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同室操戈 大廈傾覆(13)
2011/08/08 01:19:49瀏覽608|回應0|推薦1
1930年7月13日,新桂系各路殘部終得逃回桂林、柳州。白崇禧、張發奎皆主張嚴懲黃紹竑以為陣亡將士復仇,黃則借醉酒痛哭流涕,李宗仁終於心軟,令黃得以脫生。

1、驅逐滇軍
在新桂系殘部逃歸桂北之際,雲南龍雲奉蔣介石之命,令盧漢率領滇軍三個師包圍了廣西省會南寧,桂軍南寧守軍僅韋雲淞師2000餘人;同時粵軍余漢謀部進佔賓陽,切斷了桂柳至南寧的交通線。

李宗仁重新整編各部敗軍後,繞過粵軍防線,翻山越嶺逼近南寧,於9月28日向盧漢部發動總攻,10月10日,解南寧之圍;戰至年底,終將盧漢部徹底擊潰,驅逐出省。

2、張學良入關勤王
李宗仁雖將滇軍逐回雲南,但已無力對在桂余漢謀粵軍發動反攻。而此時粵系政治領袖胡漢民與蔣介石矛盾逐漸激化,故粵軍亦按兵不動,觀察時局。雙方遂暫時維持停戰局面。

而北方的戰局,因張學良率20萬東北軍入關勤王,令馮玉祥、閻錫山腹背受敵,最終戰敗,馮、閻於1930年11月4日通電下野。1個月後,黃紹竑亦脫離新桂系,投奔蔣介石。

第二次蔣桂戰爭自1929年11月至1930年底,歷時一年有餘。在此期間,中共在贛、閩兩省均成立了蘇維埃政府,控制30餘縣,兵力亦由數千人擴張至十萬之眾。

3、廣州國民政府
1931年2月28日,蔣介石將粵系政治領袖胡漢民拘禁於南京湯山。各派反蔣人士如汪兆銘、林森、孫科、陳濟棠、唐生智、李烈鈞、陳友仁、許崇智等雲集廣州,籌畫另組政府。

在桂粵軍則相繼撤回廣東,並與李宗仁相聯絡,盡釋前嫌,共同反蔣。

同年5月28日,廣州國民政府宣告成立。9月1日,該政府決議對蔣用兵,以李宗仁、陳濟棠兩大軍事集團為主力,秣馬厲兵準備北伐討蔣。

4、蔣介石二度下野
1931年9月18日,日軍趁東北軍主力開赴關內參加內戰,東三省兵力空虛之際,突占瀋陽,張學良一槍未發將東三省拱手讓敵,是為「九一八事變」。此時,國民黨內尋求妥協罷兵息爭,一致團結對外的聲音佔據了主流。正在江西剿共的蔣介石立即率軍返回南京,將胡漢民、李濟深釋放,且將近年來被開除黨籍的481名國民黨員恢復黨籍。

作為對國民黨所發出的「罷兵息爭,一致團結對外」呼籲的回應,1931年11月7日,中共在江西瑞金宣佈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以「國際歌」為國歌,貨幣為印有列寧頭像的蘇維埃幣。公開製造兩個中國,為日俄帝國主義作倀,徹底走上叛國之路。

在廣州,以汪兆銘為首的文官有意就此妥協,而李宗仁、陳濟棠兩人堅持蔣介石必須下野,否則拒絕參加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經反復談判後,蔣為表明「共赴國難」的態度,於12月15日正式通電下野。

5、蔣介石複出
1931年12月28日,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決議取消廣州國民政府,並選任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然日軍步步緊逼,在華北進犯熱河,在華東向上海增派武力,奉命駐守熱河的張學良再度不戰而逃,而上海的工商界人士則在蔣介石、宋子文的暗示下,不向孫科內閣提供財政支援,孫科捉襟見肘無力應對局面,於1932年1月25日請辭。

1932年1月28日,日本以白川義則大將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率領陸軍三個半師團及海軍第三艦隊,大舉進攻上海,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率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淞滬抗戰」爆發。

滬戰爆發當晚,南京國民政府宣佈改組,由汪兆銘出任行政院長;成立軍事委員會統管全國軍事,由蔣介石出任委員長。2月1日,日海軍炮轟南京,南京國民政府發出“決心抗戰到底,誓不屈服”的宣言,並派張治中第五軍、陳誠第十八軍馳援上海戰場。而陳誠部在開赴上海途中,卻遭到了共軍的層層阻擊。

