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同室操戈 大廈傾覆(17)
2011/08/13 15:44:30瀏覽489|回應0|推薦0
由於南京大屠殺所造成的國際輿論壓力,日本國為此分別撤銷了松井石根華中派遣軍總司令職務,由畑俊六大將接任,及谷壽夫第六師團司令官職務,由稻葉四郎中將接任。

1、淮河戰役
日軍攻佔南京後,為打通津浦線,遂兵分三路進攻徐州,一路為華北派遣軍磯谷廉介第十師團自河北進攻山東;一路為板垣征四郎第五師團,自青島登陸,撲向徐州;一路為荻洲立兵第十三師團由南京渡江北上,進攻徐州。

然而,這三路日軍均以為已佔領中國首都南京,中國很快就要投降,為博取最後之戰功,他們之間沒有緊密的聯繫,而是以“先入關者為王”的心態,各自為戰,以搶奪打通津浦線的首功。

1937年12月中旬,荻洲立兵第十三師團率先渡江北上,李宗仁遂命李品仙第十一集團軍在明光阻擊日軍,戰至次年1月18日,李部逐漸不支,李宗仁乃命李品仙撤往西部山區,一面令東北軍于學忠第51軍,西北軍張自忠第59軍在淮河北岸構築防線,阻敵北上。

血戰至1月底,荻洲師團始終無法突破淮河防線。日本華中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大將遂親率藤田進第三師團、吉住良輔第九師團北上增援,李宗仁乃命李品仙將津浦路南段徹底破壞,分段阻擊北上之敵;不久,參加淞滬會戰的廖磊第二十一集團軍自皖南渡江北上歸建,李宗仁立即命令廖磊部向敵後背展開猛攻,並散佈將向南京發動反攻的消息,激戰至3月初,日軍首尾難顧,始終無法消滅廖磊、李品仙兩集團軍的主力,遂在淮河以南形成膠著狀態。

2、韓複榘
1937年12月23日,日軍磯谷廉介第十師團南渡黃河,向山東省會濟南展開進攻,原屬西北軍的山東省主席韓複榘率其第三集團軍不戰而逃,27日,日軍兵不血刃佔領濟南。隨後韓複榘一路不戰而退,日軍銜尾而追,於次年1月5日即攻佔魯中重鎮濟寧。

由於韓複榘對日軍持不抵抗態度,致使山東全省大半淪陷,蔣介石決意對韓採取嚴厲措施,乃電召第一、五兩戰區高級將領於歸德召開軍事會議,韓複榘心懷忐忑,請示李宗仁彼應否親自到會,李明知韓此去必死無疑,仍答“應該去”。1938年1月11日,韓複榘在河南歸德被逮捕,1月24日,韓以「違抗軍令、失地誤國」之罪被槍決於武漢。這是八年抗戰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軍法處決的陸軍二級上將兼省主席。

3、臨沂之戰
1938年1月12日,日軍板垣征四郎第五師團在青島登陸,向徐州方向進犯,2月上旬,李宗仁命西北軍龐炳勳第四十軍(實際兵員僅1個師)在臨沂阻擊日軍,西北軍老將龐炳勳在李宗仁的激勵下,誓死血戰,至月底,號稱日本陸軍王牌的板垣師團竟未能越雷池一步,而龐炳勳部亦傷亡近半。

3月2日,李宗仁調張自忠五十九軍自淮河北岸千里馳援臨沂,張自忠本與龐炳勳為死敵,乃在李宗仁感召下,決計捐棄前嫌,為國赴難。3月13日至18日,張、龐兩軍裏應外合,內外夾攻,終將板垣師團擊潰,此役殲滅日軍包括第11聯隊長野裕一郎大佐在內近五千人,迫使日軍退往莒縣。

3月25日,板垣師團捲土重來,張、龐二將精誠合作,奮身搏命,血戰至29日,板垣征四郎無奈下命停止進攻。

4、川軍
1937年7月13日,四川主要軍閥劉湘、鄧錫侯、楊森、唐式遵、孫震等聯名通電請纓出川抗日;26日發表《告川康軍民書》,號召四川軍民為抗戰作最巨大犧牲。

國民政府隨後發表鄧錫侯為第22集團軍總司令,孫震副之,於9月1日離開成都,步行三千里至太原參加抗戰。該集團軍10月25日抵達山西後與日軍作戰,因武器低劣,不幸被日軍擊潰。

該部在潰退途中因衣服單薄、缺乏槍械而擅自搶奪閻錫山的軍械庫,被閻申請逐出山西;後國民政府令該部調駐河南,接受程潛指揮,不料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嫌棄川軍軍紀敗壞,不同意該集團軍進駐河南,蔣介石甚為氣惱,欲將川軍調回四川。白崇禧聞訊乃詢問李宗仁,第五戰區是否可收留,李宗仁聞訊大喜表示需要,白提醒李,川軍戰鬥力較差,李答道:“昔日諸葛亮紮草人做疑兵,他們總比草人好些吧?”。

12月下旬,第22集團軍抵達徐州,李宗仁立即為該部撥發新槍五百支,迫擊炮及子彈一批,並多方慰勉。隨後令該部進駐魯南以彌補韓複榘擅自撤退後的真空地帶。

5、滕縣之戰
1938年3月,為阻止日軍磯谷廉介師團南下勢頭,李宗仁命第22集團軍之孫震第41軍進駐滕縣一線佈防。臨行之前,李宗仁至該軍訓話:號召該軍效仿諸葛武侯統率川軍北抗司馬懿之英勇往事,激勵川軍將士效法先賢,殺敵報國。

3月15日至18日,死守滕縣的第41軍王銘章122師與敵血戰三晝夜,122師全師官兵無一逃跑,全體壯烈殉國,王銘章中將在殉國前發給孫震最後一電中道:決心死拼,以報國家。

而李宗仁在台兒莊會戰結束後這樣說道:“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莊大捷?台兒莊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553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