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03 07:48:46瀏覽1633|回應1|推薦12 | |
4月26日 ,2014年,星期六 早上發生一件大事,就是「大搬家」。 原本要在這家旅館(Hotel Andonian)住兩晚的,結果才住了一夜,很多團友都抱怨房間有問題,比如:門把,一抓就斷掉!房間,有異味!水龍頭,不出水。所以,早上班長文甫馬上找導遊淑芬解決問題。 淑芬解釋:當初訂房時,因為小鎮這個週末有活動,訂不到好房間,只能屈就。如今問題出來了,她必須設法亡羊補牢。 幸好,對面旅館有空房,而且夠大家一起住,於是大家吃完早飯就大搬家。 我其實正中下懷,因為我們浴室Shower的水真的好小,必須緊靠噴嘴口,否則接不到水。浴缸又窄小,水龍頭偏偏在長邊中央,很佔位,腳都站不穩。浴室其他的配備也差,只有一瓶超小的洗髮兼潤絲精,我洗一次都不夠,我又是早晚都要洗澡的人。另外要上網還得到旅館大廳,而且不一定接得上或順利。所以,能換間新旅館,當然開心。 新旅館就在對街,房間比原先的好,景觀也更佳。我發現房間門上貼的「公定價」是225歐元,比原先那家110歐元多了一倍。真正房價一定比公定價便宜得多,想想前一家搞不好70歐元就可入住,難怪被罵到「臭頭」! 換掉老羊醫生所說的「全世界最爛的旅館」後,大家開開心心地要在「空中之城」參觀修道院了。 小鎮名叫「空中之城」(Kalambaka),乃土耳其語,意思是:「空中的堡壘」,曾在希臘電視節目「I Love Greece」被票選為希臘最美景點之一。是面積約三千萬平方公尺的「一群石頭山」,稱為Meteora,山頂上的修道院是其著名的景觀。十四、十五世紀是全盛時期,修道院高達24家,現僅存七家,六家對外開放。 我覺得「空中之城」美如仙境、幻境,整排的石頭山相依相偎,山下廣闊的坡地綠野,連綿的紅瓦房舍與教堂則點綴其中。可惜這裡不是希臘旅遊的熱門點,大家都愛跑愛琴海的小島,即使專程來此的也只走馬看花一兩家修道院就走,實在錯過奇觀了。 還好583班長文甫事先勤做功課,覺得空中之城不只值得一遊,而且必須住兩晚才行。結果,當然不虛此行! 當初修道士把修道院建於石頭山上,是希望遠離人煙,專心禱告與求道。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們並沒有現代化的設備,所依靠的是他們的決心與毅力,一步一腳印地攀登山後,才能藉由一些簡便的工具,像是繩索、木梯、吊籠等,將其他人與所需要的生活物資,甚至建材,一點一滴、一磚一瓦送上山去。這種緩慢、千辛萬苦,與世隔絕的生活,若非虔誠的愛主之心,哪能完成啊! 抵達空中之城後,除了原先的地陪佳嘉外,又多了一位女嚮導,就是我前一晚在路邊小店遇到的那位女士。她是一位盡職的嚮導,講得詳細又容易理解。 從她口中才知:希臘百分之九十八的人都信仰「希臘東正教」(Greek Orthodox Church),小孩一出生就受洗。每間希臘東正教的教堂,從外到內,都很類似。就是建築物「從上方」看起來,都像是一個「十字架」的造型(Greek-cross-in-square Floor plan ),其交叉點,即:「拱型十二邊的圓屋頂」(12 sides central dome,乃教堂最中心,Dome 內最中心的壁畫,一定是耶穌,再來是先知們、12使徒,四角落所畫的則是「四福音」作者,馬太、馬可、路加、約翰。 