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2/07 01:51:20瀏覽1129|回應0|推薦17 | |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一月六日起訪問非洲四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緊接其後,九日出訪中東的阿曼和非洲三國,這是八年來日本首相首度訪問非洲。在兩國關係緊繃之際,展開在非洲的新競爭。 日本共同社不諱言指出,安倍的「地球儀外交」是試圖與中國抗衡,確保石油、天然氣和礦物等能源的穩定供應,強化與相關國家的關係,促進企業開拓非洲市場。 「地球儀平衡」不是只有日本在意而已。華爾街日報去年九月指出,中國擴大與非洲各國的政治經濟關係,在非洲的影響力迅速增強,引起美國擔憂。國際間有此一說:「中國可能是非洲的新殖民宗主國」,去年三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坦桑尼亞、南非,便力圖打消這種印象。 老東家… 回去管一管 「新殖民宗主國」是否為真,各國有各自解讀;非洲有各式各樣麻煩,「舊殖民宗主國」有時也不得不「回去管一管」。 去年三月,中非共和國的穆斯林叛軍「塞勒卡」政變,屠殺基督教族群。法國原稱不干預,但十二月在聯合國、歐盟「支持」下出兵,強調是短期介入,「提供最低限度的安全,讓人道介入工作得以運作」。但中非總理表示期限太短,他預估法軍至少須留守一年,才有助解決該國血腥衝突。 去年一月,法國已派兵到馬利,鎮壓凱達組織。自二○一一年以來,法國已軍事干預四個非洲國家,包括象牙海岸、利比亞的聯合軍事任務、馬利與中非。 法國的專家擔心中非行動會和馬利一樣,戰線拉得很長,拖累原已超支的國防預算。專家也提醒,法國不能僅維護居民安全,也要考慮採取何種措施幫助中非重新安全穩定運作起來。 用什麼方法?辛巴威副總理說,「中國模式(不帶政治附加條件)告訴我們,不遵循西方模式照樣可以成功。」美國是辛巴威的最大援助國,但很多官員對美國的援助不太認可。 經濟與監控 都學中國 衣索匹亞自二○○七年以來,獲得美國四十多億元的援助,卻讚揚中國的經濟成長,批評西方國家的發展途徑。總理更痛斥「極端新自由派」批評他對異議份子的強硬態度,如關押記者及在首都裝滿監控攝影機等。 美國副國務卿霍馬茨說,「國家引導的資本主義模式」正被當作中國的軟實力在使用,「即中國經濟模式是成功的,可用於其他地方。」從南非到衣索匹亞都在吹捧這個發展模式。這個模式強調國家帶動經濟成長,認可嚴密的政治管制,與美國推行的「自由市場民主」形成強烈對比。 中國去年超過美國,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美國通常把援助資金給予非政府組織,透過他們轉手,使當地政府感覺不愉快。中國則透過政府來援助,常跟非洲領導人進行協商,確定優先發展領域。 對於「新殖民宗主國」說法,坦桑尼亞總統基奎特不以為然,「為什麼我們和其他國家往來就沒有問題,與中國有交往,天哪,就會有這麼多問題!」 基奎特表示,坦桑尼亞尋求投資、技術、市場及發展援助,中國提供了。「中坦關係包含這一切,我們與美國、歐洲、日本及印度也是這種關係。如果說這是新殖民主義,那每個國家都在推行新殖民主義。」 奈及利亞央行行長薩努西說:「中國買走我們的初級產品,再把成品賣給我們。從本質上說,這也是殖民主義。」但現在的經濟大國、跨國公司,哪個不是這樣做? 無私的援助 哪裡有? 去年一月馬利動亂,國際間有錢出錢、有兵出兵。除了法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批准快速貸款,幫助維持經濟穩定和成長。比起各軍事、經濟強國,IMF應該是最無私的,卻也未必。 當中日首長相繼到非洲,IMF總裁拉加德也正訪問馬利與肯亞。IMF的使命是為陷入經濟困境的國家提供協助,該國則需進行改革。一如近年希臘等歐盟債務國,受援助就得推動撙節措施。經濟學家認為,這會影響國家的社會穩定,適得其反。 IMF的角色一直有爭議。批評者指出,IMF偏袒與歐美公司有良好關係的資本主義軍事獨裁者,不重視民主、人權和勞工權益。支持者則指出,經濟穩定是民主的先決條件。 美國做為國際金主的角色雷同,美援有條件,包括推動西方民主、人道主義、提升人權。這當然好,但因部分國家政府貪腐,因此美援透過非政府組織轉手,避免落入政客口袋;但美國基於本身利益考量,也長期支持埃及的穆巴拉克等軍事獨裁者。 法國為昔日殖民地平亂,原因之一也是在當地有投資。若要問,哪裡有無私的援助?答案可能很模糊。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