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常老和尚講座 ~ 五講 學佛條件
2021/03/27 20:14:55瀏覽160|回應0|推薦0

第五講 學佛條件
學佛應具何條件?

學佛次第講座
下 常法師主講


          四講 學佛的心態                              六講 應學道次 

今天我們接下來講學佛,次第當中的第五講。從上面一路下來,說人生的無限選擇,為什麼我們要選佛法,經過了這樣的選擇,這種學佛法就不是普通一般的。請問普通一般的又是怎麼學呢?也許我家裏邊從小帶著信佛,也許朋友說信佛好就這樣,就像有人說這個咖啡好,這個菜好,你嘗嘗看,好也好,不好也好,也許你慢慢的吃了幾次以後,吃上癮了覺得蠻好。當然不是這個樣子,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經過嚴密的選擇,他所需要幾種條件,上次我們講到心態,當然主要的心態,實際上還有外面其他因緣,除了我們內心當中,最主要的應該辨得清楚去學,相應地去學,不要以我這個知見去衡量這件事情。

從這一點上來說,這個拿掉了以後,我們現在就談,再去學的時候需要什麼條件,現在這裡舉個簡單的比喻,比如說我唸書,假定說我是隨便念個書,那沒什麼關係,假定我真正的有了很完整的,認識具體的目標,那去選課的時候,不能隨便一個張三李四阿毛阿狗。現在我們大家都很重視,這是完全同樣的道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學佛條件,分兩方面來說,怎麼從外緣去看呢?一個是自己相關的部分,這裡面開出兩種來,完全要外面的,真正重要的,要想學習過程當中,當然有很多的條件。比如說我們現在要去唸書,要選學校,要選什麼科系?要選什麼環境?學佛在這樣的一個大前提大目標之下,請問要的什麼?

非常重要的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說他是個過來人,因此經論上面《華嚴經》,其實不但是《華嚴經》,《華嚴經》是以佛法當中,大乘最圓滿的經來說,小乘比如《阿含》最根本來說,他們都是非常重視,重視到什麼程度呢?到百分之百要依靠善知識,請問什麼叫善知識,既然我們現在學佛,以佛法的條件告訴我們這個真正夠的上,帶我們從凡夫完全無明求生死輪迴當中超脫,能夠證得像佛一樣的完整的這樣一個人格。這個善知識條件需要十種,具足了也就是最好,首先把這十個條件說一下,那麼頭上三個叫戒、定、慧。這修學佛法的整個大綱,不管是大、小必須要的,第四個叫教量的圓滿輔助,第五個證量的夠標準,因為佛法如果用另外一個標準去衡量,不外乎兩樣東西,理論上是完整的說明,說明瞭以後還要實踐,確如所說的理論上面的,一一親自驗證,

譬如說科學科技,要造一個非常好的汽車,或者太空船,或者冷氣,說完了理論,還要恰如這個理論,說明它有什麼好處,如何選法,乃至於把東西給你,讓你用了以後得到這個好處,所以除了理論以後還要實踐,這個佛法,是內在修行的,所以修證,第四我們覺得教量的豐富,乃至於圓滿這第四。第五證量的通達乃至於圓滿,所以戒定慧教證二量,再下面第六個叫做德增,德就是德行,我現在做學生要跟著老師,學生有時候剛剛開始,什麼都不懂,有很多已經有了相當條件要去找老師,這個老師比弟子條件夠高。增就是增加,善知識的條件比跟善知識的學生,德行要比他增加增上叫德增,這是第六。第七個老師不斷地德行增長,還要很懂得善巧的,能夠把他所體驗到的不管是理論也好,或者是實踐上頭,親自驗證,能夠很巧妙的用語言表達出來,也許有人他懂得很多道理,他又會做,要他講,講不出來,這樣我們要真正跟他去學,就比較難以受用。再下面還要一個條件,叫具足悲心,他講是會講,可是他悲心不夠,對不起,你找他他不想教你,這個不行,所以他也要具足悲心,除了這個以外,講這件事情蠻辛苦的,特別是引導這樣的一個弟子。因為假定說我們現在學校裏,那好簡單,從一個凡夫引導到佛,每一部分弟子學的人都是完全不知道,而這個內涵是怎麼的深廣,所以要不厭其煩,要自己能夠克服種種困難。平常我們常常說,如果教一個很笨的人,對牛彈琴辛苦無比,所以老師的悲心,要有非常大的強健的具足勤勇教導弟子這種,還要最後的一個不怕厭煩。要這樣的十個條件,這樣真正最完整善知識的條件。

