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67/f_12099467_1.jpg)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68/f_12099468_1.jpg)
騎單車, 感受京都的脈搏
用雙腳去行踏,是深入感受一個城市的好方式,但是這樣很累,所以我這一天選擇更快速的方法,租單車,要把京都繞一圈。在東本願寺斜對面有一家單車出租店,老闆說租一天900日圓,晚上7PM要歸還,租兩天1500。為了可以不必匆匆忙忙還車,我當然選擇較划算的二日方案,之後我還有兩天的一日巴士券可以用,單車就先用在景點比較分散的郊區,首先我就要到最經典的金閣寺去。
騎單車上路,我想像自己化身為超急快遞,一切都自己掌控的滋味,真的超威。京都是個古城,但市區進化的極度完美,在現代化棋盤式的乾淨的街道中騎車,也是一種享受。京都的汽機車一到紅綠燈街口就必然要熄火,所以沒有怠速所造成的噪音與空氣汙染,京都人守交通規則更不在話下了。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64/f_12099464_1.jpg)
想念起昨日便利商店賣的炸雞,我一路注意便利商店,卻只找到7-11。買了裡面賣的炸物,差強人意,可我也只當是充饑而已,就不挑剔了。依著地圖騎了一個多小時,我看到也有一些外國人騎著單車而來,直覺告訴我金閣寺就在不遠處了,果真轉個路口,經過辛苦踩著最後衝刺的爬坡路段,終於來到幾間民居門口,巧妙地停好車,就走向大門去。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65/f_12099465_1.jpg)
將軍的永恆榮耀
金閣寺真正的名稱是鹿苑寺,起初我還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一進門就看到最美的那棟建築物,無法形容第一眼看到金閣寺的印象,就是覺得她美得不像話,已經是極致了吧。難怪有人害怕- 這最美的霎那無法永恆,所以放一把火要把它燒了。1950年,一名年輕僧侶因愛上金閣寺的美而放火,後來作家三島由紀夫還依據這個故事,寫下了知名的小說,就叫做金閣寺。現在的金閣寺想必是重建的,資料上說此寺院1955年重建,1987年政府斥資7億,用20萬張金箔紙貼在其上,如今她是日本最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
我在人山人海的金閣寺待了許久,因為要卡位拍照真的不容易。拍金閣寺最美的角度是一進門的那個斜角,那裡可容下完整的建築主體與倒影,石松與枯樹,隨便拍都美。在這裡我遇到一起住客棧的法國帥哥麥克,麥克會說中文,昨天還與住宿的台灣女孩聊天,他之前曾在大陸工作,所以說中文頗為流利。我請麥克幫我拍照,他發揮了法國人獨特的美學構圖,一直拿我當實驗品,左拍右拍,都不覺厭,倒是我擔心害旁人一直等,臉都笑得不自然了。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66/f_12099466_1.jpg)
金碧輝煌的金閣寺建立在北山時期(1397年),原為足利義滿的別墅,稱為北山殿,依其遺言改成禪宗寺院,以法號「鹿苑」為名。這寺院反映了當時的太平盛世,更重要是彰顯足利將軍一生的榮耀。建築1樓是平安時期建築風格,天然的木柱和白石膏牆與鍍金的上層形成對比。釋迦牟尼和足利的雕像就儲存在這層。2樓是武家風格,裡面是觀音坐像,旁有四天王雕像,這層的外壁鍍金;3樓和頂樓以中國禪堂為建造風格,裡外都鍍金,屋頂還有一隻金銅合金的鳳凰。在鏡湖池中倒映出華麗身影。
金閣寺太美了,以致於寺內的其他庭園造景都相形失色,沒人有興趣多留意。許多人晃個30分鐘就草草結束,我卻待了兩小時也不嫌多。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82/f_12099482_1.jpg)
大德寺品庭園
在金閣寺擠怕了,渴望找到一處清靜,以一休和尚為名的大德寺,或許可以給我一個禪意的空間。可是先讓我找到的卻是今宮神社,她立於路口的大鳥居太醒目了,所以不注意也難。今宮神社不算大,也沒啥人來,據說她是消災祛病的神社,在平安時期為了鎮住流行病所創建,境内有奉祀素戔鳴尊的[疫神社]。但她最有名的是附近的百年老店 ~ 一文字屋和助販售的あぶり餅(烤麻糬),可惜我到的時候正歇業,於是無緣嚐到。
後來順著道路下坡隨意騎,我發現有一大片黃色的圍牆,還有一整面從牆內穿出的竹林。那懾人的氣勢和空靈感,猶如裡面住著一群仙人一般。我隨便繞,發現此區寺院很多,但多是大門深鎖的,掛上[拝観謝絶]字樣。我幾乎已迷亂在一區區的塔頭別院間。最後停在一座大門敞開的寺院前,這座寺院稱為大德寺瑞峰院。
