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25 18:49:58瀏覽6101|回應2|推薦19 | |
菲律賓民答那峨島的穆斯林自治區,認為當地是他們祖先開拓的,多年來爭取在「祖地」建立獨立穆斯林國家。他們發動分離戰爭,歷經三十多年,估計超過十二萬人死於戰火。菲律賓政府決定給予更大的自治,換取國家整體和平。 雙方費時十七年談判,終於達成共識。 多數穆斯林將莫洛國視為「國中國」,菲律賓政府則定位為政治實體,未來中央政府仍掌握它的國防、外交、貿易、貨幣、國籍及郵政等。 民答那峨 一段殖民史 菲律賓有七千多個島,兩座主島是北部的呂宋島,南部的民答那峨島,人口九千萬,主要是馬來人,共有八十幾種主要方言。菲律賓是天主教國家,伊斯蘭教徒佔百分之五,主要集中在民答那峨。 從西班牙、美國、二戰時日本的殖民,再到菲律賓獨立,民答那峨人對中央政府的統治一直怨聲載道。這個九萬四千平方公里的地方,是民族的萬花筒,流通著數以百計的方言。 三寶顏市曾是西班牙的主要貿易港,保有的四百年殖民遺產勝過菲律賓其他任何地方。即使只剩十七世紀西班牙人所建的堡壘仍矗立著,語言文化遺產總是提醒當地人和訪客,屬於民答那峨的殖民歷史。 民答那峨人大多信奉天主教,但有百分之三十的人信仰伊斯蘭教。這些穆斯林因語言不同,信仰不同,加上歷史的恩怨情仇,導致分離主義興起。 莫洛國(Bangsamoro)由兩個字組成,穆斯林自稱莫洛人(Moro),而菲律賓語Bangsa的意思即為國家。當地人稱其居住地為莫洛蘭(The Moroland),即「摩爾人的土地」,但摩爾人一詞其實不精準。 摩爾人 阿拉伯人混血 伊斯蘭最早出現在菲律賓是阿拉伯人帶來。一三八○年,伊斯蘭首位傳教士由波斯灣抵達菲律賓,引進伊斯蘭教,信徒主要在南部。十五世紀中葉,建立蘇祿蘇丹國、馬京達瑙蘇丹國。現今的莫洛人泛指民答那峨、巴拉望省、蘇祿群島及婆羅洲的穆斯林各民族,是阿拉伯人與馬來人、當地原住民生的混血後裔。 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入侵,建立殖民地,「菲律賓」這個名字就是從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而來。西班牙人發現有些當地人身材高大、深眼高鼻,相貌、文化和習俗與摩爾人相似,所以稱他們為摩爾人(Moor),後來成為莫洛人(Moro)。 莫洛人使用多種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文字以阿拉伯字母書寫,除了信奉伊斯蘭教,也形成獨特的文化與政治、社會制度,地方政權政教合一,由蘇丹統治,保留奴隸制,社會分為世襲貴族、自由民和奴隸。 一八九三年,美國與西班牙爆發戰爭,西班牙戰敗,退出菲律賓。西班牙人雖未曾佔領莫洛蘭,但在停戰條約上,把該地劃給美國。美國人接手後,經過多次戰爭,都未能佔領莫洛蘭。經過談判,美國人不進入南方,由莫洛人自治。但一九○三年,美國宣布土地法,稱南方未被美軍佔領的土地屬於非法土地。 二次世界大戰後,菲律賓獨立。莫洛穆斯林呼籲國際社會保護,反對將他們出賣與併吞,但美國在與菲律賓簽訂條約時,將該地一併劃歸菲律賓,埋下了日後戰亂、爭取獨立的導火線。 同化政策 成次等公民 一九五○年代起,菲律賓開始向南方大規模移民,並將北方的農民遊擊隊,驅趕到南部的穆斯林居住區。一九七○年以前,當地政府官員均由莫洛人擔任,後來菲律賓推行同化政策,莫洛人被視為次等公民。 一九七二年菲律賓頒佈軍事管制法,大舉向南方用兵,穆斯林組成「莫洛民族解放陣線」等組織,宣布南方獨立,受到多次武力鎮壓。南方自此無寧日,直到今天。 一九九六年,菲律賓政府與「莫洛民族解放陣線」簽署和平協定。「莫洛伊斯蘭解放陣線」則遲至前年,舉行歷史性會談,簽署和平協議,再經兩年磋商,上月簽署莫洛國綜合協定。 根據協定,莫洛國將涵蓋現有的穆斯林自治區,及北蘭佬省、可塔巴托省各六座城鎮等區,幅員三萬五千平方公里,約佔民答那峨的三分之一,比台灣略大,人口四百萬。 民答那峨礦產豐富,又是菲律賓最重要的穀倉。莫洛國究竟是「國中國」還是政治實體,恐怕仍會有資源帶來的政經衝突,未來的路未必順遂。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