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8/04/05 16:40:18瀏覽2389|回應1|推薦0 | |
魏德邁使華,促使蔣介石下定決心在1948年實施行憲。而國民黨多數軍政大員都認為當前應集中一切力量剿共;施行憲政,應在消滅叛亂武裝後為宜。(國防部長白崇禧及五院院長均反對在軍事行動結束前行憲。) 為了合法參選中華民國首任民選總統(間接選舉),蔣介石終於準備辭去他所兼任的所有學校校長職務,這也包括他任職23年之久的黃埔軍校; 魏德邁使華,亦觸發了蔣介石為了與美國改善關係,而重用一些深受美方青睞的國軍將領,這當中,最有標誌意義的人物自然是在東北無所事事的孫立人; 蔣介石給了孫立人兩個選擇:1、出任黃埔軍校校長;2、出任陸軍訓練司令。 孫立人選擇了後者,1947年7月22日,國民政府發表孫立人出任陸軍總司令部訓練司令;8月4日,孫立人離開東北赴南京就職;原新一軍副軍長賈幼慧、新30師師長唐守治都追隨孫立人赴南京履新,離開了東北;11月3日,陸軍訓練司令部由南京遷往台灣高雄鳳山基地,主要負責整訓青年軍。 而黃埔軍校校長一職,則由時任黃埔軍校(成都)教育長的關麟征接任。 (注:黃埔軍校抗戰時期由南京遷往成都,此後直到大陸淪陷。) 1947年8月28日,國民政府正式宣佈: 1、解除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職務; 2、撤銷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 3、參謀總長陳誠出任東北行轅主任。 對於熊式輝、杜聿明被罷職,現在許多人都認為是陳誠為了取而代之,而向蔣介石大進讒言所致,包括一些大名鼎鼎的權威史學家也是這麼撰史的。 很可惜,關於陳誠在東北,現在流傳廣泛的大多是偽史,甚至是完全在胡說八道。 陳誠進讒言導致熊、杜被罷職,其根源應該來自《杜聿明回憶錄》;我對《杜聿明回憶錄》的評價是:絕大部分可信,惟獨他為何失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一職的原因,杜聿明先生顯然是在撒謊。 自熊式輝、杜聿明出掌東北軍政以後,其所作所為便不斷遭到社會各界的嚴厲抨擊,包括新聞界、知識份子階層、東北耆宿、社會名流;但蔣介石在很長時間內都對熊、杜採取了容忍、放縱的態度,以至於在1947年2月將熊式輝晉任二級上將,3月給杜聿明頒發了青天白日勳章,4月又採納杜聿明的控訴,撤銷孫立人新一軍軍長職。 真正給了熊、杜致命一擊的是美國人: 1、1947年8月3日,在魏德邁考察東北前夕,美國駐華助理武官巴大維上校致魏德邁備忘錄表示:熊式輝、杜聿明不僅無能,且互相勾心鬥角,強烈建議魏德邁向國民政府提請將此二人免職; 2、8月6日,在瀋陽機場,魏德邁明確告知剛剛抵達瀋陽的陳誠:熊式輝與杜聿明必須立即撤職,他們的腐敗與無能,使國民政府在東北喪盡民心、軍心;駐東北的國民黨軍隊犯有劫掠罪行。 3、在返回南京後,魏德邁明確告知蔣介石:在東北,調查團的訪談對象,都是經過熊、杜二人刻意安排的,他們誘導調查團的考察方向,竭力回避於己不利的問題,其表演極為拙劣,其中尤以熊式輝最為明顯。 魏德邁考察東北時,東北共軍僅野戰軍已有40萬人,而國軍能用於機動作戰的野戰軍僅10余萬人;魏德邁、巴大維均認為國軍在東北的頹勢已難以挽回。蔣介石曾質問杜聿明:林彪率領10余萬人出關,你率領25萬人出關,兩年不到,怎麼兵力相差如此懸殊? 陳誠在給他的密友林蔚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這樣的東北,我來了,又有什麼用?可是你也不來,我也不來,要主席自己來嗎?我之所以去東北,也只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蔣介石下定決心罷免熊、杜職務後,屬意的第一人選是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在整個8月間,陳誠銜命三赴北平,請李宗仁兼掌東北行轅。 但李宗仁提出的兩個要求,蔣介石均難以滿足: 1、東北國軍的任務由與林彪共軍決戰,改為阻止東北共軍入關;全軍撤往瀋陽以西,以確保北寧線; 2、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對於第一條,蔣介石認為中華民國剛剛成為聯合國五常,便棄守長春、吉林、四平,甚至瀋陽,有礙國際觀瞻; 對於第二條,蔣介石認為軍事問題國防部、參謀總部有督導、指揮的職責。 李宗仁拒絕兼掌東北後,陳誠又向蔣介石推薦白崇禧出任東北行轅主任;8月23日,白崇禧致電蔣介石:「東北環境,職知之甚深;東北形勢,更為中外所重視,職有自知之明,決不能勝此重任,請另委賢能;職並非畏難苟安,曾經考慮再三,方敢出此。望鈞座慎重考慮,並懇宥其愚忱而寬恕之。」 以上,有李宗仁、魏德邁、陳誠、徐啟明(時任北平行轅參謀長)、王鐵漢(東北軍將領)的回憶錄可以互相印證;而陳誠、白崇禧的信函、電報稿均有台北國史館的存檔可以查證。 我們可以相信,在1947年9月出任東北行轅主任絕非一樁美差,陳誠也絕無一心一意要搞掉熊式輝、杜聿明取而代之的想法。至於,杜聿明為什麼要回避中外各界對他和熊式輝的觀感,而諉過於是陳誠陳小鬼陷害他,相信讀者們會有自己的判斷,更希望聲名顯赫的史學家們能夠“嚴肅學術、一絲不苟”,為後人留下真正、真實的歷史。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