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28 23:29:19瀏覽875|回應0|推薦0 | |
馬歇爾使華,最大的成果就是促成了1946年1月的全國政治協商會議。 中共在政協會議上所提的要求,是很有必要回顧的: 1、釋放政治犯; 2、各級政府國民黨籍不得逾三分之一; 3、省級以下各級地方政府施行地方自治,行政首長由民選產生; 4、國民黨不得在校園推行三民主義教育;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不得在校園內活動; 5、應採用均權制衡的憲法,以抑制總統權力。 6、人民享有身體、信仰、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之自由。 此次政協會議,除共產黨以外的所有政黨,均要求立即實行“軍隊國家化”;但共產黨堅持其武裝力量只聽命于未來的民主新政府,軍隊國家化的前提是必須首先實現“政治民主化”。 對於共產黨在政協會議上的各項要求,國民黨提出不僅在國統區,同時在共占區亦必須同樣施行 ,遭到共產黨之拒絕。 政協會議唯一的成果,就是各方同意在裁軍整軍結束後,於1948年初召開行憲國大,選舉總統、副總統及五院院長。在新中央政府產生之前,由國民政府委員會代行中央政府職能;國府委員共40名,在某種前提下,1/3以上可行使否決權;也就是說有14名委員反對,則可以否決某議案。 對此,國民黨堅持共產黨和民盟只能擁有13席委員名額。這1席之差,最終成為國共和談破裂的直接導火索。至少從表面上看是這樣的。 2月25日,在馬歇爾主持下,國共兩黨在重慶簽訂《整軍方案》: 1、中國軍隊在一年內整編為108個師,其中國民黨90個,共產黨18個;每師轄2旅4團,每師不得超過19000人; 2、完成第一期整編後的半年內,中國軍隊裁減為60個師,編為20個軍。其中國民黨50個師,共產黨10個師;每師轄3團,計12500人/師; 3、由美國提供10個裝甲師、20個常規步兵師、30個初級步兵師之裝備,以武裝這60個師。 至1946年6月底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基本完成了隴海路以南及西北胡宗南部駐軍的整編,但許多整編師是兩旅六團制或三旅六團制,人數達到27000人。 對比整軍之前,國軍總兵力約下降近一百萬人。最重要的是,造成了大量的、在正常情況下不會顯現的人際矛盾。 (注:抗戰時期的中國駐印軍即為美軍初級步兵師之裝備水準,投入國共內戰的新一軍、新六軍裝備則大大減少,僅比第5、18、74軍略微好一點。) 在共產黨內,許多人質疑周恩來為何要在 《整軍方案》上簽字?周恩來表示:該方案有重大漏洞,我們裁去的軍隊可以改名為地方自治武裝或民兵,美國人很難約束;不管怎樣,我們先設法爭取到10個師的美械裝備。 1946年6月底國共內戰全面爆發時,國軍能投入前線用於作戰的總兵力約為200余萬人,共產黨為127萬人及人數不詳的民兵。 對於為什麼明知內戰不可避免,仍然堅持要裁軍?陳誠表示:美國人用90個師打贏了二戰,我們用90個師難道打不贏共黨?! 但陳誠忽略了美國擁有總兵力不亞于陸軍的海空軍,美國在二戰動員了過千萬的總兵力,而陸軍僅占一半;如果美國的海空軍實力像國民黨那樣薄弱,是打不贏二戰的。 確實,國民黨軍隊登陸東北、華北、山東,幾乎全部依靠美海空軍運輸;但並非國民政府有意如此,或美國偏袒國民黨。主因是,那時中國的海空軍幾乎都用於將在華的370余萬日本戰俘與僑民,集中到塘沽、青島、連雲港、上海、廈門、汕頭、廣州、海口、三亞,台灣的基隆、高雄和北越海防等12個港口,然後分乘美國第七艦隊和日本的船隻遣返日本。到1946年底,日本戰俘與日僑均遣送完畢。因為如此,國民政府才被迫商請美軍協助將國軍運送至北方。 但正因國軍並非像北伐時期那樣,由陸路到達華北,因此沒有了大後方為依託;國共內戰很快就使這七八十萬自海上、空中而來的部隊,成為了斷線的風箏,幾乎個個困守孤城,坐以待斃,直至逐一覆滅。 現在有不少人認為國共和談國民黨是有誠意的,但陳誠在其回憶錄中表示:不進行國共和談,就無法將軍隊運送至北方;為了搶佔華北,和談是有必要的。 至於共產黨有無和談誠意,這問題太深奧了。 在國防部成立之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除委員長蔣介石外,最有權勢的四個人分別為: 1、總參謀長兼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一級上將); 2、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長白崇禧(一級上將); 3、軍政部長兼政治部長陳誠(二級上將); 4、軍令部長兼軍訓部副部長徐永昌(二級上將)。 當時白崇禧、徐永昌均反對裁軍,白崇禧甚至表示“一邊打仗,一邊裁軍,天底下哪有這樣的事情?!”;何應欽則態度曖昧。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