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同室操戈 大廈傾覆(21)
2011/09/03 13:21:09瀏覽523|回應0|推薦1
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終於和日本政府達成一致,在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4月,日軍為給新成立的偽政權造勢,乃決定對李宗仁第五戰區發動進攻。
1、棗宜會戰
日本華中派遣軍第11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集結了7個師團12萬兵力,在坦克部隊及近百架戰機的支援下,分三路向五戰區發動攻擊,以包圍殲滅國軍第11集團軍為戰略目標。

5月8日,日軍攻佔棗陽,9日,第84軍173師師長鐘毅中將及全師大半官兵,為掩護集團軍主力撤退在新野殉國;5月16日,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上將在漢水東岸南瓜店壯烈犧牲。張上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陣亡將領中軍階最高的一位。而此次會戰中,日軍山脅正隆第三師團亦受重創。

6月1日,日軍轉攻宜昌,蔣介石急調陳誠率第18軍馳援,12日,日軍攻陷鄂西重鎮宜昌。國軍多次反攻未果,此後形成對峙。

此戰的結果是第五戰區通往重慶的長江水路被阻斷,物資給養輸送只有翻越巴東之崇山峻嶺,中國的抗戰進入最艱苦的階段。戰後不久,第十一集團軍在第五戰區撤銷,莫樹傑第84軍則東進大別山,隸屬李品仙第21集團軍。

自1940年11月至1941年2月,為求摧毀五戰區的抵抗力量,日軍又先後發動「第二次隨棗會戰」及「豫南鄂北會戰」。然李宗仁指揮得當,日軍均未能得逞。

2、抗戰期間的桂系與中共
1939年5月,共軍新四軍江北支隊司令高敬亭因與安徽省主席、第21集團軍總司令廖磊關係親密,而被中共殺害。高遇難後,該支隊第7團團長楊克志、政委曹玉福率全團2000余名官兵投奔廖磊,這樣成建制的叛共投國,在共產黨軍隊歷史上極其罕見。

1939年10月,廖磊病逝,由李品仙接任安徽省主席及21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上任後採取「四面出擊,擴大控制區域」的戰略。在此後的抗戰期間,第21集團軍頻繁出擊,截斷長江日軍水陸運輸線,向西遮斷平漢線,向東遮斷津浦線,張淦第7軍甚至東進至蘇皖交界處,恢復了和縣、天長等十餘縣的政權,始終保持對南京、武漢、合肥、蚌埠各地日軍的威脅,基本控制了安徽省的局面。八年抗戰期間,重慶國民政府在安徽省能夠有效行使治權的縣市有40多個。

自1940年4月開始直至抗戰結束,第21集團軍與共軍陳毅、張雲逸、彭雪楓、羅炳輝、李先念等部幾乎每個月都有武裝衝突。其中規模最大的兩次:1941年1月-5月,與張雲逸、彭雪楓、李先念部的戰爭,共軍損失約7000人;1942年5-8月,莫樹傑第84軍與李先念第5師的戰爭,共軍損失約4000人。

3、擊斃塚田攻
1942年12月18日,第48軍李本一138師高炮連在大別山田家灘擊落日機一架,機上日本第11軍司令官塚田攻大將、藤原武大佐等9人斃命,塚田攻大將是中國軍隊在八年抗戰中擊斃的軍階最高的日軍將領。

4、中國遠征軍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爆發,美國對日本宣戰。1943年底,李宗仁對于蔣介石屈服於美國政府及史迪威的壓力,調集40餘萬精銳部隊組成「中國遠征軍」開赴滇緬邊境,以打通印緬公路之舉深感不滿。

李認為,應將此強大兵力進攻廣州、香港,其利有三:A、攻佔粵港後,自中國東北蜿蜒至南太平洋之日軍即被腰斬;B、可與計畫實施菲律賓登陸之美軍相呼應,從而切斷東南亞日軍與日本本土的海陸交通線;C、援華物資自廣州輸往內地,較之印度雷多便捷許多。

從其後的歷史進程來看,如果美政府或蔣介石能夠採納李宗仁之建議,將這40餘萬精兵用於中國本土,則日軍斷然不敢在1944年發動「一號作戰」,令中國本土遭受嚴重損失,也令中共軍隊趁虛搶佔了華北、華中大片土地。

在李宗仁看來,蔣介石最終未採納此建議,是因為如果以粵港為進攻重點,則廣西必成大本營,桂系軍隊勢必成為攻擊之主力軍,可順理成章接受大量美械裝備,從而壯大實力。

5、李宗仁判戰末時局
1944年初,李宗仁在重慶分別會晤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爵士、英國在華最高軍事代表衛阿特將軍時,建議盟軍「不應此時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而應讓德、蘇兩國拼死糾纏,盟軍應集中力量首先消滅日本,待日本滅亡,德、蘇皆奄奄一息,再行登陸東進,而中美聯軍亦可由東向西,進軍蘇聯,如此東西對進,將德、蘇兩大獨裁政權一舉蕩平,則戰後世界之自由和平指日可待」。兩位英國紳士卻未將此建議向上層轉達。

1944年底,李宗仁在得到蔣介石首肯後,分別致備忘錄於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魏德邁將軍、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備忘錄主旨是「共產黨國家與自由世界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必將成為戰後世界的主要矛盾。在遠東地區,共產黨與自由世界爭奪的焦點是中國的東北,其工具便是中共,因此美國政府決不能邀請蘇聯介入東北事務,只要中國本土的共黨得不到蘇聯的援助,則中國內部的和平與遠東地區的和平都能得到保障」。並請魏德邁將軍、赫大使轉交羅斯福總統與馬歇爾將軍。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5608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