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開悟 (26) 從九位覺者之止觀談開悟(一)1.世尊2龍女3六祖4玄覺5泰勒博士6惠明7楊元寧8無業禪師9傳印大居士
2021/04/24 15:45:34瀏覽686|回應0|推薦0

開悟 (26) 從九位覺者之「止觀」談「開悟」

. 定義與綱要

()止、觀

(1)「止」:「奢摩他」漢譯為寂止,簡稱為「止」()

(2)「觀」:「毗缽舍那」漢譯為勝觀、內觀,簡稱為「觀」()

(3) 止與觀 : : 定與慧。(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三無漏學)

()開悟

(1)禪宗所言的開悟,通常是指「明心見性」,即悟到真如實相,但未及證得究竟佛果,仍需繼續實修,但相對於凡夫對世間本質及生命實相的無所知道,已經有了初步的證量。(維基)

(2).法華經 : (開、示、悟、入佛知見)

1.「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2..因此,開悟只是理悟佛之知見、體悟佛之知見,未必是證入佛知見。

3. 如果開悟要像南怀瑾先生所說似文殊的話, 那麼,佛陀之後誰敢開悟,南先生不理解開悟並不必然是證悟入道似文殊。

Ps.开悟的十个标准 南怀瑾《宗镜录》201201

() 還得了了見性,如晝觀色,似文殊等否?

(3)開悟之別 : 開悟,通常是指「明心見性」悟到真如實相。

1.開悟 :「明心見性」: 明一心、見萬性。
2. 明一心 : 頓悟。(止觀、體悟、輕安) 日常法師特別強調身心輕安.

見萬性 : 漸悟。(止觀、理悟、起修、體悟、輕安)

() 覺者

(1)「覺悟」,了解事物的本質,是指不昧生死輪迴,從而導致涅槃的覺悟與智慧。釋迦牟尼正是因為成就這種覺悟而成正果,世稱佛陀。遵從佛陀的經教可修成菩提,按部派佛教的說法即成為阿羅漢,按大乘佛教的說法即成為佛,所以修證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維基)

(2)本文採寬鬆的定義,即為:

1.「覺者」,了解事物的本質和出世間的生死輪迴,並採取去除妄想執著,希望從而獲得涅槃的覺悟與智慧的人。 亦即,

2.「覺者」,是對佛法採取「信願行證」的人。

3.參考佛陀名言: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3) 本文所舉例的覺者,將依個人認知的覺悟程度論述其「止觀」工法。

1.世尊。2.龍女。3.六祖。4.玄覺。5.泰勒博士。 6.惠明將軍。7.楊元寧。

8. 無業禪師9.傳印。

(4) 覺者與止觀的因果關係,

(1)學而知之。是先IV.()DV.(),所謂的觀需寂止,亦即勝觀()必須以寂止()為因,絕大多數的覺者都應該是,都是學而知之

(2)生而知之。1.世尊佛陀無量劫前以成佛。2.六祖慧能卻是自心常生智慧。應該無修行所謂的九種心住法,或了之以五蘊(色、受、想、行、識) “察四苦諦的修練,而是因五祖點提而

(3)病而知之。泰勒博士因左腦中風停止分別,由右腦獨立運作,獲得萬物一體的涅槃無我的體驗。屬於

(4)困而知之。1.世尊、2.密勒日巴皆苦行證道。2.楊元寧九歲在家庭法會體悟<人生是一場空>而頓悟,這是困而知之

(5)點而知之。山西無業禪師,參訪馬祖,問答後向外走,馬祖大喊:大德

  無業禪師回首。馬祖問道:是甚麼?無業禪師言下豁然開悟。

(6)印知又疑。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7)光而知之。傳印幼時為一貫道家庭,終身素食,喜讀中國文化教材及經典,並親近各道場,習得禪功十大一如及觀光觀音印心等功法,一日,惟覺老和尚默照禪無語畢,問承擔答承擔,悟後起修,經光爆其身略有所證。 

() 空性

(1) 空性概念: 宇宙萬事萬物無非是「物質、信息、能量」的集合。現代物理學已經證明,一切物質、信息、能量本質都是波,各種各樣的波。各種波經過傅里葉變換後,都能轉換成波的最簡單形式——正弦波。組成物質、信息、能量的正弦波是你用眼、耳、鼻、舌、身、意覺察不到的,這正是所謂的「空」,就是讓你感覺「什麼都沒有」的空。是的,就是這麼奇妙!(網路)
(2)
「真空不空」

卡西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是由荷蘭物理學家亨德里克·卡西米爾(Hendrik Casimir)於1948年提出的一種現象。根據上段(量子漲落、量子力學的兩大特性)所說,量子場論的「真空不空」觀念,在即使沒有物質存在的真空()中,仍有能量漲落 (無中生有,剎那生滅),而提出此效應。Ps.量子漲落 Quantum Fluctuation : 真空不空、真空妙有。量子力學的兩大特性是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 及波粒二元性 (wave-particle duality).