這樣的善知識條件很難找,很難找,萬一不夠怎麼辦?如果他具足一半,五種,那是中等的,也可以,這五種不是五種當中隨便選一選就可以呢?不是的,這個有他一定的次第,前面戒定慧三學是必需要的,所以除了戒定慧三學以外,還另外加兩樣東西,那兩樣呢?就是能夠通達實際上的通達,有的時候他教量並不是很豐富,可是他有內證的功夫,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另外還有一個他有悲心,就這樣,他真有悲心願意教,他並沒有說德增,實際上這已經暗暗含在裏頭了。如果你去的時候,你比他高,當然你不會找他了,這個是中等的。

萬一這個也找不到呢?那麼最下等的最起碼的,必須具足三個條件:第一是德增,他那個德行一定超過學生,然後這個德的內涵,有一個真正的根本,以佛法來說,不是以我們眼光去看這事情,所以第一個條件就是德增。另外這兩個條件這都是經驗,老師平常處理事情的時候,有兩個原則,平常我們還是世間,雖然學佛法還是世間,假定說世間法跟佛法,兩者當中有衝突的時候,他確定以佛法為重。現在我們學是學佛的,遇見世間的情況,佛法暫時就不管他了,這個對不起,你要跟他去學的話,他以世間面貌跟你談這問題,你真要想學佛法這有問題的。還有拿佛法來說,佛法是講的真正的重心,是後世重於前世,這裡有他很重要的基本原則。我們簡單的來說,佛法真正重要講因果關係,這才是佛法的中心,佛法的因果不是說好簡單的,今天種下去明天就開花結果的。為什麼第一個,這是說明種因才是重要的,還有為什麼偏重於後世呢?假定說我們把這個重心放在後世,現在很多世間的名聞利益他不會動心,這情況之下他才能堅持佛法,表示他自己本身就這樣特點,是最起碼的一個基本條件。特別現在這個末法的時候,我們真的要想找十全十美的,那是非常困難的。

更進一步說,我們從了解了佛法這個角度去看,特別是說明業力所感,我們如果沒有正確的多多少少有一點修行,凈除罪障,集聚資糧,那不可能我們的業能碰見十全十美的。所以實際上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的話,那自己衡量,從最起碼的開始,從下進入中,然後上。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就是說善知識的條件,具足善知識自己還要什麼條件呢?除了上次談的心態以外,上次說的心態是基礎,在這個上面還需要弟子的根本條件,在這裡也附帶說明一下。第一個呢,從上面斷器三過當中來談,自己內心當中放掉這個我,上次講的學我,所以他能夠心平氣和的把老師告訴我們的話,能夠取代我自己的判斷。通常我們這一點有個特別名字叫正直住,心裏放平穩,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這裡同樣的從上一次的學我,還要把這個提升,也就是透過這個基礎,老師告訴我們的話,我們才能夠確如他告訴我們的我們去聽進來,聽進來以後,還要進一步去判斷,特別的,佛法是說明信是能人,你有了這樣的心情的話,你才能夠真正談到信,可以幫助我們真正解決問題的,單單信是不夠的,智慧,所以要根據自己經驗到了以後去思辨判斷,所以第二個條件要是具足判斷的智慧,說看老師講的對,是不對,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說找善知識,如果沒有具足這個條件,現在有很多外道,這個外道最近像這個騙局當中,常常我們遇見這種事情,報紙上常常看見的,民間鬼鬼怪怪的事情,你們不了解這個不行,佛法有一定告訴我們的特徵,這個理論可以用來衡準世間的萬事萬物,有這樣高明的特點在,這個就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第二個還要具足智慧,當然剛開始不行,但是我如果說隨分隨力地,不斷地去照著次第慢慢的就可以產生這樣的效應。然後還有第三個條件,內心當中有很強大的希求,希求心一心一意地想,我們常常遇見這個東西很好,可是好是很好,我的確也覺得好,但是我不想要,沒有這種心情不行。所以他們還要有強大的,我不但能夠辨別,而且我要不斷地非常強大的,就好像口很渴,肚子很餓這樣,這好東西我們才能夠受用。