教堂進門後,一般分為三個廳,第一個是「讀書廳」(Reading room ),再來是「禱告廳」(Praying room ),最後是「聖壇」(Altar)。「三進廳」的牆壁上,從上到下,全都「畫圖說故事」,說的當然是聖經故事,比如「創世紀」、「最後的審判」,以及聖徒們,像是彼得、巴拿巴等為耶穌基督受苦、就義、成仁的壯烈事蹟。聖壇前的牆面上一定有聖母像,耶穌像,約翰先知像等。 我覺得這種壁畫蠻好的,耶穌的事蹟與聖經的故事都描繪得深入淺出。如果是基督徒,一看就懂,即使非基督徒,在嚮導一旁解說下,也很容易理解,難怪修道院願意對外公開,這是傳福音很好的方式與機會。 我們先後參觀了六家修道院,發現教堂的的格局與裝飾確實大抵如此,最後都不必嚮導的說明了。 六家修道院,大約分兩區(第二區就在我們旅館正前方,從陽台上就可以看到山上的修道院。)所以,我們分兩天進行。 第一家修道院乃天空之城最大、最古老的:The Holy Monastery of the Transfiguration of Christ 或 Great-Meteoron)。 修道院建造於高2000英呎的石灰岩巨石上。1340年,修道士St. Athanasios Meteorites帶了14個修道士上山,將此「大石」(Wide Stone)稱為「Meteoron」,於是此石頭山,最後連帶這整個石頭山地區,統稱為「Meteoron」或「Meteor」。 St. Athanasios 原只建一間小教堂,獻給「聖母瑪麗亞」後,後來又增加一間大點的,獻給「變容的耶穌基督」(Transfiguration of Christ),後繼者Saint Iosaph,再以40年的時間加以修建,增建醫院、蓄水池,高塔等,成為今日的修道院。 其實,這位Saint Iosaph也在修道院對面陡峭的山壁上建造了另一家修道院「Monastery of Ypsilotera」。我們的遊覽車曾經路過,遠遠看到那個「五彩繽紛」的旗子飛揚在懸崖山洞外時,都忍不住議論紛紛,卻不知那是什麼?回來才知曉,尤其看到舊照片上當時人的克難與艱辛,只覺得一切不可思議!
修道院原不對外開放,也禁止女人上去。現在不只開放參觀,其中兩家更成為女修道院,只是女生入內仍必須穿裙子才能進入,且不能過夜。修道院體貼地備有長巾或圍裙,還有幾種顏色可選,都是樸素的花樣。 在這裡,我們再次來個團體照,先在小路的地洞前,然後又以石頭山為背景。
進門後,看到有些階梯還真是古老,可以看出全是用手打鑿出來的,當初的人好辛苦喔! 除了教堂外,也看到器具間、酒窖、廚房、餐廳等,以及存放先人的「藏骨間」。配備都蠻齊全的,看來確實可以製造與積蓄許多的必需品,自給自足一段時間,不必全仰賴山下的物資。
一座座的石頭山緊鄰,可以由「此」修道院,望「彼」修道院,彼此成為對方最佳、最完全的視野,甚至可以一次看兩家,很有趣。
第二個修道院是The Holy Monastery of Varlaam,名字來自其1350年創始的修道士Varlaam。他建了自己的小房間(cell),蓄水池,以及三間小教堂,但在他死後,此地變成廢墟。 將近兩百年後,兩位有錢的修士兄弟Theophanesna& Nektarios Apsarades發現這個地方,修建了破舊的小教堂,增建高塔,而且加建了主堂,獻給「所有的聖徒」(All Saints)。所需要的建築材料費了他們22年才都拉上山去,卻只20天就將主堂建好,完全是奇蹟啊!