 

(3)空性內涵: 部派佛教共通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

1「無壽命」: 愛因斯坦 : 時間是幻覺 !

2.心想恐龍,就生出億年 ; 心動,所以風動幡動。

3.我們是覺照者 ; 我們是一個份子宇宙的一。

4.道系統 :空性是無極(涅槃、上帝)是太極 (心,是萬性之性)一切是萬象,具有萬性。

(4)十種的十種

《施設論》說十空對治薩迦耶見”(我見或身見):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邊際空(無始空),本性空(性空),無所行空,勝義空(第一義空),空空。

() 九種”()的層次:(十牛圖)

《瑜伽師地論》止是心意的集中,淺至深九種心住:(1)內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調順、(6)寂靜、(7)最極寂靜、(8)專   注一趣、(9)等待 (ps.論,是一種葛藤,玄覺禪師意思)

() 觀的相待 絕待

(1) 相待 : 生滅無常相待而起的緣起法、生滅法 或有為法;

(2) 絕待 : 絕待的意義則可解釋為空性、無為法或諸法實相

相待的內涵在佛學上的定義,是界定為生滅無常相待而起的緣起法、生滅法 或有為法;而絕待的意義則可解釋為空性、無為法或諸法實相。緣起與空性原本 就是相即且又是相對的關係,也成為一切佛法的核心教義,與佛法的詮釋是否具 足正見及了義的中心判準。(施凱華講師略論智者大師)

(1)往昔所造諸惡.由無始貪瞋. 從身語意之所.一切我今皆懺悔 

(2)從心起將心.若滅時罪亦. 心滅罪亡兩俱.則名為真懺悔 

() 菩提道次第廣論之章節 前言

道前基礎 歸敬頌 造者殊勝 教授殊勝 聽聞軌理 說法

       軌理 完結軌理 親近善士 修習軌理 暇滿 道次引導

共下士道 念死無常 三惡趣苦 皈依三寶 深信業果

共中士道 希求解脫 思惟苦諦 思惟集諦 十二緣起◎ 除邪  

       分別 解脫正道

上士道(1) 入大乘門 菩提心次第 儀軌受法 學菩薩行

上士道(2)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波羅蜜

上士道(3) 靜慮 般若波羅蜜 四攝法 略論止觀 附錄

() 略論止觀概要

*止觀實踐法門 :

.止略有二:(1)內緣得 :1緣全身 : ()緣自身為天形像、()緣骨      

     繅等不淨行相、()緣骨杖等三昧耶相。2緣依身法:有五 : ()    

     緣息、()緣細相、()緣空點、()緣光支、()緣喜樂。

     (2)向外緣得.1.殊勝: ()緣佛身() (阿彌陀佛、咒語)2平庸。

*推薦 : 1. 緣息:《雜阿含經》中,有「阿那波那念」漢譯作「入出  

   息念」即緣息. 2. 觀佛:《廣論》推薦以意識.緣想真佛形相作禮拜。

.觀的實踐

以五蘊(色、受、想、行、識) 觀察四苦諦(無常、苦、空、非我)

以理性思惟,也須親身體驗。(止觀、理悟、起修、體悟、輕安)

 

 =================

開悟 (27) 從九位覺者之止觀談開悟(二)

1.世尊2龍女3六祖4玄覺5泰勒博士6惠明7楊元寧8無業禪師9傳印大居士

==================

貳.  九位覺者的「止觀」及「開悟」概況

(一)        世尊。

1.釋迦」是其種族之姓,意為「能仁」,「牟尼」則是古印度對於聖者的尊稱,意為「寂默」)

   2.《梵網經》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

3.無量劫前,娑婆世界有一尊佛出世,號釋迦牟尼如來。現今的世尊前身為一貧人為了聽《大涅槃經》,捨身割肉三兩一個月為人治病,得到五錠金供佛,熟記一偈:「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若有至心聽,常得無量樂。」割肉期間得無痛楚,世尊成佛同名釋迦牟尼如來,開示涅槃經亦為此因緣。

   4.頓悟 :佛陀成佛之道:覺悟成佛(證道成佛)

        佛陀與五比丘修苦行6年,在一次苦行中昏倒了,巧遇牛奶女救祂一命並給祂牛奶喝。從此意識到苦行無法達到解脫,修行是應採取中道, 在菩提伽耶,坐菩提樹下。北傳佛教說,佛陀發願不成正覺,永不起身。到了第七夜,天將破曉,夜賭明星(IV.獨立變數)而悟道(DV.依變數)。悟得三明與四諦,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5.漸悟:世尊證道 :依南傳佛教大藏經記載,釋迦牟尼捨苦行記載,