假定正規的說修學佛法,還有一樣非常重要的東西,要對善知識恭敬,這有特別的理由,有的時候,我們相應於真正的好老師,自己做弟子還要這樣的幾個條件,三個最基本的恭敬,實際上或者是明說,或者是暗暗的包含在裏頭,這個是我們需要的一個條件,雖然講弟子是屬於自己的,可是這個主要的對應於善知識講,所以這是對外面來說,另外還有一樣東西,我們如果把善知識看成外面的另外幾樣東西,對應於善知識,另外我們稱他為暇滿的人身,暇就是閒暇的暇,滿是圓滿的滿,實際上暇跟滿是兩樣東西,那麼現在這裡分別講一下,在這分別講這東西以後,也許有人問,學這個東西,善知識真的這麼重要嗎?現在我們有時候看得見,買點書看看也可以嗎,好像容或有人有這種疑問,這個原則是這個樣,假定你去學隨便一樣東西,普普通通的常識,這容或可能,可是你如果真正要學,一種非常完整的內涵,這個就大有問題。我們從兩個角度去看,一個即使你能夠學得到,也相當困難,我用實際的比喻,假定說真的看看書,自己就可以學習的話,現在書店到處都是,學校大可以關門,對吧!因為學校的好壞沒關係,你們買了書自己看就行了,可是我們的經驗不然,學校是絕端重要,這種情況也只能說是,好像相對的來說,從另外的角度去看的話,並不一定單單這個夠,可能是乃至於說是絕對的重要。

我舉個簡單的比喻,就像澩英文ABCD,你買了這個書你認識它,寫的時候彎彎曲曲,你曉得怎麼念,也許它注了音,你跟著注音念,念得準,念不準,實際上有很大的困難,因此在這裡,如果諸位對這個有疑問,我建議你們看一本書,你這疑問整個就消除掉了《海倫凱勒傳》,她從小的時候生了一場病,眼睛瞎掉,耳朵聾掉,由此也不會講話,假定沒有好老師的話,她的一生豈不是像畜生一樣,她是情緒上的,她可以跟她媽媽溝通,那麼請問,小狗跟母豬是不是可以溝通,小牛跟老牛是不是也可以溝通,真正地關於,我們人間重要的深一層意義,她覺不可能學會,你們真正看了《海倫凱勒傳》就曉得老師花了多少心血,最後終於讓她曉得,老師表達的這個東西,表達一樣東西說這個叫水,這個叫什麼,這故事非常動人,因此雖然她眼睛瞎,可是她可以把我們要的知識,非常深奧的知識,透過抽象的種種方式告訴她,沒有老師絕不可能。現在我們學佛要深入的內涵,遠超過海倫凱勒所觀察的世間。說我們不要老師,自己摸,有這可能嗎?各位自己去體會,這裡就不細說,所以經論告訴我們,特別是《華嚴》,想真正求一切智智,最初的因緣第一個好老師,沒有好老師其他都不談。將來我要介紹各位學的時候,這個同樣的也特別重視,入門第一步這是重要的。前面已經說過,如果你馬馬虎虎,結結緣嘛,老師要不要都沒關係,這個要分別。

