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 本 書 激 盪 起 漣 漪 / 陳玉琳
2022/04/19 15:41:45瀏覽635|回應0|推薦21

***本文榮獲僑聯文教基金會111年度華文著述獎學術論著社會人文科學類佳作***

二○二一年三月中旬,我的書桌上多了一道美麗的風景,我喜歡聯經新書《風景線上那一抹鮮亮的紅》獨特的封面設計,更盼望其動人的內容帶來的悅讀時光。

  翻開〈自序〉,非常有特色的題目〈得獎理由〉。自得知韓秀姐榮獲二○二○年度「美國總統獎」的榮譽後,我很替她高興,認為這獎是實至名歸。我喜歡閱讀韓秀姐的文章,因為總能感受到如見其人般的親切,我更喜歡她生動的敘述、細膩的描繪、精準的遣詞及風格脫俗的表達。

  作者從修剪後院年終最後的鮮花說起,我讀到「大捧的桔梗便用輕柔的淡紫色、冰藍色妝點了前廳。」時,閉上眼思考著,浪漫的淡紫色與晶瑩的冰藍色妝點後的前廳,該是多麼迷人啊!

  在敘述完與鄰居小女孩對帝王蝶的觀察與認識後,返回屋內的作者接到老友將來訪的消息,到訪的老友帶來了白宮頒發的獎狀與獎章。獲得如此特殊獎項的作者,在敘述她得知獲獎,接過獎狀與獎章的過程所呈現的文情極為沉穩,讀來格外有令人欽佩的大家風範。

  接下來作者在與友人的對話中,以帝王蝶「不眠不休;不計生死」的特性,來比喻自己筆耕不斷。我讀到此,腦海中浮現鄰家小女孩看著作者清理門廊上如小燈籠般蝶蛹的場景,文字與現實生活間的關聯被密切又精確地描繪著,我太喜歡如此的表達技巧了。

  自二○一四年我與作者在紐約再相遇後,她總不厭其煩的指導我寫作,我非常珍惜,在學習過程中我更發現她給我的言談與文字中,透著一份溫馨的情懷,是她個人對人性至善至美追求的具體表現,而這份情懷更經由她精湛的文筆躍然於字裡行間,不但深深影響著我,更深深地影響著所有讀者們,我想這正是她獲獎的重要理由之一,一位作者藉著文字對社會散發出正能量是多麼珍貴!想到這兒;我更加敬佩這位獲此殊榮的作者。

  〈當美學教育成為唯一的目的〉這篇名對我十分有吸引力,我生長在一個缺乏美學教育的世代,此處我所謂的「教育」包括家庭、社會與學校教育。到我進入職場後,我生活的環境逐漸繁榮富庶多采多姿起來,首次聽到「美育」這名詞時我已屆「而立」之年。一位藝術修養深厚的同事;和我談論我們成長時代缺乏美育的遺憾,我聽來十分茫然,原以為上美術課就是美育的狹隘認知被徹底摧毀,她的那番議論也成為我對美育認知的啟蒙課。

  我靜靜閱覽著作者敘述資訊氾濫的二十一世紀,仍然少為人知的人間至美事。婕涅特(Jeannette Genius Morse)出生於藝術珍藏品豐富的家庭中,奠定了她日後成為卓越有成藝術家的基礎。是天意讓她結識羅琳斯藝術學院的教授修,兩人婚後攜手努力推廣美育。讀到此;我特別感佩這位擔任羅琳斯藝術學院校長十八年之久的教授修,他沒因權勢與財富而改變人生態度,反而更加努力地實踐推廣美學教育的初衷,我認為這是功利氛圍日漸嚴重社會的福氣。這對夫婦的努力,終為塵世培育出聖潔的美育花朵- - - The Charles Hosmer Morse Museum of American art在佛羅里達州「冬之苑」被建立了。

  這對夫婦的另一項偉大建樹是對「第凡尼藝術品」的搶救,作者簡明扼要地敘述第凡尼故居遭祝融災後的落寞破敗,幸得教授修與婕涅特接到第凡尼女兒求助信後的積極作為,默默付出大量金錢與心血,修復了被無情之火毀壞的藝術珍品,而完全的修復卻在這對夫婦去世後,作者為此落淚,我讀到此也極為感動。心想;真正有心為美育奮鬥的人,他們不只是喜愛現成的美好藝術,更會盡全力拯救受損傷的美好藝術,何其有幸的第凡尼作品,雖受無情之火毀傷,卻受此賢伉儷所助,得以新面貌重現,致力「美學教育」真是他們的「唯一目的」。

  這些年我的書架上多了許多韓秀姐介紹偉大藝術家的新書,除塞尚和米開朗基羅外,林布蘭特和拉斐爾等都是我完全陌生的。感謝韓秀姐,讓我有機會認識我從不認識的藝術家們,如今又從這本書中看到她對更多藝術家的介紹,而最讓我印象深刻是,她在仔細欣賞藝術作品後的生動描述,例如在〈溫柔的霞光〉一文中,作者在描繪梅斯的作品《年輕女子編織蕾絲》時,透過她所見到女子的衣裙、衣領與頭飾及面前的書本,分析出畫中女子優雅的生活與所受到的教育。又經由觀察女子身後的帷幕、畫像、護牆板與典雅的家具及講究的地板等,判斷出「編織蕾絲只是這年輕女子偶一為之的活動」。藉著作者細膩地描繪,我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我告訴自己,即使站在作品面前,我也看不出這些細節。

