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08 23:02:27瀏覽1286|回應1|推薦4 | |
現在讓孩子接觸及學習各種語言都不是問題。在台灣有各種語言的補習班和家教(當然各縣市的資源有差,不過暫且不評論),在國外學中文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問題是,當剛開始的學習蜜月期結束後,也就是說當學習已經進入一定的難度的時候,該怎麼讓孩子持之以恆呢? 以我自己的經驗是,親情的聯繫和捨不得的友誼讓我自動自發的繼續學習。雖然我離開台灣的時候已經小四下學期(沒唸完就出國了),但如果沒有認真的持續下去,今天的我就不可能和大家在網路上相識了。後來透過教小朋友中文,我從孩子的身上看到,要吸引孩子對不是主流的語言有興趣,除了家裡要有學習的環境之外,親情、友誼、和時尚文化都是最佳動力。 很多住在國外的台灣家庭都還有親人在自己的家鄉,我都時常請學生分享這些親人的照片和生活點滴。和自己的親人如果感情好,孩子就會認為把國語或甚至台語學好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這是重要的溝通管道。我覺得這個道理適用於任何語言學習,因為現在幾乎都是小家庭,而大人又會因工作關係舉家遷移或全家分散各地,這個時候也只有靠共同的語言才能傳遞親情之間的關愛。加上現在的跨國婚姻這麼普遍,同時學習爸爸媽媽的家鄉話除了能和爺爺、奶奶及外公、外婆(包括其他親戚)共享天倫之樂,更可以透過這些親人讓孩子對父母的成長多一份了解,讓親子關係更親密。如果能和同輩的表哥表姐或表弟表妹建立起友誼,那學習家鄉話的誘因就更強烈了。相同的道理,如果能在返鄉探親的時候,參與一些團體活動,結交一些年紀相近的朋友,或者像我一樣在離鄉之後和同學保持聯絡,孩子會為了友誼而不輕意放棄學習,因為和朋友能聊的話題就是那麼源源不絕。如果在家鄉的親朋好友不多,讓孩子接觸家鄉的時尚文化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例如現在小朋友最喜歡的Dora卡通,或是棒球迷的新偶像王建明,及永遠不退潮流的迪士尼卡通,都是現在最吸引小朋友學英文的動力。除了卡通之外,偶像歌手,流行時尚,美食與文化都是很有吸引力,就看師長如何點燃孩子的熱情。 其實我提出的這些方式也許大家都試過了但效果不彰,不過我想先請大家思考一下失敗的原因,然後再重新出發。如果一開始學習語言是家長的選擇,那希望孩子能持續下去,就一定要靠父母非常有心的經營才可能繼續下去。倘若是孩子自己要求要學的語言,那只要在寶貝遇到頻頸的時候,提醒他最初的熱誠,回想過去學習中的快樂,或是稍微指點他往新的方向去探索,一個自願學習的孩子很快就會找回原有的熱情。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初小四的我會自己自動自發的自修中文是因為被台灣的同學笑我寫字醜又錯字百出(現在也常有錯字,還請大家多多包涵^^),所以愛面子的我就開始天天寫日記,交筆友。後來小六的時候在圖書館看到瓊瑤和金庸的小說,就這樣找到了"課外讀物"。那時候還沒有網路,但我對台灣的時尚還是略知一二,這完全都是靠筆友及親朋好友的書信得知的訊息。我國中的時候最高記錄是一天五封信,而且每天都有信,親朋好友不算,光是筆友就交了約兩百位左右(全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加上在家我都和媽媽說國語(不過我被唸的時候我媽的台語就很自然的出來了^^),所以雖然住國外,但我中文的聽說讀寫都一直很均勻的維持著。而這一切完全出自我自己(媽媽為了工作實在沒辦法想太多),因為我喜歡,我願意,還有和親朋好友的感情夠深厚才會有的成果。 那現在換我自己的孩子要學語言了,我又會如何讓他們維持多語的學習呢?就如我之前提到的,因為是我選擇讓他們多語齊下,所以我會盡我所能一直提供這些語言的學習環境。我的方式很簡單,大環境的語言我在家盡量都不講,要在家接觸非主流的語言,這樣聽和說的方面才能一直維持下去。至於讀和寫的方面就是用我提過的方式,不斷的提供小朋友喜歡的課外讀物,常和親朋好友保持聯繫,多接觸時尚文化,這樣從小就養成的習慣,等長大了,不管個性再怎麼變,通常都不太會排斥繼續的學習,只是可能會隨著學校課業的增加而改變持續外語的方式。 常看到國外的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覺得既然住美國為什麼一定要學中文。我的想法是,要讓孩子覺得有學習的必要就是要引起孩子的共鳴,唯有真正的啟發學習的意願孩子才會有心想學,而只要有心,再來的事情一點都不難。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