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13 02:05:57瀏覽2626|回應1|推薦11 | |
圖:阿根廷藝術家艾里(右二)與阿根廷駐英大使卡斯特羅(右)坐在窗台聊天,旁邊窗台有人在拯救兩個墜落的人。這是鏡子造成的錯覺。(路透) 人真的能違反地心吸力,攀簷附壁而不掉下來嗎? 阿根廷藝術家萊昂德羅‧艾里(Leandro Erlich)在英國倫敦製作立體作品,先在地上製作三層樓的維多利亞排屋外牆,並在45°角的上方放一面大鏡子。這樣一來,遊客躺在地上裝模作樣,鏡子便反映出他們在牆上攀爬、坐臥、要掉未調的錯覺。 艾里1973年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作品呈現變動的空間,有時上即是下,內即是外。 這項 名為「達爾斯頓樓 」(Dalston House)路邊藝術,利用鏡子打破上下關係,創造出奇妙的視覺效果。 圖:4歲的莫里森扮成蜘蛛俠,在地上擺姿勢,反射在鏡面彷彿飛簷走壁。(路透)
圖:「達爾斯頓樓 」只是一塊大玻璃,用架子撐起來,觀眾躺在地上的牆面,彷彿在直立牆上,快掉下來了。(路透) 圖:波蘭遊客安佳‧阿爾布雷希特到倫敦,也來「爬牆」,爬到三樓了,其實是在地上假裝的。(路透) 圖:回收顧問帕特里克‧香農在門梁上吊單槓?其實他根本是躺著,毫不費力。連觀眾也橫著站在牆上。(路透) 圖:看這張照片就真相大白了,那些攀岩附壁的人,其實都躺在地上。(路透) 鏡子是一種表面光滑,具反射光線能力的物品,最常見的鏡子是平面鏡,常被人們利用來整理儀容。新聞學有個鏡子理論,認為記者的報導就像一面鏡子,平實無誤地反映社會真實。 但鏡子如果不是平面鏡,會不會扭曲事實呢? 鏡子分為平面鏡和曲面鏡兩類,曲面鏡包括凹面鏡、凸面鏡,很多人都看過,稱為「哈哈鏡」;因為在凹面鏡前,人會變得又矮又寬,在凸面鏡前,人又被扭曲拉長,讓人看得哈哈大笑。 鏡子也常被藝術家用為創作材料,無論平面鏡或曲面鏡,或相互交叉利用,創造出不同變化。 早期新聞強調客觀報導,要求超然中立、不含偏見、正確、平衡、公正。因而產生「鏡子理論」,認為新聞報導應如鏡子般「完全反映」真實,而這面鏡子當然是平面鏡,而不是會「扭曲真實」的凹面鏡或凸面鏡。 紐約時報強調,紐約時報記者不以任何人的觀點寫新聞,包括他們自己的觀點。也就是說,不帶任何意見(偏見)去報導新聞。但這事實上是做不到的,因為即使心存客觀,刻意不帶入任何觀點,但人的潛意識無法控制,許多意見(偏見)是存在於潛意識的。 譬如你是白人,生長於有種族歧視的家庭,儘管教育使你認知種族應該平等,但報導新聞時,可能下意識地偏向白人而不自知。潛意識彷彿平面鏡出現了凹凸現象,自然而然扭曲了真實,無法「直線」反映新聞內容。 一個人的年紀不同、性別不同,看事情的角度有異;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可能排斥搖滾樂,報導墾丁的「春吶」活動時,可能挑負面角度報導。普立茲新聞獎的創辦人普立茲說:「新聞只有一個,就是事實、事實與事實」,但負面角度也是事實,卻只是事實的一部份,不是全部。 最近公布美國監聽全球醜聞的新聞人物史諾登,有人認為他違反國家安全,有人認為他是人權鬥士。記者報導史諾登時,即使平衡報導、呈現正反雙方意見,仍可能偏重正面或負面評價,無法完全客觀報導。 「鏡子理論」被認為已破裂,其實未必。只不過讓人認識到,除了平面鏡,還有凹凸鏡。你可能需要多思考,或多看幾份報紙、多看幾個電視新聞頻道,去拼湊完整的事實。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