  作者接著描繪內切爾一篇關於編織蕾絲的作品,及葛瑞特•竇的作品,以高窗內女子編織蕾絲為主題。兩幅畫中主角均為女子,作者對內切爾畫作的描述是「身穿紅衣黑裙;美麗的側面;靈活的雙手及正在編織中的蕾絲。」由這幾句簡單的描繪,作者歸結出一個結論;「對她的人生充滿好奇,真想知道她的故事。」我反覆思考著這結論,對一幅畫的觀感,許多人僅能看到畫作的表面,作者則能活化畫中人,進而探究其內心世界,不僅是「視覺」的認知,更用心靈來體認,如此認真面對畫作,難怪總能觀察到畫作的精髓。對於後者,作者對葛瑞特•竇這幅畫的描述,除女子外還有高窗、捲起的絳紅色帷幕、攤開的蕾絲圖樣書、及一枝粉紅色玫瑰、一排窗戶和透進的朦朧光線,這些實物陪襯出女子的「心不在焉」。讀到這我閉目沉思,畫中女子「心不在焉」的眼神當是如何?想著想著我不禁低聲問道:「妳為何心不在焉?」我彷彿見到她嘴角露出一絲笑意,對我說道:「妳猜!」我好喜歡那如夢似幻的景像,我竟走入了畫中。

  接著我看到作者描述內切爾一六六六年繪製的《女子與一個僮僕餵鸚鵡》,隨著作者的描述,我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畫面,高窗內,女子一手拿食物,另一手上棲息著等待餵食的鸚鵡,當然還有鳥籠及窗檯上搭著一條絢麗的毛毯(我很開心地思考著何種色彩是絢麗?)只是無法想像在暗處的小童如何「敬業地」端著盤子?這層思慮讓我聯想起先前葛瑞特•竇畫中女子的「心不在焉」。我想作者不僅用「眼」看畫,更用心「賞」畫,且用腦「思考」畫,最終才用筆寫出她的所見所思,如此說來,跟隨作者欣賞畫作定能看到畫作的精妙細微處。

  同樣是一六六六年,密特蘇也有名作《男子寫信》,作者細膩的描繪依然令我大開眼界,坐在敞開窗前寫信的金髮男子,他年輕俊朗,與男主角相陪襯的背景是他身後的油畫,而鑲油畫的畫框不但是「金碧輝煌」,壁腳還裝飾著代爾夫特最著名的藍白兩色瓷磚。我對此十分好奇,上網查找,看到荷蘭這種特色瓷磚的照片,心中甚是歡喜,作者筆下的一幅名畫,竟帶給我如此豐富的收穫。再繼續讀下去,我被作者欣賞畫作後的判斷與聯想感動不已。因畫中男子沒將帽子掛在衣帽架上,而是順手放在椅背上,於是作者認為這男子急著寫信,我同意且很欣賞如此人性化的判斷,當人們急著傾吐心中所思所想,哪會在意放置帽子這件小事。因這份急切,作者聯想到;這「急切的背後,大約有一個纏綿的故事。」此處我用「聯想」而不用「臆測」,因我認為「聯想」比「臆測」有深度且耐人尋味。

  讀完此篇後我體悟到;我之所以對陌生的林布蘭特有了清楚的認識,我又為何更喜愛塞尚的畫作?全因韓秀姐將她個人對藝術家的喜愛及對他們作品的傾心,完全融入文字中,藉著細膩生動的文字傳達給讀者,如此看來,韓秀姐替藝術家們著書立傳的意義就更深遠了。

  〈小鎮盛景〉是作者講述「百衲被」的故事,外子的妹妹熱愛縫紉,我在她家中見過幾件極有特色的精品百衲被,但從未聽她談過百衲被的相關訊息。當我讀到肯塔基州帕篤卡(Paducah)因百衲被而聲名大噪時很是驚訝,我竟不知這個以農業聞名之州也是手工藝品百衲被的發揚光大地。

  這個小鎮不但每年舉辦百衲被展覽會,還建立了博物館,展示著來自全美五十州及世界四十五國的精美展品,當然還可見到百衲被曲折的歷史與如今的燦爛成果。我隨著作者的敘述,讀到此被的起源,原來;為追求自由的歐洲人,漂洋過海來到北美洲建立新家園,不忍丟棄自家鄉帶來的破爛衣裳,於是將比較結實的布塊「剪剪裁裁縫縫補補」做成被子來禦寒,我讀到此不禁啞然一笑,這一串疊字,彷彿將百衲被呈現在讀者面前,甚是傳神。

  沒曾想到,帶給家人溫暖,象徵艱苦卓絕精神的傳統手工藝品,隨著生活的富裕,經濟的發展及紡織品質量的精進,與設計的日新月益,竟從禦寒功用轉向裝飾,從床上走向牆壁,又由日用品晉升為藝術品。讀到此,我被作者的一段敘述深深感動;「百衲被所扮演的溫暖、理解、愛護、相互扶持的腳色正是現代人對抗冷漠、孤絕、疏離所絕對需要的。」作者藉著以上這段話強調;雖然機械與電腦似乎正在逐漸取代百衲被的傳統做法,但百衲被的傳統性格中仍有其無法被現代科技征服的部分,我非常欣賞此種呵護百衲被原汁原味的論點。

  〈明淨的世界〉與〈風從莫拉諾吹來〉這兩篇分別談到玻璃,前者以介紹法國瑞內•拉利克(Rene Lalique)為主,後者主要介紹來自義大利的里諾(Lino Tagliapietra)。我曾見過吹玻璃的過程,認為那是種非常奇妙的藝術,特別敬佩在高溫旁仍能冷靜創作的製作者。作者介紹的這兩位藝術家,都是我以前沒聽說過的,對他們的故事我讀得津津有味。

  再讀這兩篇時,我特別注意作者的寫作方式。在〈明淨的世界〉的起始,藉著對台灣藝術家王俠軍的介紹;揭開引領他走上創作之路的法國Lalique公司的產品,更以「簡單的質地,乾乾淨淨的透明光澤,觸摸或觀看都非常動人」這段話語來點出玻璃的特色,也讓瑞內•拉利克(Rene Lalique)出場,我也由此進入一個明淨的世界,感受著字裡行間洋溢著的晶瑩剔透,也終於明白,玻璃製品不都是「吹」出來的,更佩服瑞內的用心,他用酸處理金屬製成能夠重複使用的模具,使玻璃的鑄作工程更加得心應手。當然我更渴望見到他的傑作,無論是實用的日用品、雍容的花瓶、汽車車頭上拉風的水晶裝飾等,特別想見識一番晶瑩的玻璃如何展現美麗女子輕柔的衣衫。

