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增長智慧-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1
2009/02/10 23:01:52瀏覽810|回應0|推薦4

機緣品第七

僧智通,壽州安豊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

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

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

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謗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

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復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浄,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

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云:「轉前五

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智,轉第八

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

體也.』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

礙,應物任隨形;起脩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

汙名.

 僧志常,信州貴谿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

『汝從何來,欲求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峯山禮大通和尚,

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

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

:「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

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

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

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

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知見,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

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

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袓師室,茫然趣

兩頭.」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

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

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為最上乘.乘是行義,不

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接續-機緣品-2

 

願您 智慧常照,法喜充滿,身心自在^-^】【延伸閱讀講堂---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st&aid=263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