官太少了吧?」你說你死後才捐,那你未必捐得出來啊!你死的時候如果生病,帶著病也捐不了,對吧?現在很多意外死亡的,如果身體沒有很完整,你也捐不了,那你只是情感上的一種想法而已。如果你真能夠把自私自利放下,我現在就不為我自己活,我這個身體就是為了一切大眾而活著。你活一天,就捐一天,這是不是「用」?「有財此有用」,用在哪裡?用在「德」,還是這個「德」字。你看,人生是不是從這裡活起來?人的價值是不是從這裡點燃起來? 儒家講的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人活著能夠瞭解這個道理,他每一天都活得很精彩,他內財外財都能夠提升他德行的高度,這是他的事業。他能這麼做,他會得憂鬱症嗎?決定不得憂鬱症,他每一天享受這個財的受用,無量無邊。我們現在不會享受,錢多叫做負擔,你賺得愈多,你愈怕別人給你奪去,得失心就越重,每天患得患失,因為你不會用!所以大家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才曉得,賺錢目的在哪裡?不是自受用,是他受用,是用來服務的,用來布施的。所以我們才明白永續經營的循環怎麼樣才能夠維持住,怎麼樣才不會把這個循環給斷掉,怎麼樣才不會讓賺錢變成我們人生的負擔,這叫「最徹底的賺錢法」。 這個方法很徹底,可是問題是什麼呢?現在學的人少了,不要說學的人少,教的人都不會。「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傳什麼道?就傳這個「道」。那個「授業」只是什麼呢?「有人此有土」,那個人他要創造商機,他要有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能,那個「授業」就是基本的知識跟技能而已。現在所有的教育都放在這一塊,怎麼創造商機?他這個德不要了,源頭他不要了,賺到錢他都不會花,你說冤不冤枉?創造出這麼多富有的乞丐,窮得只剩下錢,有意義嗎?那麼多的勞資糾紛,那麼多勞資之間的衝突傷害,那麼多家庭的破碎,這不是我們要走的路。 人類的存在是為了讓這個世界更加的美好,更加的和諧,彼此之間更加的相親相愛,為什麼現在做不到呢?現在有了錢,人更冷漠了,人與人的距離愈來愈遠,人失去大自然,人不會過日子,人沒有生活的情趣,為什麼搞成這個樣子呢?他不會「用」,他連錢都不會賺。所以我們瞭解到這一點,才知道儒家的學問深廣無邊,我們不能輕視。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要享受那個枝葉花果的成果,要從紮根教育做起,要培養「德」,要真正把我們的自私自利斷掉,「德」才能顯現出來。他得到的財才能真正美好他的生命,莊嚴他的生命,這叫「仁者以財發身」。 今天末學就用《大學》裡面的幾句話,來跟大家說明這個問題,問題都不難理解,但是落實需要學習。要落實要做到,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否則做不到,這就是我們今天提倡傳統文化,希望傳統文化能夠紮根,能夠從我們這一代做起,道理就在這裡。愈多人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社會就會愈和諧,自私自利就會愈少,然後財富被創造出來的就愈多,而財富創造出來之後,它的使用就更加的有意義;人會從當中得到價值,得到圓滿,得到知足感恩,不會有後遺症。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個專題就到這裡為止,謝謝大家!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