  〈風從莫拉諾吹來〉的起首是作者從當時對生活周遭的感覺說起,秋涼時節,不再熱中選戰的人們,一切都有些意興闌珊。此時,從玻璃之都威尼斯的莫拉諾(Murano)飄然抵達華府的里諾(Lino Tagliapietra),和暖了清冷的戶外氣溫也輕鬆了人們缺乏興致的心情。作者興致勃勃地開始介紹里諾,在令人肅然起敬的「威尼斯風格」與「新文藝復興代表作」中;我震驚於沒接受過學院教育的里諾卓越的成就。這時作者仍不忘對現實中「風」的描繪,我極喜愛這段話「到處都是風留下的痕跡,微風吹皺河面,水下的石頭神采奕奕,晚風將夕陽的餘暉均勻抹到曼哈頓的大廈群上。」就這樣;藝術家的旋風與現實之風完美結合,藝術家的旋風更會越來越強勁,終將使古老的義大利文化與年輕的美國文化有番和樂融融的對話。我讀到此心中甚是喜悅,既陶醉在閱讀後的感動中,又因為領悟作者寫作技巧而興奮,我期待再次閱讀此篇時的另一層感受。

  當我開始閱讀〈秋的旋律〉這篇時,正是二○二一年農曆大暑的首日,屋外是高達華氏一百度的酷熱,室內冷氣不停歇的轉動,外加屋內吊扇敬業地工作著,如此也難消我心中那份因酷熱而產生的焦躁。翻開〈秋的旋律〉,首段中的秋景頓時平息我心中的焦躁,順手關上吊扇,將短短的三行文字讀了又讀,腦海中浮現自樹梢到空中再旋轉至地面的霜葉,層次分明的色彩,這畫面真的改變我悲秋的老毛病,終於我已聽不到冷氣機的運轉聲,隨著作者走進北維州的亞歷山大老城。

  讀著讀著我若有所感地閉目沉思,尋思著為何這些談論藝術的篇章,對我這個極度缺乏藝術修養之人有如此強烈地吸引力?我想除了作者生動的文筆外,還因為她欣賞藝術家與藝術品的感受真摯,表達細膩,自然能引讀者入勝。外加作者所走訪的藝術館不但展出內容不俗,館址也極有特色。若非讀到此文,我無法想像,一個製造水雷的工廠竟成為藝術家們的一方樂土,我被這特殊的藝術館吸引,也迷上喬治•邱吉爾(George Churchill)的玻璃鑲嵌彩窗,當然更被他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感動。讀到這幅美麗的花窗時,我好陶醉,努力思考著;乳黃色背景上美麗的杏花花影,想像著喬治如何將舞動中的柔美景緻凝結到質感迥異的玻璃世界?讀著這句「秋風裹著紅葉旋舞」,我腦海中那片春與秋融合的畫面逐漸形成,但要如何將它想像得更真切又華麗呢?我要再多讀幾遍,每一遍都充滿好奇,感動,讀著讀著我告訴自己;「也許我該去訂一面彩窗。」

   因為看過了水雷工廠改建的藝術學校與博物館,讀到〈走近現代藝術〉這篇,我對監獄改建成的美術館已不再驚訝。魁北克國立美術館是由老監獄與新建的玻璃空間組成,反覆思考著這兩種截然不同建築的畫面,心想;它本身就是件有創意的傑作。

  走進森嚴老監獄大門的作者,將這座建築讀出了古典意味,由這裡再走近現代藝術,作者認為那將是很有趣的經驗,在品味作者的趣味之前,我先發現了另一層趣味;「『進』入古典意味老監獄後,再走『近』現代藝術。」實體建築與藝術之不同,分別用「進」與「近」兩字來詮釋,好有趣的巧合。

  原本幽暗見不到美麗事物的監獄,卻因一位囚徒畫下的一束優雅捧花而充滿慰藉與溫暖,這束花被懸掛在壁壘森嚴的上層通道牆壁上,作者形容它「像一束溫暖的陽光沖淡了整個建築令人窒息的氛圍。」 我想,當初決定將此建築改為美術館的人們,是否也被此束花感動?

  作者欣賞藝術作品後,總能以精準的詞彙表達她的觀後感,這份詞彙上的精準更能化為感動讀者的情愫。在現代藝術的展示中的一幅油畫,畫中一位老者漠然地與觀畫者對視,他身後面目模糊或僅有側身的人們,「層層疊疊的空間區隔了他們,使得他們無法交流。」我反覆閱讀著這兩句話,再次思考著「區隔與疏離」,我佩服作者對藝術作品的賞析境界,有意境更有深度。

  在〈當美學教育成為唯一的目的〉一篇中,我對路易斯•第凡尼(Louis Comfort Tiffany)的作品印象十分深刻。在〈永遠的風景〉一篇中,我又見到作者對這位藝術家與其作品更多層面的敘述。在第二段作者以生動的描繪,將我的思緒帶入神往之境界,原來;從拉瑞爾頓(Larelton Hall)莊園長窗眺望牡蠣灣的美景,經由第凡尼留在巨大彩色玻璃窗上後,雖跨越百年風霜,它依舊在觀賞者心中留下柔美景緻。如此美好的景色,我十分嚮往。

  繼續往下閱讀,我佩服化學變化下產生的藝術效果。更欣悅找到了答案,原來女子衣裙的皺褶竟是依賴玻璃厚度的改變來體現,同時也讀到「人體部分還是要依靠彩繪而不能完全以玻璃本身來體現。」這些對我都是增長見識的認知,閱後很是歡喜。當然,在欣慰有機會能一睹《飼火鶴》被修復後精彩傑作的同時,也非常傷感,《浴者》卻沒此好運,一扇精美絕倫的彩窗,被搶進火場的消防員破壞了,好傷感!

