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25 20:34:20瀏覽697|回應0|推薦7 | |
現在回頭寫德國的遊記, 我一直想著,離開海德堡之後我究竟做了些什麼?但印象實在不深,原來是因為沒睡好,所以這一天我的肉體與精神是呈現分離狀態...殘念啊!可見要玩真的要有好體力,否則足腦不一是很痛苦的。 原本計劃中在海德堡之後的行程,將在萊茵河沿岸的城市各過一夜,而且是搭配乘坐萊茵河上的渡輪,憑國鐵周遊券坐渡輪是免錢的!但是可惜國鐵劵被我遺失,這個計畫便告泡湯,德國的火車可是很不便宜的。還好周六的德國國鐵有假日票,可無限次數搭乘普通車,所以我本打算中途過夜的一些站便作罷,我想直接就一趟火車票坐到最北的科隆,然後隔日進荷蘭。不過我仍是貪心地中途停留了兩個站:一是緬因茲,一是波昂。順著火車的路線,右手邊是一路平行著的萊茵河,河的另一岸則有葡萄園及大大小小的各式古堡,訴說著許許多多引人暇思的中古世紀傳說。萊茵河上還有一著名的女妖羅萊蕾的雕像,聽說她的歌聲迷人,常使漁民為此陶醉,迷失方向而發生意外。相較之下,耶利亞女郎還是比較可愛些吧! 緬因茲是個中型的小城。我在某教堂廣場完成了午餐,途中看見一群小學生出來戶外教學,領頭的是一位清秀年輕的男老師。男老師非常負責任地招呼小朋友,讓人感受到他的敬業熱忱,而小朋友也很有禮貌,很有教養,像受過軍事訓練般的小大人模樣,讓我見識到德國人把教育視為富國強兵根基後的具體成果,我相信富而好禮的他們,將來仍將深具競爭力。 這一趟歐洲旅行也是一趟音樂家的故居之旅,我去探訪過莫札特,海頓,舒伯特及布拉姆斯曾留下的足跡,然後下一個站則來到波昂--是樂聖貝多芬的故鄉。一進入波昂,便能感受波昂與貝多芬的深厚關係。走出車站不遠處,即看見貝多芬的銅像,這是貝多芬廣場,當時正舉行盛大的歌劇演出,許許多多愛樂的紳士淑女駐足聆聽,真不愧有藝術之都的風貌。然後順著高掛的貝多芬海報,便可來到樂聖的故居。到此一遊不是對故居的好奇,而是來表示我對這位我心目中No.1的音樂家的敬仰之意,感謝他為人類留下千古流傳的動人樂章。 灰澄澄的天色壓的人心沉重,我帶著疲憊的身軀,即將抵達在德國停留的最後一個城市--科隆。科隆的青年旅館是在科隆火車總站的前一站附近,所以已成德國通的我很快就找到這家YH,然後兩腿一伸,立刻夢見周公,這一覺還睡的真香甜...隔日在口水中驚醒的我,整理好行裝,就要向德國告別了... 這一日湛藍的天空就像我飽滿的精神,我背著大背包來到萊茵河畔。萊茵河水流平緩,大器的河面,深沉的顏色,與德國人拘謹嚴肅的表面形象很是雷同,在此便可望見對岸的哥德式大教堂。雖然在歐洲看過太多的教堂,但眼前這一座仍是讓人最感莊嚴偉大的一座。沿著人車鐵三線共行的拱橋走,我越來越接近大教堂,然後教堂忽然不見了,因為我走進了車站大廳。買好去荷蘭的直達車票,轉身抬頭一看,赫然發現巍峨的教堂身影又出現在透明隔熱窗外,像是個大型的藝術品在櫥窗裡展示一般。 (從車站大廳看出去,科隆大教堂像櫥窗內的展示品一般) 書上說,科隆大教堂是現今萊茵河畔最高的建築,現今這個擁有花邊塔樓大教堂的地方,周圍曾經淨是擁擠的教堂,承受著通宵車站的折磨。原址的前身曾矗立一座異教教堂,緊接著又幾番更迭,及至今日。 大教堂無疑是科隆的地標,她從西元1248建至1322年,後因新知識發現,人們將注意力遠離宗教,使得教堂一度中止興建幾成廢墟,一直到1842年才重獲生機,搭哥德式風潮再度興起之列車重建,到了1880年,大教堂正式啟用,從啟建至今日已有八百年的歷史,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哥德式建築。越走近她,越覺得自己的緲小。聽說哥德式鐘塔的階梯有509格,在歐洲算是屬一屬二的。雖然離班車到來的時間不遠了,可是此時說什麼也要登高一望。於是我三步併兩步,一階階的挺進鐘塔的迴旋梯內,在一次次的”快到了!快到了!”的自我催眠聲中,終於氣喘吁吁地爬上了塔頂,完成任務。 哇!感覺真爽!沿著塔頂走一圈,沒錯!這裡是科隆市區的至高點,可看見櫛比鱗次的房屋與切過科隆市區的萊茵河水。不遠處的工業煙囪也提醒著我,不要忘記科隆也是身為工業城的重要地位。我不禁覺得科隆與咱們高雄的氣勢有點像,只是她更有文化些。文化的累積不是一朝一夕的,為高雄加油吧!來到塔頂的各國朋友們,一找到地方便紛紛刻下自己的大名,我怎能例外?除了刻字,在此留影紀念當然也不可免。 在我眼中,科隆的美來自於她的肅靜與安詳,但聽說科隆也同時是個盛產香水的城市。怪哉!德國人總是能讓傳統與現代並存,科技與感性融合,工業與香水同在,關於這點,身為後繼著的我們,是否也該借鏡效法?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