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1/28 15:43:54瀏覽458|回應0|推薦1 | |
1994年我剛從平面記者轉職進台中市政府新聞室(局),擔任市長的隨身新聞人員,當年市府的通稿是「龍頭」張龍成前輩撰寫後,影印紙本由各家媒體自由取閱改寫。那時我剛在學微軟3.0,中文系統還是PE2及漢書(很古老吧!),我用最早版本的PPT簡報,寫了一個「新聞網站」的系統概念呈給新聞局長官,建議市府將新聞發佈的項目能資訊化。 不過,當年,網路還是「撥接」的時代,資訊工程技術也尚未成熟,很多記者也才剛會用所謂的電子信箱 email,新聞傳稿還是傳真機的年代。因此,我的想法太創新前衛,沒能被接受。也許應該說,沒人聽的懂吧。 1999年,我離職台中市政府新聞局,不久,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前夕,我被延攬擔任當時國民黨總統大選連蕭台中競選總部新聞組組長,負責新聞、文宣及媒體聯繫工作,這一年,大約八成的記者都會上網跟使用email了,我的對手宋楚瑜、陳水扁陣營,還在用BB叩、傳統手機、傳真機,聯繫及發新聞稿,我已經利用當年旭聯科技的社群網站「網路同學會」註冊一個社群帳號,做為我“連蕭陣營”的新聞通稿電子化及競選總部行程資訊服務,供記者自由上網擷取瀏覽。 我記得,當各陣營的新聞稿還以自身『競選總部』的角度觀點撰寫通稿時,我們已經是以『記者』的角度在撰寫新聞內容,讓記者同業取稿後,只需改一下導言或幾句內容,省了很多處理新聞改寫的時間,當年中國時報的吳邦珍大姐,還誇我創新聰明。我們的新聞電子化作業方式,讓其他陣營的新聞組人員晚上十點還得在總部值班,我早在傍晚處理好資訊,就回家陪老婆了,有事,在家開電腦,撥接上網,遙控及處理新聞事件。過沒幾年,數位媒體「明日報」、「東森新聞報」、「NWOnews」都開始發展,我也都參與其中。所以,在台灣的網路新聞業界,我應該也算是很資深的網路記者吧。 2015年,我開始去大陸觀摩與學習電子商務與互聯網,也由於我是記者出身的,所以我特別關注大陸自媒體的發展與網路直播的動態趨勢,去年,跟團隊發展了一個 O2O 寶島夢工廠的項目,獲得大陸中央級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我們以多媒體群的整合來做電商行銷,我還寫了一個大陸電商運營的系統地圖,準備再寫成更進階的策略操作手冊。我在臉書PO分享,很多學校老師向我索取,我當然也不吝嗇,很樂意分享。 分享到這裡,我得感謝當時還在東海大學修博士兼職記者的林武佐,他現在已是大學教授,我當年的電腦知識,是主動向他學習的,武佐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很有耐心的指導我。在電腦硬體方面,協助我很多的是台視新聞的柴玉琮,他很熱心的幫我組電腦,教我很多電腦硬體知識。當媒體發展到都用電腦在傳稿時,聯合報的于志旭,教我很多新的系統知識,還有影像編輯的技。還有在資訊媒體成熟後的時期,壹電視的副總編輯方瑋,跟我分享很多黎智英對移動電視的概念(就是手機用戶端),還有3D主播台、數位內容的知識的操作,這些同業也是好朋友,都是我在互聯網學習路上的老師。 目前國內各媒體幾乎都有自己的官網及電子報,近日旺旺中時也在推廣自己的電子書(電子報跟電子書不同,目前中時推廣的APP內容較屬於電子書),電子書在國內發展仍然有其市場使用習慣的限制,國內不少資訊專業團隊也在電子書發展上努力,其中,我參與的亞洲大學電子書產業聯盟也是其中一員。 我來往兩岸,細看兩岸的媒體發展,容我做個粗淺簡短的心得分享吧。 台灣的媒體發展還只是在平台階段,內容還保有新聞專業(這是好的堅持),在系統上已有進步,但仍嫌緩慢。 大陸方面,我只能講,全是「互聯網」的世界,新聞媒體、自媒體、直播、博客,已融入在網路平台、系統、內容,形成一個大系統的網絡生態了。 知識與科技的創新速度,有時真讓人喘不過氣,時代在變,科技在變,環境在變,身為媒體人,怎能不變。 原文出處:亞洲經濟通訊社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