  古蹟捍衛者〉文中的敘述,對我又是一份寶貴的知識獲得,我此刻的心情異常興奮,不斷在回味書中給我的新知,覺得自己越來越富有了。二○一九年六月,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最後一趟旅遊,我去了法國,當然去了羅浮宮,也特別安排到奧瑪哈海灘,憑弔為這場偉大戰役捐軀的英靈,那天正是二○一九年六月五日,此戰役七十五週年的前夕。在閱讀本篇前,我從未聽過如此完整的、有條理的,有關「古蹟捍衛者」的敘述。當然我是邊讀邊感嘆與感謝的,若無這些古蹟捍衛者,我在羅浮宮內見不到如今這般豐富的藝術品。我與女兒相約在疫情過後將再遊巴黎,那時我將以更虔敬的心情去觀賞羅浮宮內的藝術品,並向這些古蹟捍衛者致謝。

這篇文章末段,作者特別提到自我記事以來使用的方塊字,我感動得幾乎落淚,原來我們一筆一畫一絲不苟書寫方塊字時,作者認為我們「正在延續方塊字的生命力,我們絕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蹟捍衛者。」渺小的我,竟也能成為「古蹟捍衛者」之一,我在欣慰之餘,更感謝作者用心良苦,這一小段文字,著實讓古老的方塊字真正的「活力四射」了。

 

〈當代英雄〉是敘述一部我從未看過甚至沒聽說過的電影,讀完全文後我也感到一種從未經受過的震驚。作者筆下美麗的丹麥西海岸沙灘上,在二戰期間一九四○年德軍入侵後被放置了兩百萬枚地雷,就此一個堅不可催的屏障被建立了。一九四四年盟軍登陸諾曼第後,軸心國節節敗退,一年後丹麥得到解救,丹麥陸軍手中有兩千德軍戰俘,他們多半是少年,因戰爭末期德國已招募不到適齡軍人,但戰後返回德國的不到半數,這些手無寸鐵的少年俘虜去哪兒了呢?七十餘年後,德國與丹麥的電影工作者,以《拆彈少年》這部電影為世人揭露了部分歷史真相。

  在丹麥西海岸美麗的沙灘上,戰爭結束後竟有著殘酷的景象,餓著肚子的少年匍匐前進在從事拆除地雷的工作,他們正是那些少年俘虜們,面對生命分分秒秒受到死亡或傷殘的威脅,他們只能默默承受,而種下這惡因的正是他們自己的祖國。看到這兒我難過極了,戰爭本已夠殘酷,這終結戰爭殘局的場景更是如此恐怖又悲慘。我不知如何形容我讀到此處的悲傷、憤怒?為這些受折磨的孩子們傷悲,更痛恨想出此法的「人」,這個歷史真相,使我對戰爭的厭惡又增加千萬倍。

  接著的情節更令我震撼,負責管理少年俘虜的上士,迫於個人使命,他總是欺騙著這些可憐的少年俘虜,其間萌生的些許憐憫之情,卻因自己的愛犬死於被遺漏處理的地雷中而遷怒於少年俘虜們,於是他凌虐少年俘虜們的行為變得如納粹一般,被虐者因此更悲慘無奈,到此,我見到漆黑如墨的人性,也見到生不如死的悲慘人生,傷感得幾乎沒勇氣再讀下去。幸好!結局令我情緒提振,這位上士勇敢地選擇了抗命,沒有將倖存的少年俘虜們差遣到另一沙灘去繼續拆雷,而在離邊境最近的距離釋放了少年俘虜們,讓他們返鄉。讀到這兒我真的落淚了。

  記憶中我從沒被文字介紹的電影情節如此感動過,我想是本篇作者動人的文筆感動了我,透過作者的敘述,我見到一個墮落至極的人,依然有良心發現時。當一個人有機會拯救他人性命時他選擇犧牲自己,這是感人至深卻不常見的場景,尤其是經過殘酷戰爭扭曲後的人性。作者寫出了這個關鍵,這也許是我親自觀看影片也無法體會出的關鍵。

  於是,在電影院中,放映結束時,全體觀眾含淚起立向拍攝此片的「當代英雄」致敬,我則在讀完此篇後,起立、闔書,將書放在胸前,輕聲地對作者說著:「謝謝!謝謝您讓我見到人性的善還是不容抹滅的。」

  〈次颶風時速八十英里〉這篇名令我回憶起在台灣時最熟悉的「颱風」,當然同時憶起災後的慘況與停水缺電的不便。與現代風災後的不便相比,今日對電的依賴更重了,冷氣與冰箱已是現代人生活的必需品,尤其在炎炎夏日。但更一個至關重要的隨身物件就是手機與電腦,其中手機除需充電外,還需網路才能接通。於是,這看似萬能的手機,若沒電就萬事不能了。

  讀完此篇,我深深感到;現代人與電力等能源的關係日益密切,但如今巨變的天候,在全球各地傳出的災情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是人類自己惹的禍。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的問題日益嚴重,人類的智慧雖帶來更多便捷,但同時造成的災害也日益嚴重,不斷的酷寒、暴雨、颶風與破紀錄的炎熱,都在提醒人類要珍惜能源,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人若逆天,天必嚴懲,不可不慎。

  終於讀到〈風景線上那一抹鮮亮的紅〉,作者以這篇名為書名,真好!這名字亮麗又引發讀者急著想閱讀之心。當看到這「紅」是紅狐狸時,我好生驚訝,我知北美洲有紅狐狸,但我生活的美國西南部卻從未見過。

  作者筆下的紅狐狸是連鄰家蘇格獵犬的狂吠聲都驚恐的小動物,完全沒有我認知中狐狸的狡詐。而透過作者生動描繪的那隻小紅狐,更是活潑可愛,作者對牠的疼惜之情,與常人對待所飼養的小寵物一般有過之而無不及。原本在作者家後院開心生活的紅狐狸全家,卻因新鄰居家的兇猛鬣狗而匆匆遷居。就在無限思念中,此篇名與書名在作者極富創意的描繪中產生了,原來「風景線上那一抹鮮亮的紅」是源自作者對小紅狐狸的思念,將此思念化作生動的描繪與感人的描述,我多次閱讀此篇,細細品味著這份細膩情感。