6、淞滬停戰協定
1932年5月5日,在美、歐多國調停下,蔣介石同意與日本國簽訂《淞滬停戰協定》,國軍全部撤離上海市區,條約規定中國軍隊只得駐紮於上海郊遠,且陳銘樞第十九路軍必須離開上海。陳、蔣、蔡等第十九路軍將領遂義憤填膺,質問蔣介石,蔣則表示,「日本有強大的海空軍並裝甲部隊,而中國幾乎為零,全面抗日,需待日後國力強盛之時。」。隨後,蔣將第十九路軍調防福建。《淞滬停戰協定》為國民政府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

7、閩變
1933年11月20日,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率第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與中共相聯絡,宣言打到國民黨及國民政府,並廢除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是稱「閩變」。

此前,閩方曾與李宗仁聯絡,望閩桂合作,李宗仁最終婉拒。原因有二:
1)李宗仁瞭解到閩方與共產黨有聯繫;
2)李相信蔣介石目前雖對日一再退讓,然終於忍無可忍,必將抗戰。此時成立分裂國家之政權,將為國家之害。

當閩方不顧胡漢民、李宗仁等人的勸告,於11月20日鋌而走險後,李宗仁、白崇禧遂聯電閩方,勸其“幡然改圖,共赴國難”。

1933年12月10日,蔣介石命蔣鼎文率軍平叛,而共產黨方面不僅沒有按約阻擊蔣軍,反而讓開贛東正面,蔣軍遂長驅直入,至次年1月底,第十九路軍被徹底打垮,首腦人物皆逃亡香港。

8、陳銘樞
陳銘樞,長期以來一直是蔣介石罕有的堅定支持者,早在蔣還是第一軍軍長許崇智麾下的一名參謀長時,許崇智曾授意各級軍官不必聽從蔣的號令,而當時任旅長的陳銘樞則堅定的擁蔣驅許。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清黨反共后,時任武漢警備司令兼第十一軍軍長的陳銘樞不惜放棄一切職務,與武漢政府所有人為敵,毅然隻身前往南京投奔蔣介石。四個月後,蔣被迫下野,陳銘樞與蔣同車離開南京,以示與蔣患難與共的堅決態度。

此後,陳銘樞追隨蔣介石鎮壓張發奎、圍剿共軍可謂不遺餘力。1929年3月,第一次蔣桂戰爭爆發,陳銘樞對於蔣介石重用張發奎、薛岳感到不滿,向蔣提出反對,然蔣不以為意,表示“要團結一切反對李宗仁的力量”。即使如此,在蔣拘押陳的頂頭上司李濟深后,陳銘樞仍說服陳濟棠一起擁蔣反李,此後參加討桂戰爭,率領蔣光鼐、蔡廷鍇等奮勇作戰,成為討桂之中堅力量。

而第一次蔣桂戰爭結束尚不到半年,張發奎、薛岳即宣佈誓師反蔣,此後南下與李宗仁合流。陳銘樞率軍與其血戰經年,終使李宗仁慘敗,踉蹌逃歸廣西。

中原大戰爆發后,陳銘樞率師北上在山東與馮玉祥血戰。戰前,蔣曾許諾,勝利后任命陳為山東省主席;而戰後,蔣出於政治目的,任命馮軍叛將韓複榘為山東省主席。

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被迫二度下野,汪精衛、孫科等重用陳銘樞,任命其為京滬衛戍司令,率領第十九路軍駐守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陳銘樞率軍奮勇殺敵,令日軍膽寒,留英名于青史。

淞滬戰事結束以後,蔣介石卻遵照日軍囑咐,將陳銘樞調離京滬,令其轉往福建。陳銘樞終於重回李濟深的懷抱,甚至走上了聯共反蔣的道路,此後再未回頭。陳銘樞的人生際遇,蔣介石的用人策略,實是令人不勝唏噓。

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國民黨的無數內戰中,大多為單純的反蔣。而像李濟深、陳銘樞這樣與中共相勾結的反蔣,除了「閩變」外,還有馮玉祥部將方振武、吉鴻昌于1933年8月在察哈爾發動的「察變」,及張學良、楊虎城(亦為馮玉祥部將)于1936年12月在西安發動的「陜變」,又稱「西安事變」,前者由察哈爾悍然進犯北平,後者則乾脆拘押了蔣介石。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5514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