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13 13:55:24瀏覽500|回應3|推薦0 | |
在我們小時候所受的教育中,填鴨與記憶式的學習佔了學校生活的絕大部分。還好那時中學的競爭心態還未延伸至小學,所以在學校讀完書後也還能盡情地享受課後玩樂的時光,使得童年的回憶仍有若干愉快興奮的部分。
其中對我影響很大的一個經驗是,當我還是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每個月有一個週末是自己坐公車到台北東方出版社逛一下午,然後買回一本漫畫百科全書收藏。所以我一直相信,對於想要學習的孩子,給他自由學習的機會是很重要的。我們大人所能作的應該是以他為中心幫助「他的學習」,而非刻意「按我們所熟悉的」內容來囫圇吞棗,然後自鳴得意。
平心而論,現在孩子們讀書學習的方式的確變得更為多彩了,也讓小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生活的不同層面。但老實說,一般學校或幼稚園加諸於孩子的刺激只不過是把孩子將來一定會學到的東西拿來先學先背了而已,對他們的頭腦思考或認識能力有何助益?這完全只代表我們填鴨孩子的技術很高明,不代表孩子真的變聰明或「自我」學習能力變高啊!這是一種假象和欺騙!這樣盲目的教學目標本身難怪也會帶出一堆盲目的學生。
所以這種盲目增加經驗但不求深入理解的教育方式也就產生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著重記憶和考試的教學方式並未改變,所以更多樣、更廣泛的學習機會當然是帶來更沉重的壓力。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家長與老師變得不知道如何針對「個別」孩子的特性來鼓勵教導,反而只想把所有學生當成一樣的人來用同一種制式化的方式來衡量,好像比別人少了甚麼就很可怕的樣子。
真正的「學習」是甚麼呢?我們在中小學教育裡很少教導我們孩子如何深入的觀察與思考,因為我們總是很想快速地告訴他們正確的答案,以為他們知道、接受、聽話、照著覆誦出來,就完成了學習。我們以為這樣就可以「贏在起跑點」。結果,為了要一直維持在幼兒階段的起跑點的優勢,我們加給孩子的功課或期待的分量就隨著年齡越來越多,但他們本能中的學習興趣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壓制與漠視。這些孩子一直是在被保護或規範中學習,並且在長大之後也不敢與同儕有所不同,也就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或能力在何處。
因自己在大學教書,我可以說這樣的學生在大學裡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要補習來考研究所,因為自己不知道怎麼整理重點來讀書。結果在重視考試入學的台灣,這樣的學生竟然還進得了台清交成「所謂的」一流大學!這樣品質的高等教育怎麼能有國際競爭力?難怪我們現在看到大學生許多荒腔走板的學習態度。這不能只怪他們,因為我們作父母師長的也要負很大的責任。因為一開始錯誤的學習態度(「為要贏在起跑點」)也必會使孩子最後「輸在終點」。
延伸閱讀:經濟困難時教育改革更需要大開大闔 延伸閱讀: 新酒要裝在新皮袋 延伸閱讀:珍惜被「浪費」的時間(發表於台灣醒報) 延伸閱讀:在考試的公平之外…(發表於台灣醒報) 延伸閱讀:人才競爭 教育鬆綁 延伸閱讀:從高中的適性教育看大學入學方式的改善 延伸閱讀:芬蘭師資培育的核心價值與反省 延伸閱讀:豪小子的父母 才真不簡單!(發表於中國時報,附影音)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