  喜見小紅狐狸長大後又再來到作者家後院,我想;那年紅狐狸全家匆忙搬離,是否因雙親擔心鄰家惡犬會影響孩子成長呢?如今小紅狐狸已長大,不再懼怕惡犬,尤其懷念作者家友善的好環境,於是再回來。從此這一抹「紅」帶給作者許多歡樂與驚喜,在閱讀時,我彷彿也見到一抹「紅」跳躍於字裡行間。

  聽聞過人狐相處的感人故事,但從沒讀過如此靈動、清新又脫俗的情節,我不禁想起作者的話:「我心底裡的光焰是對至美的無懈追求。」這份追求,使她總用愛去關懷生活的一切,當然讀者在閱讀時也感受到這份美好。

  閱讀韓秀姐的文章,總覺得像是坐在她面前聽她說故事般,不僅享受到閱讀之趣,還能聆聽她悅耳的京片子,當文字與聲音結合後,腦海中就浮現出畫面,於是我與作者一同去博物館,一起觀畫。而讀到〈花事〉這篇,我隨作者回憶昔日的院景與愛花,從北京四合院的德國海棠花,到雅典的玫瑰與九重葛,最後到達她華府的自家前後院,我驚訝地觀賞四百株鬱金香的盛況,盡情地欣賞著牡丹與杜鵑的風姿,更學習到修剪鳶尾花的秘訣,期待明春修剪我家後院的鳶尾花後,也能見到它一年綻放兩次的迷人風采。在嗅到木蘭花漂浮香氣的同時,也與我最愛的粉紅色山茱萸對視良久。又在晚秋時節欣賞到楓樹如夕照般的金紅,還有那耳聞已久的「聖誕玫瑰」從白雪底下鑽出的五顏六色藜蘆。最後見曇花在深秋被移入屋內,這位只能在陽台上待半年的嬌客,卻有著比一般曇花「長」的開花時間,它當然要被小心呵護。

  作者的文中有「畫」,這篇〈花事〉中更有著讓人留連忘返的花園。

  〈偶遇〉是篇平實感人的好文章,兩位日本老婦人,因見到作者在塞尚家鄉的旅店外,以中國字書寫筆記而駐足攀談,萍水相逢的偶遇卻展開一場深入的對話,她們以雙方的非母語交談著,兩位日本老婦人向作者述說從未對自己同胞吐露的心聲,作者在傾聽的同時,仔細觀察而後描述出二人的容貌、神情與當時的話語,我則從那兩段敘述中,勾勒出這兩位婦人的身形樣貌甚至心態,我彷彿也加入了她們三人的對話,與她們一同仰望晨光下的聖維克多山,再目送兩位日本婦人離去。

  當我讀到:「她們雙手合十千恩萬謝,然後用了許多客氣語彙來道別,轉身走上那條大路。路是有一點坡度的,兩人互相攙扶著,一步一步向上走去。高大的行道樹在晨風裡搖曳著,輕柔地將花影灑在她們身上。」我闔上書本,心中感到滿足又愜意。我曾擔心邁入七十歲後旅遊機率降低,但文中與作者對話的兩位日本婦人以行動告訴我,只要有心旅遊,永遠不嫌遲,當然,我也希望有機會與萍水相逢的遊客來上一段交淺言深的對話。

  曾在登黃山前兩度拜訪「宏村」,一個有著明清時期歷史建築風格的古村,因而對徽派建築並不陌生,但讀到這篇〈琵琶玓的黃家老宅〉時,仍有著濃厚興趣。

  雖沒有圖片,但透過作者細膩詳盡的描繪,這座老宅精湛的門楣、隔扇、窗櫺的接榫與雕花都浮現在我腦海中,也見到散落在地上與桌面上的生活用篩籮,幼兒座椅,甚至婦女常用的針線筐籮。並由留在牆壁上的舊報紙、門牌等附件,看到了那年代政爭浩劫的證據,使我覺得這老宅不僅保留了數百年前的建築風格,且保存了兩百多年來徽州人的生活方式,並成為一九五○至一九八○年間中國百姓社會生活層面的見證,如此看來這老宅就如同一部活歷史,有機會我會去看看。

  經常看到介紹豪宅大院或堂皇富麗古城堡的文章,而今我卻被這篇〈密林深處一小屋〉感動不已。我極敬佩作者在首段中表達的論點;「巨大空間不但浪費能源,更因為營造大屋減少綠地,且疏遠人與自然間的距離」,進而引出「室雅何須大」;不只是東方的智慧也是西方的智慧。於是;由著名設計師法蘭克•洛伊•萊特所設計,一所面積三十三點四坪的林中小屋就引來作者的參訪。

  我隨著作著生動細膩地文字,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小屋的藍圖,它;「造型與功能一致」,呈L型的建築,客廳、臥室、餐廳、廚、衛、浴室皆有,壁櫥與壁爐具全。建材取自於北維州當地的絲柏,既堅韌又適於雕刻,更能彰顯萊特設計之獨特性。我尤其欣賞這小屋的幾項特色分別是;「螺絲釘頭上的一字型凹槽同木紋走向一致」,「萊特不造車庫,因為不喜人們在美麗建築內堆滿雜物」,「萊特認為小屋也不需在牆上懸掛藝術品,因為大自然變幻無窮的美景已經目不暇接」,「全部的家具又都是萊特的設計,其他的藝術家在這裡似乎也完全的沒有用武之地了。」

  我欣賞一位設計者能將自己的理念充分地表達於作品中,而幸運的我,藉著作者仔細的觀察,具體又生動細膩的描述,看到了一位偉大設計師用個人理念建造的成果。

  讀完這篇〈問候塞尚先生〉,我好後悔!二○一九年五月底我到法國南部旅遊,曾在艾克斯-普羅旺斯住了一晚,但當時並不知道那是塞尚的故鄉。當天晚餐後,我推著輪椅上的外子上街走了一圈,回到旅館後聽同伴說,另一隊旅友們與塞尚銅像合影,我才知道此地是塞尚故鄉,但那時天色已晚,我好懊惱。

