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02 00:48:47瀏覽449|回應0|推薦1 | |
1927年12月10日,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預備會投票通過了汪精衛動議的「請蔣介石複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案」,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等雖然也投了贊成票,但內心並不贊同;而他們在政治上所倚重的西山會議派諸元老,因對此結果深感失望,而紛紛主動退出政府。
1、蔣介石複職 新桂系諸領袖也曾計畫以武力拒絕蔣複出,12月20日,蔣介石宣佈撤銷白崇禧黃埔軍校校長職務,並令其第十三軍離開首都南京,調赴武漢。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等雖有意訴諸武力,但新桂系主力第七、十八、十九等軍正與唐生智舊部十餘萬眾對峙于湘鄂邊境,而駐兩廣部隊與張發奎第四軍在粵北激戰正酣;白崇禧主張不顧一切,將華中、華南各路大軍向南京集結,拒蔣於國門之外,甚至一鼓將親蔣部隊盡數消滅。 最終,李宗仁再三考慮後,決定服從蔣的命令,令白崇禧率第十三軍退出南京。臨行前白崇禧以「莫須有」的罪名,下令將蔣的親信第十四軍軍長賴世璜槍決于南京。 1928年元月1日,蔣的親信賀耀祖第四十軍順利接管南京城防。4日,蔣抵南京,元月9日,蔣介石正式複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 2、攻佔湖南 新桂系此次對於蔣的複出處於被動地位,主要是因為其精銳主力被唐生智舊部牽制於兩湖,因而李宗仁、白崇禧對於就此失去中央政府的主導權怒不可遏,乃以“唐軍殘部,四處勾結,擴大叛亂”為由,向蔣提請以武力二度討伐。 1月15日,國民政府宣佈與在湘唐軍和談破裂,下令討伐,以白崇禧為總指揮。於是,三湘戰事再起,白崇禧乃率夏威第七軍、胡宗鐸第十九軍及程潛等部,兵分兩路入湘,17日攻佔岳陽,27日攻克省會長沙,至2月上旬,湖南大半皆被白崇禧部佔領,唐軍餘部請降,接受改編,原八個軍整編為四個軍。 3、諸侯 蔣介石複職後,頒佈了一個在日後引發了多年內戰的制度,即高度的地方自治,也可稱為「分封諸侯」。 1)、在政治上,蔣介石在全國分設四個政治分會,分管兩廣、兩湖、西北中原、華北,分會主席得全權處理轄區內黨政軍一應事務,李宗仁則被任命為統轄兩湖(湖南、湖北)的武漢政治分會主席。其他有: 鄭州政治分會主席:馮玉祥 太原政治分會主席:閻錫山 廣州政治分會主席:李濟深 2)、在軍事上,蔣介石將全國國軍主力分為四大集團軍,蔣自己兼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則受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白崇禧為參謀長兼前敵總指揮。其他有: 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 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 4、濟南國恥 1928年2月11日,南京國民政府通過「二次北伐,完成國家統一」的政策綱領。4月7日,蔣介石在完成政治、軍事的全面調整部署後,下達總攻擊令。 時日本政府為保護其在華利益,不願看到張作霖北洋政權垮臺,為阻止中國實現統一,遂派福田彥助第六師團為主力,並橫須賀陸戰隊,駐大連、天津的第二十八旅團等,入駐濟南阻止國軍北上。 5月1日,第一集團軍賀耀祖四十軍、方振武四十一軍進駐濟南。2日,蔣介石率總司令部抵濟南。 3日上午,日軍向國軍發起進攻,雙方在濟南城內展開混戰。當晚,蔣介石派外交部長黃郛、戰區外交處主任蔡公時等與日軍進行交涉,然黃郛被日軍扣留,蔡公時等十七名隨員被日軍割去耳鼻舌眼後殺害。蔣遂派第五師師長熊式輝再赴日軍司令部交涉,4日淩晨,熊式輝與黃郛返回北伐軍總司令部,熊表示日方態度傲慢,目前只有兩種選擇:血戰到底或忍辱撤出。消息傳出,白崇禧主張與北洋軍暫時議和,而應立即宣佈與日本國宣戰。 6日,日本派出空軍助戰,並調名古屋第三師團登陸山東。當日,蔣介石最終決定國軍撤離濟南,繞道渡過黃河北上,繼續北伐,其官方的說法是:“中國只有實現統一之後,方有可能凝聚實力與日本國一戰”。而蔣在其日記中這樣寫道:“身受之恥,以五三為第一,倭寇與中華民族結不解之仇,亦由此而始也!”,此後蔣在日記中堅持每日寫上“雪恥”二字,直到十七年後抗戰勝利。 濟南事件,中國軍民共被日軍殺害六千餘人。自此,中國國內各界反日浪潮愈演愈烈,此前,中日兩國間尚屬和平友好的氣氛蕩然無存。 5、東北問題 1928年5月30日,白崇禧部在解閻錫山之圍後,率先進抵北京南郊。6月4日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于皇姑屯。6月14日,《大公報》社評:“廣西軍隊打到北京,乃中國歷史上破天荒之事”。 1928年7月,張學良派代表與國民政府接洽,希望政府接受奉軍投誠,東北和平易幟。第二、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閻錫山主張國軍一定要進駐東北,奉軍將領可保證其個人生命及財產安全,而二十余萬奉軍則一定要全部繳械,張學良若不同意,則以武力進剿徹底消滅奉系。李宗仁則表示反對,主張接受張學良投誠,最終蔣介石決定和平解決東北問題。 蔣、李二人若知道三年後的「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會將東北拱手讓給日本人,八年後更是在西安叛亂拘捕蔣介石,想來蔣、李應是悔不當初;若按馮、閻的主張行事,那整個中國歷史都將根本性的顛覆。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