十六世紀是其全盛期,十七世紀開始走下坡,現在只有7個修士在此居住。 當時,他們也是利用木梯、繩索袋(rope net)、滑輪(Pulley)吊籠(rope Basket),把物資從山底下拉上來。每個木梯有25個階梯,四、五個木梯相連,修道士往往必須表演特技,在空中,一個木梯跳一個木梯,很危險的。 修道院盤據在整個險峻的石頭山上,所以依地勢分三層興建,並有一個高塔,但是我覺得修道院旁的石頭本身就是高塔,高得嚇死人! 我們在高塔裡也一樣看到輓繩、絞盤(windlass)、吊籠等。有這麼一個笑話流傳:十九世紀時,有人問此修道院的院長:「吊籠的繩索什麼時候需要更換呢?」院長回答:「就是斷掉的時候啊!」。 這些「手工業」的器具最後一次使用則是在是七十年代(1961-63),為了把餐廳改為博物館,以展示院內收藏的珍寶,比如:精緻的木雕十字架,聖徒畫像,刺繡,以及修道士抄寫的300份手稿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張金線的刺繡畫(聽說是聖桌上的桌巾),是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後的情形,旁邊幾位女子,包括他的母親瑪麗亞,還有天使們。 修道院還有一個八角型高屋頂的廚房,以及3個超級大的蓄水桶,一個可以裝12噸的雨水,用以飲水與灌溉。三個蓄水桶,花了他們18年的時間才完成。讓我不能不自問:那些修士到底要有怎樣的決心,才能如此默默地螞蟻做工,然後定居下來,從此天上人間,遠離世囂,遠離人群,遠離家人,一回頭,就百年身了?!
修道院還有一個地方也讓我驚奇,就是壁畫竟是我非常喜歡的畫家「埃爾格雷考」即:「希臘人」(El Greco)的老師Frangos Katelanos of Thebes,於1548年所畫,牆上還有他的簽名與日期呢!我是愛屋及烏吧。 我實在很喜歡每一家修道院可以遠眺的風景,登高望遠,只覺得心都海闊天空起來。
第三個修道院「The Holly Monastery of Roussanou」,是獻給聖芭芭拉(St.Barbara)。1388就有修士居住,卻直到1545年由Maximos and Loasaph of Loannina這兩位修道士被正式授權而成為創始人(Maximos and Loasaph of Loannina),可惜不久就沒落了,1614年開始附屬於Varlaam修道院。 修道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受到很大的損壞,院內受德軍掠奪,幸好此地的考古學會將之修復。1988年改為女修道院,現有13個修女住於這裡。 跟其他修道院相比,這家修道院雖建在較低的大石上,卻因狹窄而且盤據在垂直的峭壁上,遠遠望去,修道院與石頭山幾乎合而為一,驚險又壯觀。 修道院因為石頭山的角度必須將正門「面北」,而非一般習俗的「朝東」。石頭山的高度雖然較低,但和其他修道院一樣,最先上山的人仍必須靠自己的體力爬上去後,再靠繩索梯(rope-ladders) 與繩索網( rope net)等,拉上其他人,繩索可長達30呎,操作上仍是很艱難的。現在當然已不需要那麼辛苦了,有水泥階梯。 站在高崖上,修道院四周的風景,和其他修道院一樣,美不勝收,難怪這些修士或修女一上去就不下來了,若不是女生不能過夜,我好希望能這裡住一晚呢!
