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共內戰回顧二十三:三戰四平(下)
2018/04/04 21:42:54瀏覽1915|回應0|推薦1

在瀋陽,為了應對即將爆發的四平大戰,重病中的杜聿明也在做著準備。

廖耀湘新六軍出關時共轄三個師,六月停戰令後,青年軍207師脫離了新六軍建制;194761日,杜聿明決定將交警第1314總隊共八千餘人合編為第169師,隸屬新六軍,使該軍恢復三師九團的編制:龍天武14師、李濤新22師、鄭庭笈169師。

同時,杜聿明將羅友倫青年軍207師由兩旅六團擴編為三旅九團,使其能獨立承擔瀋陽的守備任務:傅宗良第1旅、張越群第2旅、劉少峰第3旅。

除此之外,杜聿明還積極與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聯繫,商請周福成第53軍出關增援。

杜聿明仍然採取了去年二戰四平完全相同的戰法:先南後北。

周福成53軍星夜兼程出關,於617日到達本溪,隨即對本溪展開猛攻;

619日晚,第53軍攻佔本溪;

620日,共軍攻克四平路西第71軍軍部,但陳明仁已轉移至路東87師防區;其弟陳明信被俘;

在解除瀋陽南側的威脅後,鄭洞國按照杜聿明的部署,指揮廖耀湘新六軍、周福成第53軍、盧浚泉第93軍共八個師,兵分三路北上四平;同時令潘裕昆新一軍以李鴻新38師留守長春,潘裕昆率其餘兩個師南下。

作為增援主力的南路,由盧浚泉93軍沿中長路北上,擔任中央突破;53軍居左,新六軍居右;以52195師為總預備隊。

杜聿明、鄭洞國安排廖耀湘居右,負責掩護93軍北上,倒並非輕視新六軍的戰鬥力;恰恰相反,杜、鄭擔心林彪在路東埋伏重兵,切斷93軍後路,因此讓新六軍沿路東掃蕩前進;一年前二戰四平,廖耀湘也是沿路東攻擊四平,取得大捷。

53軍承擔自左路迂回包抄四平以西的部署,鄭洞國將消息封鎖的極為嚴密,令林彪誤以為周福成53軍將留駐本溪。

623日,盧浚泉93軍攻佔開原,向昌圖挺進;

同日,林彪解除了李天佑四平攻城總指揮職務,由洪學智接任,並將六縱全部兵力投入四平攻堅戰;由於李天佑一縱、鄧華西滿縱(七縱)已喪失戰鬥力,林彪命其各留一個師配合六縱繼續攻城,其餘殘部退出戰鬥;當晚,西滿縱獨立一師師長馬仁興在撤退途中,被國軍擊斃。

然而,雖然共軍增加了生力軍,又已佔領四平路西全部地區,殲滅守軍總兵力半數以上;但守衛路東的,恰恰是戰前林彪、李天佑認為的“其中僅有四個團有一定戰鬥力”的那四個團:宋邦緯第54160團、161團,熊新民第87259團、261團;這意味著路東的戰鬥將比路西更加殘酷。

對於四平南線的攻防,林彪是以蕭勁光統一指揮曾克林三縱、吳克華四縱圍殲廖耀湘新六軍,以劉震二縱、洪學智六縱在中長路正面阻擊93軍,並以一部協助三縱、四縱圍殲新六軍。

由於洪學智六縱於23日北上投入四平攻堅戰,劉震縱隊已經無法兵分兩路,既要在昌圖堅決阻擊盧浚泉93軍,又要割裂新六軍與93軍之聯繫,來貫徹林彪圍殲新六軍之作戰意圖。

625日傍晚,吳克華四縱在鄭庭笈169師的猛攻下,終於崩潰,八棵樹主陣地失守;

626日傍晚,劉震二縱在盧浚泉93軍的猛攻下,無力再戰,昌圖失守;

當日深夜,林彪令六縱16師由四平南下加強蕭勁光集團,企圖在威遠堡地區圍殲新六軍;

627日,周福成53軍突然出現在八面城,劉震二縱後方動搖;林彪令鄧華西滿縱放棄休整立即南下增援二縱,令劉震無論如何必須在泉頭堅守一周;

628日下午,周福成53軍一舉攻克八面城;消息傳來,劉震二縱及南下的鄧華縱隊士氣大受影響;盧浚泉93軍則士氣大振,不惜以肉搏戰、白刃戰拼死衝擊,終於擊潰劉震二縱,攻佔泉頭車站;

629日,93軍勢如破竹,進佔毛家店,距離四平已僅有10公里;

與此同時,自長春南下的新一軍,連續突破共軍阻擊,攻佔陶家屯、公主嶺,並分兵進攻懷德;

630日午後,周福成53軍率先突破二縱的最後防線;正面的盧浚泉93軍趁勢全線衝鋒。

林彪眼見已經無望消滅四平的陳明仁,更無望消滅東南的新六軍,此時國共雙方主力決一死戰,後果很可能全軍覆沒;此時四平城內洪學智所部四個師,逐屋逐街巷戰,付出慘重傷亡,始終無法將路東的陳明仁所部四個團予以致命打擊。林彪遂下令撤圍四平,全軍北撤。

對於三戰四平的失敗,林彪自己及其他東北共軍將領回憶,認為除了前述:

1、對四平守軍兵力的錯誤判斷;

2、對四平城市攻堅戰難度的無知;

3、對陳明仁以下四平守軍抵抗意志的誤判;

這三條以外,林彪表示第53軍系東北軍、第93軍系滇軍,都屬於雜牌軍,但沒想到在第三次四平會戰中,卻表現出絲毫不遜色於新一軍、新六軍之戰鬥力,甚至猶有過之;而周福成53軍自華北出關攻克本溪後,竟然又出現在四平以西地區,導致林彪戰略部署的全盤被動。

陳明仁因為死守四平而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已經盡人皆知,但很少人知道,三戰四平,還誕生了一位官階最低獲得青天白日勳章的人:87261團少尉排長廖鈞。

廖鈞以一個排死守富盛泉燒鍋據點,至71日拂曉共軍撤退後,該排僅剩4人(包括廖鈞),而負責進攻燒鍋據點的共軍61854團則幾乎全打光了。

廖鈞死守燒鍋,撒豆成兵,當時傳頌一時;即連林彪也極想生俘廖鈞,一問究竟。只可惜,廖鈞在遼沈戰役前調離東北,後來去了台灣,林彪始終未能如願。

對於三戰四平,當時在瀋陽做掛名副司令長官閒職的孫立人,提出了與杜聿明、鄭洞國完全不同的見解:如果我是蔣主席、是杜聿明,絕不會讓新一軍南下援救四平,一定讓新一軍、60軍北上進攻哈爾濱,林彪如果敢不回救,我就佔領他整個北滿老巢;林彪如果回師,瀋陽國軍立即銜尾窮追猛打,看看誰能贏得最後的勝利。(引自孫立人1947625日與中央社駐瀋陽記者陳嘉驥談話記錄。不知道到71日林彪敗退後,如果再次訪問孫立人,孫立人會否堅持他的戰略呢?)

第三次四平會戰,林彪30余萬大軍被14萬國軍擊敗,傷亡5萬餘人。這說明此時共軍雖具有兵力、火力之優勢,但陣地戰、攻堅戰能力仍有很大不足,尤其在缺乏有力內線情報,對國軍部署無法瞭若指掌的情況下,往往會陷於困境。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11141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