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物質與精神--從87版《紅樓夢》說開去
2014/05/23 00:37:51瀏覽1198|回應15|推薦10

最近七年的每個513日前後,在許多中國人心中都充滿了悲痛,今年亦不例外,只因一個人陳曉旭。

1987年的農曆正月初一,大陸CCTV播映了36集電視劇《紅樓夢》,其中由陳曉旭飾演的林黛玉,被公認為「林黛玉在演林黛玉」。二十年後的513,「林妹妹」未滿42歲,便魂歸離恨天。這麼多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包括大陸紅樓夢學會會長馮其庸先生、曹雪芹學會會長周汝昌先生,都為陳曉旭撰寫了悼詞,其中馮先生的「為君留得形音在,多謝絳珠一片情」最終成為了陳曉旭的墓誌銘。

在大陸的手機上、網路上,自2007年始,每年的清明節至5·13期間,人們都在用各種方式追思、懷念這位「永遠的林妹妹」;陳曉旭拍戲時常駐的大觀園瀟湘館、陳曉旭墓地皆已成為《紅樓夢》書迷、林黛玉擁躉、陳曉旭影迷共同的聖地。

大家在追思「林妹妹」的同時,不免要問一個問題,以後,是否會有《紅樓夢》的影視作品達到甚至超越87版的成就呢?

迄今為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究其原因,最廣泛的共識是:現在再也沒有197080年代那麼有傳統文化氣質、有情懷的演員了,即使以現今科技之發達、投資規模之龐大,也依然無法拍出當年的水準。

這樣的答案、這樣的共識,不啻是對當代影視從業者的一種羞辱,他們擁有80年代十倍、百倍的資金投入,當年不敢想像的拍攝技術、器材,卻被公眾判定為「無法與三十年前相提並論」。

透過這個無可爭議的事實,我們理應對毛澤東、對那時的共產黨,作一重新的評估。按道理說,經過「三反」、「五反」、「文革」的洗禮,像陳曉旭這樣出生於1960年代的,不是應該與中華傳統文化徹底切割了嗎?經過中共的長期「洗腦」,不是應該與封建禮教、孔孟之道格格不入了嗎?

而自九十年代,國學熱在大陸興起後,現在的人們不是應該更有傳統文化的熏陶嗎?

如果可以確認在文革期間長大的一代人,比現今的中國人更具有古典韻味,更貼近中華傳統文化,在思想上也更加有情懷。那麼,可以斷言,我們對於中國共產黨在1950-1976年間,所做的一切,予以全盤否定,恐怕是不公正的;毛澤東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傷害,恐怕遠沒有大批當代「公知」對其的批判、描繪的那麼妖魔化。

除此以外,在1980年前的共產黨中國,沒有妓院、沒有賭場、沒有毒品、沒有黑社會組織、沒有貪官汙吏、沒有偽劣工程,而學習雷鋒、幫助別人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遠沒有今日「好人好事」歌頌之偉大。

得出這樣的結論,是令人痛心的。這種痛心,在87版《紅樓夢》的第一集「林黛玉隨賈雨村進京」就已體現,許多網友評論道「啊,原來那時的湖水如此清澈,那時的天空如此湛藍,多麼的美好。」。

這三十年來的文化教育改革,道德信仰的重塑,也許是完全失敗的。所謂的國學熱,現在看來,是虛幻的表像,又有幾人真正尊重傳統文化,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己任?而失去了士大夫精神的國學,也失去了一切。三十年的教改,唯一的成果,就是施教方盆滿缽滿,受教方不堪重負,這在毛澤東時代是不敢想像的。

如果在「正本清源,弘揚傳統文化」的旗幟下,其實際成果尚不及「批判孔孟」的文革時代,我們不能不質疑,糜費了那許多公帑,在海外建立那許多「孔子學院」;在國內,鼓吹的那許多「夢」,到頭來,終究是大夢一場?

據傳,在很快的幾年內,中國便要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在此大好情形下,仍有以陳昇、魏德聖、鈕承澤等為代表的大批台灣人(那幾位鋒頭正健的綠衛兵小將,筆者就不提了),抵制與大陸擴大交往,其中某些人更以侮辱性詞彙相加。我們在告誡,甚而譴責他們的過份言辭的同時,是否也應捫心自問,我們真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繼承者嗎?當我們在嘲笑韓國人「端午申遺」時,又有幾個中國人真的瞭解屈原投江的意義所在?