因為修道院建於狹窄陡峭的大石頂端,所以必須垂直發展成三層的建築,底層是教堂與修女臥室,其他兩樓是大廳,客房,展覽室等。 聽說這個修道院教堂內有一個鴕鳥蛋,原因是:鴕鳥並不自己孵蛋,而是在旁看顧小鴕鳥的出生,然後再讓小鴕鳥跟著旁邊成長,就像神與牠子民的關係一樣。前面提過的Varlaam修道院,其主堂內也放有鴕鳥蛋。 也聽說這裡的修女比男修士友善,會在中庭放點甜點,不過我們並沒有碰到。倒是有修女在紀念品店旁當場畫石出售,即:在石頭上畫修道院。加有吊飾的石頭賣4歐元,沒吊飾的3歐元,我當然掏錢了,買了一個有吊飾的石頭回家當紀念品。
此地的山頭也非常窄小,所以修道院也必須垂直發展成三層,而且沒有中庭,修道士只能在教堂長廊聚集。
這間修道院也必須蜿蜒上山,但是路蠻好走的,可以慢慢跟著開出來的小徑上山,或乾脆走捷徑,即從山坡樹叢中垂直向上穿越,雖然比較吃力,但走起來比較快,很多人都這樣走「短路」。
這家修道院可以看到小鎮,紅瓦的屋舍為我們添增了一些現實感,覺得山上求道或許能讓心靈純淨,能和神比較接近,但我們畢竟是人,難免有七情六欲,至少,我就是,完全是個凡夫俗子,還是眷戀紅塵的。
走到一半時,看到了一家小教堂,本想進去參觀,突然聽見有人從修道院飆車下來,趕緊讓他先行。沒想到他竟也停了下來,一看原來是剛剛那位義工,他不管我們正要進去參觀,兀自上前把教堂鎖起來。然後馬上飆車下山,停在大門口。等我們一出大門,隨即鎖門,然後再次飛車離去。 讓我們最感到錯愕的是,從頭到尾,他都一言不發,只用大剌剌的行動表示,是我們希臘之行見過最魯莽的人了,只好笑說:他可能要去趕五點鐘開始的「派對」吧! 今天很早就出門的,卻只參觀了四家,中間就是中午回去小鎮吃了一頓午餐而已。難怪班長會安排兩天的時間,因為一天趕六家根本不可能。 晚上,我們一樣在旅館內用餐,飯後,大家再次去小鎮逛逛。 少了那些bikers後,小鎮突然安靜了許多,石頭山也慢慢地隱形於黑暗中。 經過一天的參觀,我對眼前的石頭山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覺得眼前的「巨石」突然有了生命起來,因為山上「曾經」,「現在」,都住著一些「很不簡單的人」,竟願意這樣孤獨卻又甘之如飴地過他們不平凡的一生。
站在陽台上,我可以看到那石頭山上的建築與樹影,今晚我站在這裡遠望,而明天早上,我將站在那裡遠眺我現在所住的地方,覺得一切好夢幻,更是神奇! 我,期待著明日的再「上山」。
同場加映: 一起旅遊,一定會互相幫忙照些像,我這裡有幾張,男女豬腳,啊,抱歉,寫錯了是「男女主角」都很小,猜猜他們是誰?猜對沒獎! 當然也很有很清楚的,我很喜歡一張瑞湲夫婦的合照,應該是老羊的傑作,(老羊最喜歡照人家吃東西,不是嗎?竟然有被他照到「能看的」,哈哈),所以,頒給他們一個「最美吃相獎」。 背景是美麗的修道院,戴著紅圍巾的瑞湲正在大口吃香蕉,文勝一如平常笑呵呵地,整個畫面很有喜感!只覺得人美,風景美,連香蕉都美,讓我好想咬一口喔(香蕉啦!) 既然提到老羊,我也要頒給他一個「最體貼獎」(老羊要感謝秀蘭喔!),常常看到他非常照顧御英,不是幫她點眼藥水就是扶著她走,(還要幫麗華與美玲吃「剩菜」)實在太讓人感動了,看得我都要哭了?(嗚嗚)所以,「護照事件」確實值得放他一馬,以垂涎餅謝罪了事。(哈哈) 再來,我要頒給宋寶夫婦「最可愛獎」,這我不用多說,你們看照片就知道了,怎麼有這麼可愛的帽子與人啦?難怪我那麼喜歡他們,那麼崇拜他們了,倆人簡直是「變色蟲」嘛,怎樣看都寶!寶一對! 最後,我還要頒「最有個性獎」給四位女生,讀書會唸「D」的娟華,時髦的「黑貓」麗華,「慈禧太后」御英,以及「最有勇氣」的秀蘭(竟敢嫁入當時的王家,那時兩位小姑都還未嫁ㄋㄟ,這不是我說的,是玲華說的。)四位女生,各有特色,臉上表情顯示的「景觀」和背後的景色相比,絕對毫不遜色!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