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8/03 13:21:22瀏覽504|回應0|推薦0 | |
1928年6月9日北平光復後,蔣介石約同李宗仁聯袂北上,赴北平舉行北伐善後會議。6月28日,蔣介石率同中央軍政大員20餘人自南京抵達武漢。時李宗仁第四集團軍下轄十六個軍,其中第7、12、13、15、18、19等六個軍為新桂系嫡系,第12、13軍已隨白崇禧參加二次北伐,此際駐軍山海關;第15軍駐守廣西及粵北;駐守武漢的第7、第18、第19軍的三位軍長分別為夏威、陶鈞、胡宗鐸。
1、胡宗鐸 蔣抵漢當晚,李宗仁設宴為其洗塵,然當晚夏、陶、胡三人竟全部托故未至,蔣介石望著虛陳之盤箸,當晚氣氛極為尷尬。 次日,蔣檢閱駐漢部隊,在閱兵式上蔣剛訓話完畢,武漢衛戍司令兼第十九軍軍長胡宗鐸忽然上臺大放厥詞,雲:“深盼中樞開誠佈公,賞罰分明,用人唯才,造成政府廉潔風氣,俾武裝同志為國犧牲才有價值”。此發言與蔣的訓詞可謂針鋒相對。此次武漢之行,胡宗鐸等新桂系高級將領的表現,令蔣明白新桂系對他的不滿已到何種程度。 2、北平祭靈 1928年7月6日,國民黨主要領袖前往北平香山碧雲寺拜祭孫中山靈,在祭典上,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三人跪地撫棺慟哭,蔣尤其號啕大哭,淚如雨下,狀至哀傷,唯李宗仁一人肅然默立,並未痛哭。當時輿論有議論李宗仁可能對孫總理感情不夠深厚,李則在其回憶錄中這樣說道:“北伐完成,中國統一於青天白日旗下,功成告廟,足慰總理和諸先烈英靈于地下。撫棺慟哭,似出矯情,我本人卻無此表演本領”。 3、裁軍 香山祭靈後當晚會議,蔣介石提出國民政府目前的最緊迫問題是軍人復員。蔣的官方理由是:目前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80%用於軍費,國家重建因而困難重重。 北伐結束時,國民革命軍共有300個師共220餘萬人,蔣表示必須裁減到100萬人以內。 而實際上,蔣是採納政學系楊永泰的“削藩”意見,主要動作有三項:A.取消各地政治分會;B.取消各集團軍總司令部;C.裁軍一半。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因削藩、裁軍而引發的內戰可謂不勝枚舉,直到1990年代中華民國才全面開放黨禁、報禁,以後才逐漸有了成熟的議會制度;而在1928年,若不能以公平、公正、公開的方式和平解決以上三事,當政者稍有不慎無疑將自掘墳墓。 李宗仁在7月13日北平湯山會議上的發言,可以說已預言到中華民國和國民黨未來的悲慘命運:“當此軍事結束,建設開始,若不開誠佈公、協調內部、刷新政治,以慰全國人民望治之殷切,則恐中華民國將為本黨所犧牲,而我輩亦將為千秋萬世的罪人”。 從7月北平的善後會議,到8月在南京召開的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再到12月開始的南京善後編遣會議,除廣州政治分會主席李濟深、副主席黃紹竑、第四集團軍總參謀長白崇禧、第一集團軍代總司令何應欽、東北邊防軍總司令張學良等偶爾與會外,主要就是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四人閉門會議,而這四人間互相猜忌、互不信任,豈能達成共識?而若欲效美國華盛頓之故事功成身退,蔣介石似應以身作則,率先隱退。 蔣介石的裁軍方案:各集團軍及地方軍隊按等比平均裁汰; 馮玉祥的裁軍方案;裁無功留有功、裁弱留強; 閻錫山的裁軍方案:裁武器落後者,留武器先進者,以促進國防現代化; 李宗仁的方案:不裁軍,四大集團軍各派精銳力量進駐北滿、蒙古、新疆、西藏,屯墾戍邊,充實邊防;國家投資開廠辦礦,化士兵為工人自力更生,而保留其軍職一旦國家有事則重新成軍。 各集團軍當時兵力情況: 蔣介石第一集團軍:50餘萬; 馮玉祥第二集團軍:42萬; 閻錫山第三集團軍:20餘萬; 李宗仁第四集團軍:30萬。 其他張學良東北軍20余萬、李濟深第八路軍8萬餘人,其他川、滇、黔、贛、西北各地方軍系總和約50萬人。 自1928年8月至1929年1月,四方雖在取消政治分會、裁軍、各軍自辦之軍校全部併入黃埔軍校這幾項上取得一些進展;但在取消各集團軍總司令部、集團軍總司令無權自行任免旅長以上軍官這幾條上,李、馮、閻均持消極抵制態度,三人皆認為蔣這一系列動作是在強幹弱枝、削除異己;而蔣則認為這三人意圖擁兵自重,一場改變中華民國命運的大內戰已暗波湧動。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