我這才知道原來大德寺並不是一家寺院,而是一個大寺院群,內有二十一座塔頭別院,感覺像是寺廟的博覽會一樣。日常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只有大仙院、龍源院、高桐院及瑞峰院四家,其餘均是僧人清修之處。是以遊人走在大德寺中,常有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甚有尋幽探秘的感覺。我這趟是莫名其妙闖入瑞峰院。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83/f_12099483_1.jpg)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69/f_12099469_1.jpg)
走進瑞峰院先要換穿室內拖鞋,然後經過一個小房間,再出去就是安靜的庭園。這裡有著名現代造庭師重森三玲的作品,中間為茶庭,圍繞茶庭兩側各為「獨坐庭」、「閒眠庭」。順著茶庭的周圍走道走,每轉一個角落,就有不同景緻呈現,有種開門見山的美感。由於建院的大名大友宗麟是位天主教徒,重森先生便於閒眠庭中以七塊石頭組成十字架,成為著名的「十字架之庭」。不過,要參透這十字架的所在,可能要費一點功夫,再次證明我沒有慧根。但是這裡太適合安靜打坐了,廣告商要拍冷氣廣告,這裡也很有說服力啊! 枯山水的庭園造景,虛實真假,如夢幻泡影,空有無常,讓人彷彿置身太虛幻境。這裡又讓我待了兩個小時。
說起日本臨濟宗佛教共有十四個門派,大德寺所屬的大德寺派也為其一。規模巨大的臨濟宗大德寺,於室町幕府初期開基,一代名僧一休宗純(就是卡通片中的「一休和尚」),原名千菊丸,曾在大德寺擔任住持。他身為後水尾天皇之子,但從未得到皇子的待遇。自小被安排於安國寺居住,精通漢詩、和歌,後師從大德寺高僧華叟,並被指為傳人。華叟圓寂後,一休不齒僧侶與權貴勾結,離開大德寺。他自號狂雲子,以離經叛道著稱,不但飲酒吃肉毫不忌諱,晚年又與盲女相戀,為戀情寫下不少詩歌。
大德寺與茶道的淵源也很深,是由一休的徒弟村田珠光開始。此前,日本貴族已有多年享用茶的歷史,室町年代早期,貴族之間盛行「鬥茶」,並以使用華貴的茶具為榮,民間亦盛行大型茶會。珠光得一休啟發後,把禪意融入品茶之中,創立「茶禪一味」的侘茶,以草庵為茶室,用普通器具品茗,反而是主客間的互動、品茶時的自我修為更顯重要。珠光的弟子武野紹鷗不但完善了師傅的改革,更進一步把和歌融合茶道。後來,他把心得授徒千利休,成就一代傳奇。
千利休,本名千宗易,出生於商人世家,自小喜愛茶道,到紹鷗去世之時已頗有名氣,為織田信長的茶會擔任茶頭(茶會主持)。織田信長於本能寺之變身故後,千宗易轉事豐臣秀吉,秀吉被天皇委任為「關白」所舉行的茶會,便由千宗易主持,並因而為他贏來天皇御賜「利休」一名。兩年後,秀吉為籠絡人心舉行著名的「北野大茶會」,民眾只需自攜茶具,便可享用秀吉親點的茶,吸引數以千百計民眾,熱鬧非凡,而利休的名聲亦因而更上一層樓。
利休與秀吉合作的十年間,完成茶道變革。他進一步把茶室面積縮小,裝飾清簡,主客在狹小空間內促膝而坐,對方的表情動作都可一一細閱,以達致「心心相映」的境界。可惜的是,秀吉喜好奢華,與利休漸生嫌隙。利休捐款予大德寺重建山門金毛閣,僧人為表感激,把利休的雕像置於2樓門上。秀吉得知後大怒,抹黑說日後天皇與將軍都要從利休胯下走過,是為大不敬,因而賜死利休,結束一代茶聖的傳奇。
五百年的體貼學
究極京都一書 : 一杯不起眼的茶湯,影響力超乎想像。 日本當代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向來以清水混凝土作品聞名,其餘白、清寂的風格,就來自日本傳統的茶道美學。 不僅如此,日本上上下下,舉凡飲食、居住、陶器、繪畫、花藝等,最重要的根基,在於茶道精神。茶道,是日本審美信仰的來源。沒有茶道,就沒有今日優雅品味、極簡設計的日本。
正統的日本茶道規矩繁複,要帶扇子、得自備懷紙和叉子、茶碗得轉來轉去等,不懂日本文化的人總是霧裡看花:為什麼喝杯茶,要有這麼多規範和講究?箇中道理,其實就只是一顆好好款待客人的心。
日文「一期一會」,原意指一生只有一次相遇的機會,後被引申為把每次的相遇都視為人生中唯一一次。這當中透露出茶道背後的精神和邏輯,因為僅只一次,所以格外珍惜。
直到現在,茶會正式開始之前,亭主不但要為庭院中的樹木澆水,以顯鮮綠,客人還沒到以前,還要用布擦樹!因為剛才流落樹梢的水滴,很可能會弄濕客人穿來參加茶會的襪子。
五百年來,種種為客人考量的入微思慮,在茶道一一被記載下來,成為複雜深奧的學問,也衍生到日式服務的其他領域,如日式旅館的服務之道。無論你喝不喝茶,這種為人著想的學問,都非常值得了解。 茶聖千利休五百年前訂下的「利休七則」,可說是茶道中最具體、最有代表性,也最細緻的生活處世態度。
懺悔拔過的釘拔地藏
