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05 17:00:52瀏覽1487|回應3|推薦16 | |
夏天的瑞士,其實不怎麼酷熱,但可能是天氣太過乾燥,加上整天都在陽光底下走動,一路覺得口乾舌躁,這種生理反應連結到清涼暢快的飲料廣告,「我好想喝可樂」,竟然成了無比奢侈的渴望(「可」望)。 (感謝Hana華文字工作室提供部分照片) 台灣是茶飲料的王國,如果有選擇的話,我是不太喝可樂的,但每回出國旅行,在飲料架東挑西選後,最後總是選擇可樂,一方面是國外的飲料選擇不多,一方面是可樂還是鎮壓酷暑的最佳良方,而且相對來說價格也公道些。
不過,對於可樂的渴望,從沒有像這次到瑞士那麼強烈過。
瑞士的物價很高,以前早有耳聞,但對於去過英國及北歐多次的我來說,我一直認為頂多就是跟英國及北歐差不多水準,但來到瑞士後,我才發現瑞士的物價的確「名不虛傳」。
經濟學家喜歡用「大麥克指數」來衡量各地物價(瑞士排行第三,僅次於挪威及瑞典),我倒覺得「可樂指數」還更簡單直接些;如果以販賣機的可樂售價加以比較(當然不能用機場或酒吧的可樂價格來計算囉),瑞士小瓶可樂通常賣3.5瑞郎(約110台幣),遠勝於歐洲多數國家及日本的2美元(約60台幣),更別說台灣通常只賣20元了,當我想到在慕尼黑的超市買到26元台幣的大瓶可樂(1250cc),我就更買不下手了。
因為可樂很貴,在瑞士一直壓抑口渴的慾望,想到解渴必須花兩個便當的錢,就會覺得不值,每次總是希望忍一下,遇到便宜的超市再買,但往往繞了好幾個小時還是未果;瑞士的人似乎對做小生意沒什麼興趣,除了販賣機以外,要找到賣可樂的商店或小餐廳,實在不怎麼容易,有時好不容易找到商店,但傍晚就關門了,就算有錢也買不到。
於是,整趟瑞士自助旅行下來,彷彿成了「渴望喝可樂」的飢渴之旅。
到達瑞士的第一天,傍晚先去了列支敦士登小國,這裡除了餐廳及紀念品店外,根本沒有超商或超市,這時已是口渴難耐,到紀念品店看了一下價格,可樂要3塊瑞郎,就打了退堂鼓;然後挨著渴、挨著餓爬山去Vaduz城堡,接近兩個小時後下山,找了家Kebap吃午餐兼晚餐,還是買了3瑞郎的可樂,那時竟然有一種久旱逢甘霖的感動,畢竟想著可樂的滋味已經一整天了。
從列支搭車回聖加倫(St. Gallen)時,一路想著回去後要到超市買一堆飲料,但回到聖加倫已經晚上十點了,商店全都關門了,失望的回到民宿,只好喝民宿的開水止渴,但念茲在茲的還是超市的冰涼飲料。
第二天到聖加倫車站準備搭車南下,車站附近找不到超市,只有超商及早餐店,可樂都是公定價3.5瑞郎,在一家早餐店買了簡單的麵包,順便買了可樂,沒想到拿到可樂才知道沒冰,問了店員他搖搖頭,我找好拿著沒冰的可樂上了車,可想而知,我一直沒有打開來喝。
中午抵達義語區的盧加諾(Lugano),我發現自己已經漸漸習慣這裡的物價了,尤其是可樂的價錢。午餐點了Pizza,也很「豪氣」的點了可樂,下午等公車時看到販賣機,也不忘趕快補充可樂,不過,可樂沒多久就喝完了,連早上買的「熱」可樂都一飲而盡;後來搭纜車上布雷山,又搭公車到崗德利亞(Gandria)山城,都沒有見到任何超商或雜貨店,想到瑞士的物價,實在不敢進餐廳去買飲料,所以就一直忍到回市區了。
傍晚回到盧加諾市區,發現到一家很大的超市,這家超市叫Migros,看到時簡直像在沙漠中看到綠洲,還好這不是海市蜃樓,趁著七點打烊之前,趕快去盡情採購,沒買別的,買了一堆大瓶飲料,有礦泉水、運動飲料,當然也少不了可樂,我彷彿是從撒哈拉沙漠跑完馬拉松回來似的,一口氣把1250cc的可樂幾乎喝完了,配著美食街買來的Pizza,這幾天下來我第一次有解渴的感覺。
這家Migros是瑞士最大的零售通路,後來幾天幾乎成為我們的廚房,從Ascona小鎮到蘇黎世大城市都看得到它的身影,只要看到就要進去採購一番,大瓶可樂只要不到2瑞郎(約台幣60元),比販賣機的小瓶可樂還便宜快一半,實在太有良心了,我們稱它為「米格魯」,真是旅人的好朋友。
雖然發現了Migros,但我並沒有從此擺脫乾涸期。隔天從洛卡諾(Locarno)回貝林佐納(Bellizona),已是晚上七、八點了,整天只吃了一點麵包,挨著餓到市區找食物,這個小鎮的商店幾乎都打烊了,好不容易看到一家Kebap,邊走邊吃覺得還算美味,但實在是口乾難耐,找了半天都找不到超市,沒有飲料助興下,最後Kebap沒吃完就扔掉了,但還是忍著渴把市區逛完了,十點多才回到民宿,暢飲昨天買回來的可樂,旅人的忍耐力真是驚人。
幾天的旅程下來,我真得渴怕了,一直想念著台灣超便宜的可樂,心想回到台灣後,一定要大口大口灌進可樂;回到台灣後,我在飲料架上東挑西選,把可樂拿起來又放下,我告訴自己,可樂是旅行時才喝的。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