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印象派與新浪潮
2018/09/17 09:01:56瀏覽2897|回應1|推薦21

*圖:莫內《撐傘的女人》1875


莫內、雷諾瓦、塞尚、梵谷、竇加…十九世紀時「印象派」這三個字其實是個貶抑詞。當時的傳統畫派強調寫實,大部分的畫家會經過描線、打稿階段再用油彩正式上色,重視人物表情和構成細節。然而印象派強調的是捕捉雙眼所見的光影瞬間,快速將眼前景物直接、如實地描繪下來,雖是寫實主義的延伸,但在當時學院派新古典主義的眼中,印象派只是「未完成品」難登大雅之堂,初期甚至不被普羅大眾接受延伸閱讀:電影《畫世紀:透納先生》)。

 

高達、楚浮是開創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先驅,同「印象派」一樣在當時也有點嘲弄的意味。關於新浪潮的由來,曾在臉書某粉絲專頁Subterranean Village Vanguard, Homesick Blues看過這麼一段趣聞,大意是:

 

某天,高達拿了剛拍好的電影去找法國導演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說:『我拍了一部超爛的電影,幫我看一下吧』。梅爾維爾和高達好容易看完後,說:『這電影的確很爛,而且爛到不行。不過不用改,這會蔚為一種風潮』。後來,高達還真的把它放給全世界看,而電影的名字就叫作《斷了氣》。從此,手持攝影機所創造出來的粗糙風格,晃動不清,就成了一種藝術片的代名詞。喔,不,更精確地來說,他們還給這種類型的爛片一個高雅的學名:『法國新浪潮』(French New Wave)。

*圖:高達《斷了氣》拍攝現場:導演高達與女主角珍西寶

無論是印象派繪畫還是法國新浪潮電影,它們有個共通點:走出畫室和片廠,在戶外捕捉最真實的印象。印象派創造色彩分割法、點描法,並讓繪畫中的主角從貴族變成中產階級的市民。法國新浪潮把攝影機帶到陽光下,輕快走在大街上,用16釐米底片,讓片廠裡的大明星走入尋常百姓家。從此拍電影就像寫作,電影不再需要一個結構分明的敘事,故事結局也可以是充滿想像的開放空間。手持攝影機的輕巧,跳脫以往各種華麗的推軌或升降鏡頭,運鏡更隨興奔放,流動著自由開放的青春氣息延伸閱讀:電影《斷了氣》)。。

 

誰能料想到,當年的貶抑與嘲諷,如今成了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運動,為後世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這些先行者帶我們看到了麥田上的黑鴉、燃燒的向日葵、貼近生活的影像風格,提供我們另一種觀看事物的角度。這世界充滿各種可能,所以永遠不要視現有的一切為理所當然。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di0896&aid=116051547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19 13:41
起這兩個風潮有兩個共通點:
1)多法國人,
2)這幫子人早就掛了。
結論是,起風潮的法國人都掛了。
夏蒂蒂(didi0896) 於 2018-09-20 07:26 回覆:
有道是亂世出英雄  這世界需要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