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04 12:24:07瀏覽155|回應0|推薦6 | |
幾十年來作假的商人不斷, 小公司老闆靠肉眼與信用作進貨管制, 遇到競爭要改原料就容易出問題. 大公司設備好, 人才比較多, 進貨彈性大, 但為了創新或搞秘方, 就難免會碰到了解不透徹的東西而中鏢. 生產研擬配方的人責任最大, 採購攸關成本與品質, 驗收的人一定要公正不畏邪惡從進貨文件與包裝及肉眼檢視努力的剔除偽劣原料, 否則送進實驗室測主成份根本沒有意義. 大部分的檢驗機構只負責指定的檢驗項目, 且一般都會給檢驗範圍. 如此, 檢驗結果都還會有爭議, 怎可能要求檢驗單位憑空把關. 他們不是研究生, 可以慢慢的從原子分子去拼湊, 他們是企業凡事計較時間與成本, 有些設備只是充當門面, 當不得真; 公家機構則有編制與預算, 都只能重點查察. 台灣化工原料號稱有十萬種, 被抓到作假的還真自以為是倒楣而已呢!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