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8/03/30 00:25:56瀏覽1680|回應0|推薦4 | |
1947年4月16日,乙級戰犯、前日軍第六師團長穀壽夫在南京雨花台被執行槍決。 為打破國軍對山東、陝北的重點進攻,毛澤東命令劉伯承所部二十餘萬人大舉進攻豫北。 4月5日,劉伯承共軍王宏坤六縱圍攻湯陰;王仲廉奉命率領整編26軍赴援; 4月18日,援軍前鋒第二快速縱隊被共軍陳錫聯三縱圍殲,縱隊正、副司令官李守正、蔣鐵雄被俘; 5月2日,共軍經歷血戰後攻克湯陰,守軍孫殿英暫編第三縱隊兩個師覆沒,該縱隊正、副司令官孫殿英、劉月亭被俘。 顧祝同大軍進入山東後,歐震兵團於4月中旬打通了津浦路中段;國軍的戰略是湯恩伯、王敬久兩兵團步步為營,將山東共軍主力趕向大海,或者迫使其放棄山東,渡河北向與華北共軍合流。 粟裕一直在尋找湯恩伯兵團的破綻,企圖尋殲孤立之敵,或實施圍點打援的慣計;但湯兵團始終連接緊密,遵循“穩紮穩打、密集靠攏、逐步推進”之戰略; 粟裕在湯兵團找不到破綻,轉而在西線王敬久兵團發現駐守泰安的楊文瑔72軍形勢較孤立。4月20日,陳士榘率葉飛一縱、何以祥三縱、王必成六縱、宋時輪十縱等四個縱隊十餘萬人圍攻泰安;粟裕親率韋國清二縱、陶勇四縱、成鈞七縱、王建安八縱、許世友九縱及兩廣縱、特縱等埋伏于臨蒙公路,準備伏擊打援。 惟顧祝同不為所動,只令大軍繼續深入沂蒙山腹地;血戰至26日,泰安失守,楊文瑔被俘,72軍近兩萬人覆沒,共軍傷亡約六千餘人。 (注:72軍共三個師,當時江濤新15師駐守肥城,不在泰安。) 粟裕眼見國軍步步緊逼,若無重大戰機,則只有退往膠東半島或北渡黃河;5月4日,粟裕令葉飛一縱、王必成六縱、成鈞七縱南下破襲隴海路,以吸引湯兵團回援。 粟裕的方案,被毛澤東否定;毛指示粟裕北上圍攻駐守濰坊之李彌第八軍,以吸引國軍赴援,實施圍點打援,若國軍仍像泰安一般之表現,則一鼓作氣圍殲第八軍。粟裕立即修正了自己的決定,但他只召回了葉飛、成鈞兩縱隊,令王必成部仍潛伏于平邑以南地區。 5月7日,空軍偵察發現蒙陰坦埠地區電臺天線密集,經諜報人員證實,坦埠為華野司令部所在地,陳毅、粟裕皆在坦埠。陳誠命次長劉斐迅速制定襲擊坦埠之作戰計畫。 5月8日,湯恩伯下達作戰部署: 1、由張淦所部第7、第48軍於10日清晨攻擊沂水,吸引共軍主力往援; 2、以黃百韜25軍、張靈甫74軍擔任對坦埠之主攻;李天霞100軍負責掩護; 3、以李振65軍為預備隊。 5月10日,張淦縱隊對沂水展開猛攻;當晚,粟裕決定集中華野主力馳援沂水,與守軍裡應外合圍殲第7軍; 11日晚,延安的毛澤東、坦埠的陳粟分別收到來自劉斐和郭汝瑰的情報;深夜,粟裕決定改變原計劃,令開赴沂水的八個縱隊立即掉頭,展開對張靈甫74軍之合圍; 5月12日清晨,第7軍攻陷沂水;與此同時,第74軍渡過汶河,展開對坦埠的進攻; 經過整日戰鬥,張靈甫發現當面敵軍番號甚多,且其四周均有共軍活動,遂向湯恩伯報告,請求撤退。 (注:在進攻坦埠之前,張靈甫在垛莊留下一個輜重團,大多為汽車兵、通信兵等技術兵,戰鬥兵種僅一個營;74軍所屬戰車營、榴炮營因山路崎嶇,因而張靈甫命其折返臨沂。) 粟裕的作戰部署為: 1、由葉飛一縱、陶勇四縱、王必成六縱、王建安八縱、許世友九縱共12個師負責圍殲74軍; 2、由何以祥三縱負責阻擊新泰南來的胡璉18軍; 3、由韋國清二縱、成鈞七縱及特種兵榴炮團負責阻擊張淦之第7軍、48軍; 4、由宋時輪十縱負責阻擊自萊蕪南下的邱清泉第5軍; 5、由一縱方升普獨立師負責阻擊自蒙陰東進的李振65軍; 6、由一縱廖政國第1師負責阻擊黃百韜第25軍; 7、六縱、八縱各以一個師負責阻擊李天霞第100軍。 (實際戰況可能略有變動) 孟良崮戰役,華野共軍傾巢出動,總計野戰軍及山東軍區武裝共31個師,其中12個師負責圍攻孟良崮,19個師負責阻援。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