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名家觀點-楊雅惠》鄭和下西洋,之後呢?
2008/03/03 07:43:31瀏覽342|回應0|推薦2
名家觀點》鄭和下西洋,之後呢?

在浩瀚的大洋上,海天遙望無際,此時敲鑼打鼓,高懸著大明王朝的壯麗旗子起航了!這是1405到1433年間,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率著數百艘船艦,包括寶船、糧船、水船,載著各級官軍、技術人員、醫官、翻譯、買辦、財政,浩浩蕩蕩,從江蘇起航,七次下西洋,達東南亞、印度半島、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甚至遠達紅海、非洲東岸。

當時的歐洲呢?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國,也正磨刀霍霍,相互爭取海上霸權,但是成果比鄭和還晚。葡萄牙海上霸權的建立,始於15世紀的亨利王子時代,在短短幾十年間,征服了西非,帶回了東方財富,拓展了權力,一躍而成為歐洲最富強的國家,並繼續往大西洋、印度洋挺進。1522年,葡萄牙的大航海家麥哲倫完成人類首度環球航行之壯舉,比鄭和下西洋首航晚了117年。

在葡萄牙積極擴展海權同時,鄰近的西班牙受到刺激,也揚帆緊追,在大海白波間爭奪地盤,擴張財富,遂有了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新大陸之旅,這比鄭和下西洋首航慢了約90年。

歐洲各國在大洋上競逐的故事尚未結束,海上霸權盟主數度易手。荷蘭積極在國外布點,征服不少殖民地。英國之殖民地更遍布世界各洲,無論太陽照到何處,均有英國國旗飄揚,號稱日不落國。

當歐洲從亞非載回一艘一艘的財物,港口日日吞吐貨物,海上的中國船艦卻消聲匿跡了。明朝竟在鄭和下西洋之後,未乘勝追擊,反而開始鎖國,放棄海上爭霸。當時明朝派遣鄭和下西洋,目的在宣揚國威,並未與貿易經濟結合,更非為了學習。每次出航,便耗費巨帑,侵蝕國庫。且在崇尚簡樸的反商情緒下,排斥沿海地區藉著貿易而區域性致富,尤其在海盜猖狂的威脅下,實施海禁,管制造船,自閉門戶數百年。到了清朝,更進而要求沿海居民內遷,荒廢海備。鎖國結果,終究不堪國際強權渡海前來侵略,遂而寫下了一頁頁割地賠償的慘痛史頁。

國際化有無之差別,就這樣引領著東西方的歷史,分別記下歧異的興衰路徑。

要維持國際競爭力,不能避免國際化,與國際接軌,與世局聯繫,與潮流同進。透過國際間的經貿與人文交流,瞭解世界局勢,擷取先進技術,互通貨物有無,進而改造家園。倘若閉關自守,僅是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固然可以踱步自家後花園,暫時怡然自得,但是在國際海嘯巨浪來襲時,毫無防備,不堪一擊。

即使踏出國門,若無更深遠的規劃,更積極的企圖,便沒有加成累積的效果,也不代表已與國際接軌。鄭和下西洋時,未帶動對外經貿,未引入國外資源,未拓展國人胸懷,復加上明清數百年的鎖國政策,後來海風不耐煩地轉向了。

目前出國風氣已經普遍,每一次的旅程,每一個人的收獲,都不相同。試問:出國,是為了什麼?出國能不能帶回來更廣的視野、更新的技術、更前瞻的思維、更豐碩的財富?是否在國外景點拍照之餘,能深度地去思考:為何先進國家得以先進,為何落後國家淪為落後?為何曾落後的變先進,曾先進的變落後?

出國,提著滿滿的行囊,奔走驛動的路程,張開好奇的眼光,吸納異國的風采。問一句:之後呢?

飛機飛上高高的雲端,大船飄過藍藍的大海,各國在大海的兩岸,各自走著不同的歷史軌道。歷史沒有盡頭,總是不斷地問:之後呢?

(作者是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專長貨幣金融與經濟,涉獵文藝與音樂)

【2008/02/27 經濟日報】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lph168&aid=1662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