屬於京都特有的,還有一種是沉靜的力量。 順著四季的變遷,在日式景觀庭園裡訴說著寧靜而深遠的意象。 就像是時間的線條,亙古至今堆疊著人文與景物的故事。 靜下心,才能真正領悟古都所含蓄表現的層次。京都的故事隨手捻來都是盪氣迴腸的,一不小心就踢到一塊古蹟與招牌。想著想著,我又掬起另一則驚嘆號了。釘拔地藏庵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寺,但我也很喜歡。這座寺院非常親民,不收門票。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84/f_12099484_1.jpg)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71/f_12099471_1.jpg)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72/f_12099472_1.jpg)
釘拔地藏正式的名稱是石像寺,是弘法大師在西元819年創建,她也有美麗的傳說。
在西元1556年左右,當時京都有一位商人叫紀之國屋道林,他將這尊地藏供奉在家裡,在他四十歲這年(西元1156年),他突然雙手發痛且無藥可醫;有一晚,他夢到地藏菩薩對他說,這個疼痛是因為前世他怨恨別人,造了假人偶,在別人手上釘上八寸釘子,現在這個罪業反報到自己身上。地藏菩薩奉勸商人虔誠向佛,並為之除去因果報應;醒來後,商人的手不痛了,他趕忙向地藏尊謝恩,卻發現──在石像前面,竟不可思議地出現了兩根染紅的八寸釘子。大商人為了報恩,在此參拜一百日,從此苦拔地藏就漸漸因為這傳說變成釘拔地藏。為祈願減除病痛的寺廟。
把釘子和拔釘器具掛在板子上奉納,這應是全世界寺廟中,最奇特的祈願景像了吧。我也在此採集朱印,院方還在毛筆字旁描上釘子的形狀,很應景。
釘拔地藏還有個獨特的參拜方式。參拜人需從木箱內,拿出跟自己年齡一樣數量的竹棒後,每繞行一圈就將一根竹棒放回箱內。我算一算,我要拿很多很多根木棒,繞很多很多圈呀,我真是造業不淺。這釘拔地藏是否也曾發願把我們的罪業如釘拔起,還諸天地,讓我們不貳過。人唯有懺悔,才能真正遠離妄想執著。雖然貪瞋痴也是佛性的偏用,在一合相裡,已無好壞是非分別,但在修證之前,隨時檢討自己的身語意,才是精進波羅蜜需恪遵的行為。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85/f_12099485_1.jpg)
大寺小廟隨意遊
離石像寺不遠處的景點是北野天滿宮,有人說是日本的孔廟,主祭平安時代的學者、詩人及政治家~菅原道真。西元901年,菅原被諂害流放到大宰府(現為九州太宰府)兩年後逝世,此時京都開始發生異常的落雷災害,傳言是菅原的冤靈在作祟,加上不時有神明附身指示發生,因此公元903年祭祀菅原道真的社殿被建立,即北野天滿宮的前身。西元987年,一条天皇贈與「北野天滿宮天神」稱呼,才成現在的名號。
江戶時期,菅原道真被當作學問之神來信奉。現今的天滿宮為1607年豐臣秀賴重建。院內有一銅牛,據說撫摸牛頭可增長智慧,想當然爾這隻銅牛的幾大重要部位,都被遊客撫摸地金金亮亮了。園內也種有梅樹,每當初春梅花盛開季最為人稱道,梅花也是全國各大天滿宮中必植的樹種。此外這座寺院不收門票,很對自助旅者的味。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73/f_12099473_1.jpg)
接著來到的地方是晴明公舊居~晴明神社 ,爲天文學陰陽博士工作的場所,一条天皇鑒於他的豐功偉績及其稻荷大神轉世的身份,於公元1007年建此神社,供奉其靈 。現在則被用來祈求天氣晴朗、風和日麗。
今宮神社、北野天滿宮、晴明神社...,這幾個都是不看白不看的景點,因為有腳踏車,才有辦法一一行踏。不可否認,京都有種攝人的魅力。穿梭在古體新用的大街上,難免有時空交錯的感覺;江戶時代的藝妓、古雅沉靜的茶人,似乎在街角就能遇上。這座城市的魔力,來自於千年的歷史。自從平安時代建都以來,京都經歷過盛世輝煌、亂世戰火,人們在此承傳了燦爛文化的香煙。
單車遊罷第一日,依資料+問路,我竟找到資料中的小店,晚餐是品嚐精緻的日式豬排飯(850圓),另外加點了店家自製的杏仁豆腐(260圓),聽說京都的水質好,豆腐料理聞名遐邇,初試甜點,果然歡喜,樂自舌中來。 單車上路京都行,圓滿吉祥,感恩。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74/f_12099474_1.jpg)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75/f_12099475_1.jpg)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76/f_12099476_1.jpg)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I/dixonnew/PSN_PHOTO/477/f_12099477_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