   釋迦牟尼捨苦行1,轉坐菩提樹()2,先入()四種禪3,得三明4

   現觀四諦5,十二緣起 6 (IV) KSF.,然後成無上正等正覺(DV)

5-1四種禪: 1凡夫所行禪「人無我」2.觀察義禪「法無我」。 3真如禪:(人法無我) 4諸如來禪:利益眾生不思議。

5-2三明:天眼,宿命,漏盡明. 六通: 神足 , 天耳, 他心通。

5-3四諦:1()2(苦之因)3()()4(滅之因)

5-4.12緣起:無明...名色.六處.::.:取有:.老死.

5-5無上正等正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

().龍女。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虛空中。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惟常宣說妙法華經。」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文殊師利言:「有裟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
  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六祖。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惠能於市賣柴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1)』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1),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獵獠,若為堪作佛?(2)』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獵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2)?』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3)。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3)?』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口試三題)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經八月餘,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第二面試)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喻利根者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餘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却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作者厲害1)。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22]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却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作者厲害2)

「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却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獵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一本有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箇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29]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第三面試)眾以為然。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第四面試)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第五面試)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第六面試)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鉢,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明心),皆令自悟自解(見性)。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玄覺。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云: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策云: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曰:願仁者為我證據。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

 

().泰勒博士。

開悟與 左右腦

.緣起: 1996清晨.她顱內左大腦血管破裂.

四小時內逐步關閉.自己中風了.房間裡有

一張名片上面有電話號碼.我分辨不出卡片

上的數字.我把卡片上的筆畫跟話筒上的筆畫

相比照,最終電話打通了,我跟我同事聲音變

嗚嗚嗚嗚還好同事馬上叫救護車.

.能力喪失(1)語言能力(2)語言思維能力

(3)大部分記憶(4)自我意識消失。而右半球大腦仍正常。

涅槃合一體驗 : 體驗到極奇特的“all knowing(全知全覺)”宇宙融為一體、自己與周遭一切物體不再有邊界區分只有此時此刻的當下內心深度寧靜平和見到(宇宙)(自身身體細胞能量生動和諧運作)的驚奇經歷 (涅槃場域),她說:我進入到了涅槃Nirvana涅槃狀態持續五周(估計和佛陀媲美了)

左腦分別智:8年恢復左腦後,她寧願拋掉37年焦躁自私自我.

一念入定:深信每人只要想進入那個涅槃隨時都可一念間進去.只要願意,只要警覺觀察,對情緒思維作選擇,轉移專注力就可以.

You are not your thoughts!.你並不是你的思想!

 

 

().惠明將軍。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A3]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12]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鉢。一僧俗姓陳,名[13]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麁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鉢於石上,[14]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15]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16]明良久。[17]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18]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楊元寧。

楊元寧出身豪門,是王永慶的外孫女,她的父親楊定一則是長庚生技董事長,從小就是天才兒童,13歲以全巴西最高分考上醫學院,21歲就拿到紐約洛克斐勒大學生化博士及康乃爾醫學院醫學雙博士。

楊元寧16歲就出版了7本發人省思的童書,17歲為「紐約時尚周」走秀,18歲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修習生物學與東方哲學雙學位,並在大學二年級就修完哲學系的應修學分。

特殊教育,感悟哲思人生

她的成績除了來自聰穎的天賦,更重要的是楊定一特殊的訓練──朗誦古典文獻。身為科學家與醫師,楊定一在研究兒童腦波時發現,朗誦古文時,兒童腦波的狀態與靜坐時一樣,腦波彼此平行如一道巨大的雷射光波,不僅代表著深層的紓解與冥想,更是讓大腦發揮創意的必要條件。
至於為什麼要挑選古代聖哲的著作?他認為這是讓孩子們直接與大師對話,他更要求帶領朗誦的大人不要解釋字義,他相信孩子們有足夠的智慧瞭解,而這些經文也不至於因為大人的解釋而扭曲原意。
6歲起,楊定一就帶著她與兩個弟弟讀經書,從孔子、老子到佛家思想,楊元寧笑笑說:「小時候這樣讀古文只是好玩,但那些文字好像有生命,不同時候會跑出來產生新的意義。」

在這麼多經書中,最讓楊元寧有所感悟的,則是《六祖壇經》,經書所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她影響深遠。9歲時,她與父親參加5日禪修,在第5天打坐要結束時,楊元寧忍不住嚎啕大哭,楊定一緊張地以為5日禪坐讓孩子身體不適,沒想到楊元寧卻哭著說:「原來人生是一場空。」
16
歲那年,楊元寧出版了7本童書,《大地醫生》《不再恐懼》《活在沉靜中:讚頌大地》《整體療法》《記得快樂》《大笑老人》《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等。

