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有一個夢
2013/09/02 22:51:20瀏覽1384|回應2|推薦0

林詎謙提供

8/30/2008 pm. 7:51連絡上,10:00之後進行;10:16分開始電訪,11:25分結束。
  在今晚的談話之前(2000年),我已把林詎謙先生列為紀錄必寫的人物之一,很幸運的在2008年得以實現。回顧台灣在1994年廣島亞運的佳績,以及杜哈的榮耀,是憑藉掌工師、教練、選手、學徒、馬主們長期累積結出的果實,非偶然發生的好運氣。80~90年代的台灣馬術逐漸興盛,曾經參與過那段歲月的人,對林詎謙生先在馬術運動上的付出必然熟知。林先生的用心不應該被遺忘,這也是紀錄最初的目標:希望喚起世人「飲水思源」的態度,讓大家知道許多理所當然的事,係來自於前人的經營與努力。「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特別是馬術,它是一種富有深厚歷史的精緻文化,這種修養需要長期累積,用多年的歲月孕育。

營業馬為台灣馬術運動立下汗馬功勞
  林詎謙先生生平首次的馬背經驗是已結束的圓山馬場,營業馬對4歲的小蘿蔔頭不理不睬,不服輸的林先生即席發揮「手」扶助的工具──韁繩,送給營業馬匹的頭部一個不友善的招呼,結果就被「請」了下來,但是這個挫折並沒有摔掉他對騎馬產生的興趣。年紀稍長的初中時期,開始比較密集的到馬場;高中時則到牯嶺街舊攤中尋找原文的馬術書籍自修(推測是駐台美軍留下之物)並且循書本內的資料,寫信到國外訂購馬具及馬書。馬術的路是人走出來的,圓山馬場、牯嶺街、無意間丟棄書籍的外國人,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造就了台灣的馬術運動。

  留學的經歷(日本、德國),以及家族事業經營的歐洲路線,讓受菁英教育的林先生很早即接觸到德國的馬術圈,並且在友人的引荐下,進入德國馬術學校習藝半年,那是民國62~63左右。美麗的萊卡則是民國69年買進的。萊卡是林詎謙擁有的第一匹Westfalen,後來他成了此馬種的喜愛者。林先生69年3月從日本上智大學(企管)學成回台之前,適逢白捷勇在68年12月前去日本學習,他把累積的人脈留給白姐。而藍忠雄到日本向照井慎一學習馬術期間,亦先暫住林先生之處;這段機緣,讓他們倆現今仍保持深厚的情誼。林先生傾力幫助這兩位留日的年輕人,今天,白捷勇與藍忠雄均成為馬術界的指標性人物,對於台灣的馬術運動,林詎謙先生投入了極大的心力。 

25年前,飛馳馬場時期(林詎謙提供)

林詎謙提供

  談到台北騎馬俱樂部早年的盛況時,林詎謙先生憶及第一任主任(場長)李慎端先生,讚賞他是位學養俱佳的人士,在多年前就知道馬術運動的基本要項,更遠從國外進口正統的馬術用鞍具、韁繩及工具。正確的觀念及基礎在紮根的初期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李前主任在馬術草創始引進正統的鞍具,讓國人接觸400年悠久歷史背景的正統馬術文化之美,功不可沒。藍忠雄教練曾說騎馬的人外型很重要,就算技術再差,上馬時的衣著(馬褲、馬靴)還是不能隨便;當時的我完全聽不懂,那句話就是指對馬術的態度,騎馬的人應該尊重這項超越運動境界的藝術,面對馬術,要心懷謙虛。

  休閒式騎乘,「退一步海闊天空」,快樂就好;但是以馬術為職志者,必需「進一步柳暗花明」,堅持下去。許多人選擇這條路,但是渴望快速成名,希望在短期間內看到成果,因此難以忍受默默地在基本功上埋頭苦練,轉而選擇正統馬術之外的道路。走捷徑的馬術馬,無法持久,走捷徑的選手,能達到的高度有限。rider的基礎養成需十年的閉關修行,但多少人能安於在馬背上壓浪5年?急功近利是主流派的觀念,而馬術卻是最需要時間、耐心的運動。本土的選手多在很小的年紀就接觸到騎馬運動,而且平均在10幾歲即以此為生,我們的大環境沒有這種「慢慢來」的條件,培育優雅的氣質與標準的古典馬術騎座;加上理論根基差,所以基礎不紮實,造成日後很難突破技術上的瓶頸。