擁有強大物質、科技基礎的現代演藝界,卻再也無法拍出三十年前的那份情懷;大批台灣人、香港人,喊出「不要賺大陸人的錢,我們抵制統戰」的口號,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在本質上卻是相同的--人固然需要物質,但精神世界更加珍貴。

陳曉旭版的林妹妹、1987版的《紅樓夢》是極其優秀的,但在「空前」之後,如果真的也實現了「絕後」,那就真的是千古絕唱了。到頭來,世界第一大國的精神世界,卻是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13550694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24 17:38
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

我希望上面這些敘述不至於構成這樣一種誤解,以為流放這件事從微觀來說造成了許多痛苦,而從宏觀來說卻並不太壞。

  不。從宏觀來說,流放無論如何也是對文明的一種摧殘。部分流放者從傷痕累累的苦痛中掙紮出來,手忙腳亂地創造出了那些文明,並不能給流放本身 增色添彩。且不說多數流放者不再有什麼文化創造,即便是我們在上文中評價最高的那幾位,也無法成為我國文化史上的第一流人才。第一流人才可以受盡磨難,卻 不能受到超越基本生理限度和物質限度的最嚴重侵害。盡管屈原、司馬遷、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寧古塔那樣的流放方式卻永遠也出不了《離騷》、《史記》和 《紅樓夢》。文明可能產生於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贊美苦難。我們不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

  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難中顯現人性、創建文明,本源於他們內心的高貴。他們的外部身份和遭遇可以一變再變,但內心的高貴卻未曾全然消蝕,這正像 不管有的人如何趕潮流或身居高位卻總也掩蓋不住內心的卑賤一樣。毫無疑問,最讓人動心的是苦難中的高貴,最讓人看出高貴之所以高貴的,也是這種高貴。憑著 這種高貴,人們可以在生死存亡線的邊緣上吟詩作賦,可以用自己的一點溫暖去化開別人心頭的冰雪,繼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點燃文明的火種。他們為了文化和文 明,可以不顧物欲利益,不顧功利得失,義無反顧,一代又一代。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高貴者確實是愚蠢的,而聰明的卻是那些卑賤者。但是,這種愚蠢和聰明的 劃分本來就屬於“術”的範疇而無關乎“道”,也可以說本來就屬于高貴的領域之外的存在。

  由此我又想到,東北這塊土地,為什麼總是顯得坦坦蕩蕩而不遮遮蓋蓋?為什麼沒有多少豐厚的歷史卻快速地進入到一個開化的狀態?至少有一部分,來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貴。

  我站在這塊古代稱為寧古塔的土地上,長時間地舉頭四顧而終究又低下頭來,我向一些遠年的靈魂祭奠。為它們大多來自浙江、上海、江蘇、安徽那些我很熟悉的地方,更為它們在苦難中的高貴。

沒有我這個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24 16:42
近百年的《紅樓夢》研究,號稱「新紅學」,是以胡適“猜智謎”考證為基礎的成果,
專注於版本問題、曹家家事,不關心《紅樓夢》原文。據胡適之說,探討所謂八十回後
佚失內容的所有「探佚學」,包括胡淑芳之說在內,立論之荒謬不言可喻,不足取信。