  仔細閱讀作者的描述,我渴望也能順著雨果大道來到大噴泉旁,更想到塞尚銅像前拍張合影,當然還要到塞尚畫室去領受大畫家作畫時的氣息。此外;我除了要在遠處眺望聖維克多山的英姿外,還希望到山前瀏覽一番。

  我早已與女兒約好,疫情過後要再遊法國,尤其是法國南部,里昂、普羅旺斯,自然會再到艾克斯走一走,那時將一定要去「問候塞尚先生」。

  讀完〈何須道別〉,我感觸良多地闔上書本。二○二一年我多次進出急診室,兩度開刀,在將近三百英里外工作的女兒兩度請假趕回家照顧我。於是女兒要為我們在她住家附近買房,希望我們搬過去可就近照顧。我如作者一般,捨不得離開熟悉的居住環境,又不忍讓女兒掛念。看來這是個現代人常遇到的問題,我只能多保重,免女兒掛念。

  讀到這篇〈正當瘟疫蔓延〉時,我正在台北防疫旅館中隔離,此時距離新冠肺炎開始在世界流行已將近兩年,這兩年來;我對此疫病的恐懼,遠勝於瘟神「伊波拉」。新冠肺炎疫苗被廣泛施打後,這病毒仍一再突變,專家們卻開始發表另一種報告:「也許這種病毒會流感化,與人類共處。」若果真如此,除接種有效的疫苗外,人類就該嚴守防疫的基本要件:「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當然我仍相信人類的智慧將思考出對抗病毒之良方。

  這篇〈馬爾商與拿破崙〉也令我感慨。二○一九年五月我在法國旅遊,對楓丹白露印象最深的是入口處白馬廣場上的馬蹄形階梯。一八一四年拿破崙兵敗被放逐前,他步下馬蹄形階梯,對廣場上的將士們發表告別演說。相對於十年前拿破崙在此地召見羅馬教皇,請他為自己舉行加冕典禮,我站在廣場前凝望著馬蹄形階梯,想到短短十年時間,拿破崙的人生從輝煌走入低谷,真有不勝唏噓之感。

  作者以簡潔的筆法,敘述了拿破崙輝煌的戰績與失敗後被放逐的景況,但這篇中的「馬爾商」卻是我從不認識的,這位拿破崙身邊的忠僕,他二人由主僕而成為生死與共的朋友,個中情誼令人感動。我認為,能共富貴的不一定是真朋友,但能共患難的定是真實而可貴的摯友。

  在高中時代,我就已聽說拿破崙是慢性砷(砒霜)中毒而亡,這消息來自拿破崙頭髮的檢驗結果,但我不知保留拿破崙頭髮的是馬爾商,他不僅是拿破崙遺囑的執行人,也是一百五十年後,揭露這位英雄殞落真實原因的推手。

  閱讀最大樂趣在於能藉文字的感受而抒發情懷,讀韓秀姐的文章,不僅能有此收穫,每篇也都能獲得新知,真是穫益良多。

  返台前;我打電話向遠在加拿大的瘂弦老師問候,除關心他的健康外,也聊些文友們的近況,我們談到韓秀姐。瘂弦老師説道:「韓秀對台灣很有貢獻。」韓秀姐為人謙虛,從不在人前自我矜誇,但我知她很愛台灣,也相信她為台灣貢獻過心力。

  讀到這篇〈遙望遠天之上那溫煦的星辰〉,我認識到韓秀姐的卓越貢獻,一九九四年,為慶祝國立故宮博物院建院七十週年,秦孝儀院長邀韓秀姐寫篇論文,題目是:〈兩岸文物保護的歷史、影響及心態〉。秦院長對沒受過文物專業訓練的韓秀姐開出這題目,我認為;除看上她是位熟悉兩岸事物的「外國人」,有公允立場外,更因為了解她是位認真的好學者,一旦接受任務,必會用功完成。

  在文中我看到韓秀姐的情義,她時時流露對台灣的深厚情誼,儘管要準備離開,還要學習陪外交官夫婿前去任職的下個國度之語言及風俗文化,儘管她要花時間與精力去準備秦會長交代的功課,但她心中仍裝載著滿滿的「離情」。

   關於這題目的相關資料,在台灣有許多熱心人士協助收集,但「北上」收集資料卻是難度極高之事,在她出發前,秦院長來信關切、鼓勵並祝禱順遂,韓秀姐寫道:「院長非常了解,那順遂是需要勇氣與智慧去爭取的,半點輕忽不得。」我想,韓秀姐的謹慎、勇氣與智慧,正是她完成這項艱鉅任務的主因。

    我更從篇章中看到韓秀姐治學的嚴謹態度,她這樣寫著:「舉凡可有可無或稍有疑問的資料一概沒有選用」。我仔細閱讀韓秀姐撰寫這篇論文的過程與感受,深深感覺她的慎重、認真與專注,於是一篇令專家們都認同並感動的論文誕生了,它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建院七十年的成就相輝映,韓秀姐的這份貢獻實在令人敬佩。

  〈老師,您瀟灑如昔〉是作者懷念她的恩師李牧教授的感人之作,當我讀到一位教授,對只教過一年的學生,卻整整地在十七年中不斷的以親筆信函送上鼓勵,當然李教授遇到的是位懂得珍惜又極上進的優等生。從最早一封信的千萬囑咐,到病中最後一封信依然字字清晰,「字裡行間溢滿濃得化不開的來自東方的人情」。經由作者細膩的描述,我見到令我敬佩的師生情誼,更敬佩不辜負恩師教導的作者,筆耕不斷,寫作的成就更是斐然。最後讀到,原來這「瀟灑如昔」,指的是李牧教授的手跡。古人有云:「字如其人」,一位學識淵博關心學生的好教授,他的德行與學養都值得學生追隨,而作者更以最具體的寫作成就,表達了她對恩師的感念,這份情誼令我十感動。

