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30 09:53:39瀏覽1125|回應1|推薦8 | |
從電影「全民公敵」情節推估,歐蘭德的一舉一動,歐巴馬早已看在眼裡:戴安全帽騎小型速克達,到總統府附近高級地段的公寓,會晤新女友,雖然臉被安全帽蓋住,無法辨認,但以國安局的高級科技,歐蘭德必無所遁形。 懷疑主義者、間諜電影迷可能「合理推斷」,法國八卦周刊「近窺」(Closer)的消息來源就是美國國安局。有些政治人物被揭穿某某事時,常對記者說:「你電影看太多了。」但許多科幻電影不是「幻」,而是「預言」,早已一步步成真。電影提供靈感,科學家發明新科技。「幻想」是科學實驗的第一步。 不再監聽 打電話去問 在史諾登爆料,引發爭議數月後,歐巴馬宣布改革監控計畫:不再掌控數億美國人民的通聯紀錄,停止監聽盟邦領袖的電話,隱私權保護範圍擴及對美國安全不構成威脅的外國公民。 歐巴馬表示:「盟邦領袖有權知道,我若想知道他們對某問題的想法,我寧可打電話給他們,也不會監聽。」但國際上反應冷淡。歐巴馬特別提到梅克爾,說不會破壞他們間的「友好與信賴」關係。德國作家羅伯嘲諷,未來要逃過美國監視,只有成為德國總理一途。 歐巴馬信誓旦旦要改革,但其中藏有玄機。例如,歐巴馬未定義「友邦」指涉哪些國家。同樣遭監聽的拉丁美洲也毫無反應,在監控風暴中反彈最大、批美最激的巴西政府,只說不予置評;巴西民意也不相信美國會停止監控他國領袖。 況且,歐巴馬說:「除非為了國安迫不得已,將不再監測親密盟國領導人。」但什麼是迫不得已情況?歐蘭德緋聞曝光後,有些民眾認為元首不坐防彈車,竟騎小綿羊機車,有安全疑慮。而美國偵察衛星「看到」後,會不會「迫不得已」監控,以防恐怖份子不軌? 美國的監聽計畫有漏洞,或者說有行動限制。在「車神」舒馬克滑雪重傷後,德國總理梅克爾也去越野滑雪,美國可能預知,且偵測得知沿途地形不安全。但自梅克爾得知手機被監聽,向歐巴馬大發脾氣後,美國收斂了一些。所謂收斂,也許不是不再監聽,而是不提醒滑雪路線危險多,以免梅克爾斥責:「你們還在監聽?」 當然,美國若監測歐蘭德也不會讓對方知道,歐蘭德痛斥媒體侵犯隱私,難保不會大罵歐巴馬。 情報監控 不片面繳械 歐巴馬說,美國必須自我設定較高標準,「因為我們站在保護個人隱私和人類尊嚴的最前線」。以此來看,法國八卦周刊的新聞來源應與美國無關,畢竟美法沒有交惡,沒必要這樣。但如果是北韓的金正恩鬧緋聞,美國會保護個人隱私和人類尊嚴嗎? 歐巴馬在演說中,點名先後收留史諾登的中國、俄羅斯也搞監控。他說:「沒有人期待中國公開討論監控計畫,也沒有人期待俄羅斯在監偵計畫中考量公民隱私。」這種反將一軍的作法,能讓美國得到合理性嗎? 據報導,歐巴馬大刀闊斧的改革,美國許多官員也感意外。歐巴馬說,美國有「特別義務」重新檢視情蒐做法,因為這可能侵害美國的民權自由,因此他指出,美國政府不應再掌控人民的通聯紀錄。 但歐巴馬一再強調情報監控不容動搖,不能片面繳械。觀察家指出,歐巴馬大體維持了國安局的龐大監視網,而且把他所主張的改革,是交給國會處理或情報機構自行解決,留下更多疑問。 最新民調顯示,七成美國民眾不願為反恐放棄隱私。紐約時報社論指出,即使歐巴馬雄辯滔滔,但他的改革缺乏具體措施。「重新建立公眾的信任,比僅僅講出一些好聽言辭更有必要。」 高標準? 是法國常態 紐約時報指出:「作為2012年法國總統候選人,歐蘭德承諾自己會做一個無聊的好伴侶,而不是招搖的萬人迷。」 歐蘭德剛擔任總統時,想要自由地進出愛麗舍宮。塞西爾·阿馬爾(Cécile Amar)在她撰寫歐蘭德總統任期的一本新書中說,歐蘭德問愛麗舍的工作人員,「我怎麼出去才能不引人注意?」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把歐蘭德換成歐巴馬,編了一套美國總統版的風流韻事,說:「你能想像這樣的事發生在美國嗎?」向來不受注意的法國總統新年記者會,今年備受矚目。但歐蘭德不談緋聞,義正辭嚴地說:「法國有些基本原則,尊重隱私是其一。」 法國推行(幾乎是)世界最嚴格法律,保護個人隱私,對政治人物的關注「止步於室門口」。歐巴馬口中的「高標準」,在法國屬於常態。法國人可能納悶:「美國監聽幾億國民的電話做什麼?消化得了嗎?何況監聽到的可能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