漢人自文人政治後,馬術水準每下愈況
  我問了一個很多騎馬人的疑問,「為什麼我們沒有中文的馬術書籍?」林詎謙先生告訴我,前台北騎馬俱樂部副主任趙玉保先生有一本民國初期(十幾年)軍方編寫的馬術教學書《馬術教案》,水準頗佳,可惜現已不知流落何方。《馬術教案》寫的好,可能是當時國民黨軍方聘請德國軍官為教練,並且經由他們的協助,參與編輯(翻譯)德文馬術書籍。可惜了解這本書價值的人微乎其微,否則,我們的馬術可以更早立下基礎。

  任何運動均需人脈、經費的支援,單打獨鬥想拼進國際賽幾乎是天方夜譚。以大家喜愛的競技體操為例,選手在平均4~6歲開始練習,到16歲符合資格比senior賽(舊制為14歲),需要整整十年的時間勤練。經費是很沉重的負擔,所以廠商贊助、政府的補助顯的格外重要;但是我們的官方熱衷於得獎後的「錦上添花」儀式,不重培育選手達到成熟期間不可或缺的「雪中送炭」,而這種漠視,來自根深柢固的升學主義。國外的選手在退役後仍有擅長運動項目以外的天地,因為他們用腦子運動,他們的文化不會將運動員定位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但是台灣社會對運動員一向懷有偏見,所以我們的比賽成績總是不出色,我們輸在傳統的觀念,普遍性的歧視很難扭轉。

剪貼版全家福,您認出是那位嗎?很好認ㄛ!(林詎謙提供)

小時候(林詎謙提供)

  多年來我一直堅信,「策進會」若是沒有結束,台灣的馬術水準遠不止如此,奧運比賽的門票必是囊中之物。「策進會」的成立,讓小小的台灣馬術界與西方馬術大國接軌,當時舉辦的比賽次數可觀,國際級裁判、優秀選手紛紛到訪,稱「策進會」時期為台灣馬術運動的盛世亦不為過。非常遺憾,當年「策進會」被強烈抵制,選手們在左右為難下只好放棄,但是某些選手對「策進會」的結束感到非常可惜。礙於現實的選手們,失去了台灣馬術運動大步向前邁進的絕佳機會,他們是最無奈的輸家。人們總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但是浩瀚的網路世界裡,卻找不到「策進會」的任何資料,令人失望。

  這場談話,雖然是隔著話筒,但是仍能感受林詎謙生先對馬術不變的熱情,在我問起舊事時,他用笑聲掩飾回憶種種帶來的情感,那本台北騎馬俱樂部的紅絨布簽名本、「策進會」的成立、嚴父若在世定不許他碰馬、FEI的認可、國際裁判對他的禮遇。那把曾狂燒過的熱情依稀存在,我不相信它已經熄滅了,衷心期待他對馬術的熱情可以再次燃燒。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jlintp

在門口牆上掛了30年的馬術初階海報(林詎謙提供) 

後記:
  和林詎謙先生對談的過程當中,深感慚愧,體會到自己的膚淺、魯莽,什麼都不懂的我竟然敢貿然進行為台灣馬術界發聲的事,真是膽大包天。林先生和其他願意接受我打擾的人一樣,極有耐性的回答和解說,沒有責備我的無知。非常感謝他不吝指導,以豐厚的學養,讓我獲益良多,並且在沒有中場休息的情況下,持續對話。

  再,林先生提到在牯嶺街找到「Miller」的書時,語氣仍可嗅到當年尋到寶物的開懷之情,但是我只認識兩位Miller,一位是美國前任競技體操選手Shannon Miller,另一位則是電視電影「Band of Brothers」中短命的replacement Miller(James McAvoy,後來擔任電影「刺客聯盟」男主角),馬術界的Miller我真的不認識...

2008/08/30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me19961112&aid=8309870

 回應文章

Winnie
2015/01/05 20:16
好的謝謝你(kodomo323@hotmail.com)
Shu-Wen Lee(dime19961112) 於 2015-01-06 19:21 回覆:
不客氣。(白教練應該在廣州)

Winnie
2015/01/05 14:32
你好看了你的文章有提到白捷勇馬術教練~請問您有她的聯繫方式嗎?想要聯絡她(kodomo323@hotmail.com)
Shu-Wen Lee(dime19961112) 於 2015-01-05 19:10 回覆:
我沒有她的電話,綠野馬場的蔣漢儒先生應該有白小姐的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