  多年前我負責編輯《達拉斯新聞報》【文友社專欄】時,作者曾寄來這篇〈痛悼太乙姐〉,如今再讀依舊感動。覺得作者對太乙姐的懷念更濃更深,只因作者用真情寫下她與太乙姐相處時的點滴,我再次閱讀時,依舊羨慕她兩人那份「靜默中互相深深懂得對方」的情懷,更敬佩作者的文筆,能將這份超俗感人的友情寫得如此動人心扉,我好喜歡。

  我曾讀過《金瓶梅》,對於此書相關的爭議,我較熟悉的只有「作者為何人?」這問題。以如此微小認知來閱讀這篇〈魏子雲教授與海內外金學研究〉實在有「小巫見大巫」之感。首先佩服作者為教學急忙「通讀金書」卻大有所悟,而寫下以下話語:「深深折服於笑笑生的藝術成就,沉醉於作者鮮明、生動的小說語境之中,頗為意外地很樂了一陣子。快樂的理由多少也與長年所聽到的對於這部書的貶抑有關,大有全然不同的感慨。」讀到此處,我極羨慕作者有機會閱讀爭議性書籍的不同觀點,真是件樂事。其次,我非常佩服魏教授的學者風範,他治學不僅專心、認真,且不計個人成就,只希望能「為後人開路」。更難得的是,他誠心誠意地贈書予張遠芬教授的善舉令我非常感動,但結果卻是:「魏先生所提供的讀書、作學問的原始資料,給予受惠者極大的便利,用來完成批駁魏氏理論的宏文巨制。」我反覆閱讀這段,實在佩服魏教授的心胸,我想,無論他在贈書前是否預料到這個結果,他都不會後悔贈書。

  讀完全文,我不只感佩魏教授的學養,更欣賞到一位學者的治學精神,當然更感謝作者的介紹,她不但拓展我在「金學」問題上的視野,更讓我見識到魏教授的治學風範。

 

〈山水靜好〉是我特別喜歡的一篇美文,作者以清新脫俗的筆法,寫下她在宜蘭林美山佛光大學擔任駐校作家的經歷,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北台灣山區的靜好山水畫,一幅浮現於文字上的山水畫,不僅令讀者賞心悅目,更令我這個曾居住在山中的人,沉浸於美好的回憶中。

  我曾住在新店大崎腳的山中三年多,那是北宜公路三段往坪林方向的一個小鎮,下公車後還須步行二十餘分鐘的山路才能到家,那段山路一邊是山壁一邊是深谷。清晨,在蜿蜒的山路上行走,空氣中不時飄來野薑花的香味,眼中更有著應接不暇的美景可賞,還有迷人的山嵐與我玩捉迷藏遊戲,作者的形容,「山坳間雲氣蒸騰」,更是十分傳神,讀著讀著我彷彿又回到虛無縹緲的山間小路上。

  記得我是那年的五月中旬搬入,夜間仍需蓋棉被入睡,涼爽又多雨是我對山中氣候的深刻印象之一,也因此特別欣賞作者以下的敘述:「難怪世間許多藝術家喜歡雨,感覺雨水的滴落如同繆思的輕拂,帶來靈感的奔湧。」自幼愛雨的我,更愛山中的雨。我反覆閱讀這篇文章,眼角一度濕潤,有感謝更有懷念,感謝作者生動描繪,寫出令我印象深刻,自己卻又寫不出的台北山區風情,更感謝作者洋溢於文采間的真情,將靜好山水的真善美呈現於讀者面前,使我再度回味那段難忘的山居歲月。

  當我從靜好的山水畫中走出後,立刻進入另一個真、善、美的世界。作者與李瑞騰教授及其夫人楊錦郁女士都很熟識,但從未談過彼此家庭的溫馨、瑣細。〈距離在消失中〉是作者在閱讀李瑞騰教授與兒子李時雍父子對談錄《你逐漸向我靠近》後之感想,並寫出她怎樣從文字中認識臺灣學人李瑞騰教授的公子時雍。作者稱時雍為「一位有思想、對文學與文化認真思考的青年學者」並說:「從大學升至研究所,也從社會學轉入文學研究,走上了一條勢必艱辛的路。我自己是母親,深深了解錦郁內心可能出現的憂慮,在人文學科普遍得不到足夠重視的現代生活裡,孩子的選擇預示著可能出現的孤寂。時雍與父親的互相問道卻讓我看到了兩位勇者的坦蕩襟懷。」我反覆思考最後一句話,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溫馨的父子對談畫面,幸運的父子,他們互相了解、信任,成就了這段佳話。我想,時雍的幸運在於自幼受到父母循循教導,他有足夠的空間去發揮自己的潛能,認識自己的真實追求,也許不是人人嚮往的多金之路,卻是條讓他快樂又能充分自我發揮之坦途。李教授與楊錦郁這對夫婦不愧都是優秀作家,我特別喜歡作者用以下話語來形容這對夫婦的寫作特色:「瑞騰的文字常常是奔薄而出的,滿溢著對國家、社會、人生、教育以及文學的情感。錦郁溫柔、婉約,文字厚道而誠摯。」他們教育出的孩子除優秀外更是一位有理想腳踏實地的社會棟樑,父母信任並祝福孩子的選擇,孩子信心滿滿地前行,社會因此增加了正能量,如此成功的家庭教育,實在令人雀躍。

  當我讀到作者介紹李瑞騰教授時,以下這段話令我很是感慨:「文學研究的苦況,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但是他的熱情並沒有在磨折中稍減。現在,兒子將與自己並肩前進,瑞騰是喜悅的,是充滿期待,甚至是歡欣鼓舞的。一篇篇短文,讓我隨著父親的激越、兒子的冷靜以及字裡行間所看到的母親的溫情與無私的支援,逐漸地,走入了這罕見的、充滿哲理又親近生活的語境。距離,讀者與作者的距離,空間、時間、了解與認知各方面的距離都在消失之中。」這些年的見聞,讓我覺得父母孩子間親近又富哲理的交談越來越少見,將這般令人感動的正能量,藉著文字散播給世人,這情境的確令人感動。