沒有我這個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24 14:52
文化大革命時期,有不少古文獻整理成果,但其體例和解釋都有很嚴重的問題。最重要
的文獻整理成果莫過於點校本《二十四史》,然而校勘質量參差不齊:《史記》由顧頡
剛、賀次君主持,直接、完全採用清代張文虎一人的校勘成果,不另外寫校勘記;《舊
五代史》直接以清代邵晉涵一人的輯佚成果為底本,陳垣提出《舊五代史》的問題及修
改意見概不參考,更未考慮重新輯佚。許多學者的正常學術研究,如劉大杰《中國文學
發展史》,在文革時期因為「政治正確」而加以修訂,作出嚴重錯誤的偏頗評價,許多
應該在文革時期順利出版的著作,若非因抄家而遺失,就是被迫延後出版。中華書局為
點校《二十四史》,向商務印書館借取張元濟《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記》二十三種(《
明史》無校勘記)長達二十七年,遺失七種,張氏三分之一校勘成果付諸東流。
近三十餘年,中共組織大量人力投入傳世及出土文獻整理,成果龐大而具體。《中國古
籍總目》全書歷時二十年,清理出經史子集叢書五類家底總數凡約二十萬種。《續修四
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系列叢書”:《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四庫禁毀書叢刊》、《四庫未收書輯刊》各種叢書的出版,保存「原生態」典籍原貌
;《四庫提要著錄叢書》的出版,更是徹底還原乾隆改本典籍原貌。上海古籍出版社新
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破除對阮元刻本的迷信崇拜,以更為古老的版本為底本。這
龐大的公帑,並不糜費。
所謂「國學熱」,一般都指涉由媒體帶動的民間普及,學術方面的整理研究少有人討論
。由媒體帶動的國學熱,向來不是我關注的對象,但也略有所知。媒體傳播的國學,號
稱雅俗共賞,謬誤疏漏處不勝枚舉,往往流於穿鑿附會、積非成是。這是真正虛幻的表
像。歸根結柢,國學的精神屬於士大夫,不屬於庶民,不屬於匹夫匹婦。若非刻印的發
明,知識的傳播只能靠傳抄,同一種書若傳抄的本子少,幾次天災人禍後可能就不見了
;若是幾種書的同質性很高,必然造成物競天擇,自然淘汰,留下最好的品種。竹簡笨
重,帛書貴重,即令紙張普及,抄書也需要大量閒情逸致,並非農工商三民能夠勝任的
工作。喬羽兄因民間國學熱的成果不如文革後十一年所拍攝的一部電視劇,感嘆國學失
去士大夫精神,無視文革的惡劣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專家的辛勤勞作,不免太過以
偏概全。
久已不看影劇,不知87版《紅樓夢》電視劇究竟如何。不過最近將所有脂硯齋抄本、現
傳程乙本、程甲本全數證偽,只剩《增評補圖石頭記》為唯一正宗版本的《紅》學專家
陳林,根據《紅樓夢》原文:林黛玉初出場時,年方五歲,死時年僅十六歲;賈寶玉等
其他要角也都是少男少女。陳林據此評價87版《紅樓夢》:以一群成年人出演少男少女
,缺乏常識,胡編亂造,敗壞原著,影響惡劣。
喬羽(dannyqao) 於 2014-05-24 17:18 回覆:

1、兄又焉知陳林自己不是在譁眾取寵呢?

2、請教兄台:林黛玉所作詩詞如《秋窗風雨夕》、《葬花吟》、《題帕三絕》等,應是多大歲數的女性所作?5歲、10歲?若無相當之閱歷、人生之感悟,怎能作出那樣的詩篇?若林黛玉是真實人物,則其才情直追李清照耳。讀書者,切莫死讀書、讀死書,兄以為呢?陳林者,跳梁小丑,不值一提也。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24 09:45
版主:『透過這個無可爭議的事實,我們理應對毛澤東、對那時的共產黨,作一重新的評估。』

我認識個大陸朋友,文革時候他被下放,當時年紀還小,沒受到甚麼迫害,可是文革期間,都沒辦法看書,到了晚期,才能自己用功讀了點書,考上文革結束後第一次大學招生。

提起文革,那朋友不願意多說,再說下去,他就深深痛恨想起他那失去的歲月來。朋友出身理工,人文素養相當不錯,但這是那時代的年輕人在殘酷的環境下自己磨練出來,還是要歸功當年上山下海的口號呢?
喬羽(dannyqao) 於 2014-05-24 10:19 回覆:

這世上只有一人,知道我寫此文的初衷,就是兄台您。因為有人說,現今的中共比毛時代的中共好,我們應誇獎之;因為有人說,結束文革、提倡儒學的中共,我們可以期待之,並“成人之美”。

但在我看來,中共的所謂提倡、發揚儒學,就如胡淑芳博士那樣的“奇才”可以躋身高等學府,這就是戰利品。

正是這二日,與兩位長才的隔空論戰,讓小弟深深覺得文革時期的共產黨相當之反動,而現今之共產黨尤其之可鄙。


baby
2014/05/24 00:26

有些人喜歡看小說

因為預留想像空間大

電影翻拍得隨導演敘事角度因人而異

不同的年代可以拍出不同的詮釋

也不錯

(hothot@gmail.com)
喬羽(dannyqao) 於 2014-05-24 01:35 回覆:
您這話似是而非,對於《紅樓夢》您還準備做出怎樣的詮釋?青樓夢?還是胡博士那樣的詮釋?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