 

(). 無業禪師

汾州無業禪師悟道因緣

  山西無業禪師,   無業禪師十二歲落髮,二十歲受具足戒,學習 《四分律疏》,剛一學完,他就能夠敷演宣講。他經常為僧眾宣講 《大般涅槃經》,冬夏無廢。聽說洪州馬大師禪門鼎盛,前往瞻禮。無業禪師生得身材高大。馬祖笑而戲之曰:好一座巍巍佛堂,只可惜其中無佛!

無業禪師一聽,連忙向馬祖頂禮道:對於大小三乘的經文義學 ,我略知其大旨。我曾經聽說禪宗宣揚即心即佛的道理,對此 ,我尚未明瞭。

  馬祖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無別物。不了時即是迷,若了即是悟 。迷即眾生,悟即是佛。道不離眾生,豈別更有佛。
  無業禪師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

  馬祖道:大德正鬧在,且去,別時來。

  於是無業禪師開始邁步向外走,這時馬祖在背後大聲招呼道:大德

  無業禪師一聽,連忙回首。

  馬祖問道:是甚麼?
  無業禪師言下豁然開悟,於是不停地禮拜馬祖。
  之後唐憲宗多次詔請進京講法 ,無業禪師以病為由婉謝。穆宗皇帝欲強制  

迎請進京。於是,無業禪師剃髮澡浴,準備上路。半夜,結跏趺而坐,奄然歸寂。後諡大達國師。法華經「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 傳印

傳印出生一貫道家庭,終身素食。幼時,父常攜往溪河源頭聽水聲,總曰但聞此處彼處、各處溪聲,並應常合嘴、舌頂上顎,眉中觀珠察其遠近,家中多有四書五經、一貫道義,依稀記得小四之時,有書名佛陀一生,似為星雲法師所著,及長,喜讀中國文化教材及經典,大學聯考後兩周,在家精讀六本文化教材。此後,親近各道場,習得禪功、十大一如及觀光觀音印心等功法 ; 出國帶團總於車後細讀一本佛經,一團一本; 某日,惟覺老和尚於默照禪無語畢,問承擔否答承擔,直解傳印之法名。此間,悟後起修,於午間行默照光音,經光爆其身而略有所證。 

 

 

修行

《楞嚴經》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所以,無論大、小乘,都是以戒為根本。

尸羅() 「止」「奢摩他」 ()「觀」:「毗缽舍那」()

清淨

附錄 :

() 先止後觀得輕安(理悟後體悟)

如《解深密經》說,若以觀慧而修思擇,最極思擇,乃至未起身心輕安,爾時但是毘缽舍那相應作意,生輕安已乃名妙觀。故先未得止者,僅以觀慧而修思擇,終不能發身心輕安所有喜樂。若得止已,後以觀慧思擇而修,輕安乃生,故觀須止因,下當廣說。(福智)宗大師認為生起無我正見的理解之前,不一定要先修止。 (法無定法,各人有各人的八萬四千法門可修行生無我正見)

()《解深密經》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止、定)毘鉢舍那(觀、慧)。能攝幾種勝三摩地。佛告慈氏菩 薩曰。善男子。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無量種勝三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 。世尊。此奢摩他毘鉢舍那以何為因。善男子。清淨尸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以為其 因。世尊。此奢摩他毘鉢舍那以何為果。善男子。善清淨戒清淨心善清淨慧以為其果 。復次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 毘鉢舍那所得之果。世尊。此奢摩他毘鉢舍那能作何業。善男子。此能解脫二縛為業 。所謂相縛及麁重縛。世尊。如佛所說五種繫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毘鉢舍那障。 幾是俱障。善男子。顧戀身財是奢摩他障。於諸聖教不得隨欲。是毘鉢舍那障。樂相雜住於少喜足。當知俱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世尊。 於五蓋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毘鉢舍那障。幾是俱障。善男子。掉舉惡作是奢摩他障 。惛沈睡眠疑是毘鉢舍那障。貪欲瞋恚當知俱障。世尊。齊何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 。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沈睡眠正善除遣齊是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世尊。齊何名得 毘鉢舍那道圓滿清淨。善男子。乃至所有掉舉惡作正善除遣。齊是名得毘鉢舍那道圓 滿清淨。世尊。若諸菩薩於奢摩他毘鉢舍那現在前時。

 

()《解深密經》

若諸菩薩善知六處。便能引發 菩薩所有廣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 五者善知心減。六者善知方便。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rrenlin123&aid=16193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