  我讀完此篇,沉思良久,心中仍充滿激動,於是向李教授寫了一則簡訊,說出我的感動,很快獲得李教授的回覆。

  我感到特別開心,因為這篇好文章,讓我再度堅定「家庭教育絕對重要」的認知。

  再一次閱讀〈下坡路,慢行〉,我依舊認真思考。其實,我所謂的「再一次」並非是字義上的「第二遍」,因為我每次都閱讀不止一遍。由初閱時的「了解」到一次次地「領悟」,我除了羨慕作者有這位好朋友外,更欣賞張博道大哥的個性,我相信喜愛動手之人,腦力較發達思維也敏銳,這位大哥的體力更是健壯,七十高齡獨自騎摩托車橫越美國,這是壯舉。想到二○○九年以前,我與外子因經商,每年春、秋兩季要由達拉斯開車去拉斯維加斯看商展,並載貨回來。這段路程超過一千兩百英里,需時約十八小時,我與先生輪流駕駛都覺得很辛苦,這位張大哥以七十高齡,獨自騎摩托車,更是難得,他肯定細心、專心又用心。與作者短短三十六小時的相處,作者生動地描繪開朗、健談對世事充滿興趣的張大哥很是令人激賞,再加上平易的個性,這是多麼讓人樂於親近的朋友,我好羨慕作者有機會認識這位朋友。

  我喜歡此文,因為在欣賞他人優點的同時,我有機會自我檢討,欣賞好文章的益處又添一樁。

  我喜歡這篇〈人情之常〉,因為我很贊成作者對「人情」二字「合乎人情」的解釋。世間事不外「情、理、法」三字,要想兼顧實在不易。文中這位外交官凱先生,為了和投緣的人暢談「談得來」的話題而違法,是件憾事,但我仔細閱讀作者舉出凱先生行為的「人之常情」處,很欣賞作者觀察事務的角度與觀點。雖然「情、理、法」是三件事,但許多時候界線很難釐清,尤其是情感高於理智時。對於作者清晰分析這幾處的「人之常情」,我看到作者的敦厚,也看懂凱先生對自己所鍾愛之人文領域的執著,當然,我最欣賞的是最後一段,作者表示,將在事情「塵埃落定」後,會寄些專書給凱先生,讓他繼續研究他的所愛。我覺得作者對凱先生,除「人之常情」外也兼顧「理、法」,好明智!好溫馨!

  這篇〈灰色的背影──回憶梅蘭芳先生〉,我讀來特別有感觸,因為想起了愛聽戲的父親。梅蘭芳的戲有多好,我自幼就聽父親經常提起,但我一直好奇,男子如何反串花旦,又如何將女子的美演得淋漓盡致?我終於在這篇文章中看懂了,我反覆閱讀以下這段文字:「我自己在戲園子裡看梅老闆那雙會說話的眼睛在華麗頭面之下顧盼得那般嫵媚,會想到他定睛看著我的神情,會想到他男人的大步流星、男人的果斷手勢,以及男人的言簡意賅。」具備絕對男性特質的梅先生,能恰如其分地把握飾演旦角所需要的氣質,我認為他的認真苦練是首要因素,當然他充滿智慧,能將勤奮所學,完全融入他天生的優點如聲音及外型中,於是他成功了,將中國獨特的京劇藝術推向頂峰。

  感謝作者,又一篇好文章為我解惑。

  已經記不得幾次了,我總是一口氣讀完〈海神波塞東的指紋〉、〈奔向普林斯頓〉、〈活的紀念碑〉、〈地標0英里〉、〈百分之三十俱樂部〉、〈一個離我們很近的地方,叫做索契〉,完全不同的內容卻令我有著同樣的感觸。起初,我好悲傷,這世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事物,值得我一看的景色,值得我了解的文化,但這兩年因疫情我只能在家中閱讀,卻因眼力衰退而進度有限。更大的悲哀來自二○二一年身體的病痛,我甚至產生大限將至的恐慌,擔心自己無暇再行萬里路,再閱讀更多好書。慶幸就在虎年之初,我感覺膝蓋的疼痛大減,行走更利索,體檢報告也是正向結果居多,我對自己的健康越來越有信心。   

  於是盤算著,計畫再去法國,也要去馬塞搭郵輪出海觀賞卡西斯峽灣的壯闊與絢麗,當然我也渴望看看「海神的指紋」。

  我也想去普林斯頓大學的博物館看看,無論是否有另一次的「柏林畫師與他的世界」展覽,當然我也知道去前我要做足功課。

  至於Key West, 海明威的故居,那是我早已計畫要造訪之地,如今有韓秀姐這篇好文章的介紹,我不但知道這地方在地標上是0英里,更知道進入故居後的參觀重點。我一定會去看看放置海明威手稿的白色食器櫃,靜心地待上一會兒,我期待那一刻到來時的感受,感謝這篇美文,我造訪海明威故居的目的更明確了。

  在閱讀〈百分之三十俱樂部〉之前,我也見過幾處雪山,但不曾想過「紅色布滿山丘」的景觀,每次讀到此篇,總羨慕作者的幸運,能見到每年只露面十八天的「麥可康利」──這個終年積雪的北美第一高峰。如我有機會一遊,我只想看看松本攝影家的作品,看他如何展現這座雪山的華貴,喔!不止,是輝煌!

  花了將近十個月讀完這本好書,讀到感動處,寫下些感想,讀讀寫寫,比較每次寫下的不同感受,是我「防疫」期間的愉快經驗。閱讀一本好書, 一讀再讀,在浮想的漣漪中,獲得感知;更有著無限感謝,感謝作者以生動的文筆,將她對藝術、文化、生活的見聞與體悟集結成書,與讀者分享。

  人說:「行萬里路勝讀十年書」,我讀這本好書,勝過行走萬里路,收穫實在豐富。

                                       二○二二年元宵夜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llasntcls&aid=17345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