下面就講暇滿,暇就是閒,做任何事都要有時間,如果沒有時間那就不可能,做世間的尚且如此,何況是學佛呢?因為,如果一個人被這幾種條件限制了,儘管得到了人身,這個人身不可能學佛,我們稱做無暇。有八種,在這個八種當中,學佛是不可能的,有一首偈,“三惡邪倒見”,第一個“三惡”,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邪見、倒見、邪倒見,偈子上的第一句。第二句“無佛生邊地”,雖然生為人,可是佛不出世,的確佛是善知識,佛傳下來,祖師等等接下來才有,如果世界上佛不出世,那雖然生為人,還是沒有用。第二個什麼叫“生邊地”,雖然佛出世,可是佛法沒有傳到的地方,這是叫邊地,這邊地不是說住在海灘邊上叫邊地,住在山邊上叫邊地,是說沒有佛法流行,這個佛法需要有個條件,佛的四眾弟子在那裏遊行人間,這第二句叫“無佛生邊地”。第三句“性馳長壽天”,什麼叫性馳,就是說他這個根,或者眼、耳、鼻、舌意,眼睛瞎了,耳朵聾了,這個是看得見的五根,再不然意根就是腦筋癡癡呆呆的,性馳就是五根當中不具足,要想真正學圓滿佛法不可能。

佛法這東西要有非常多的內涵,要做各式各樣的跟他相應的事業,所以凡是這種東西,要想完完整整地學是有困難。最後是“長壽天”,“此為八無暇”,反過來說,“離此得間暇”,最後一句這八種條件,這八種條件如果任何一個人,在這個所限的話,學佛是不可能的,這是暇滿當中的暇。滿呢說這八個條件撇開了,再進一步,還要圓滿十樣條件。那麼在這八個當中,有人會問,天不是很好嗎?通常情況之下,我們稱天上太快樂了,太快樂的人就不容易學佛,我們也看見世間人太快樂了,這個不容易學,為什麼,佛本質上就告訴我們,世間是苦的,因為苦所以才希求要跳出這個苦,有了這個希求心才願意去學,現在你告訴我苦,我快樂得很,不行,這是一個實際上的問題。

除此以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要想從真正的人世間超越出去,這個人本身有一種特徵,經論上面告訴我們,整個六道當中生為人,當然特別的不算,一般普通人的素質,平均標準衡量他有三樣特點,這是非常珍貴的東西,第一個思惟的能力,因為佛法要告訴我們道理,我能不能相信它,你想想看,合不合道理,相信了以後,這要經過思惟觀察,以後去實踐抉擇,變出你的智慧,沒有思惟的能力不行,這思惟不是說馬馬虎虎的,簡單去看,有很多高等動物像牛羊也有,可是要想對佛法深入不可能,實際上天上的天人這個力量也差,只有人間最強盛最了不起,第二個條件叫做勇健,有很為強悍剛決的力量。第三個梵行,有的時候我們念梵行,凈化我們很多染污的習氣,這個只有人間有,因為修學佛法本質,就是要透過思惟要觀察,曉得這個不對,這個對,然後要去掉它,所採取的行為叫做梵行。梵行,要棄舍掉自己很多習氣,沒有勇健力量的話做不到,這個只有人當中有,所以我們得到了這個,如果不好好地珍惜,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再下面談十圓滿,一共有十個,這個十項當中,我們分成自、他兩種。先說一下什麼叫自,第一個,人生得到這個人身,現在我們了解佛法以後,說我們有六道轉,以快樂來講,最好的天,修羅道也比我們人來得快樂,他的物質享受比我們好,不過他嗔心很大,他真正內心的快樂很少,福報比我們大,天、修羅、人、然後地獄、餓鬼、畜生、那現在要人當中,不但人當中,人生第二個條件,中國,中國不是中華民國的中國,是說有佛法所在之處,為什麼稱它為中國呢?佛法自己說這個叫中道,中間的中,它既不偏于常也不偏于斷,這斷常兩個字,當我們慢慢學下去,自然會了解,現在我們只是說,第一個不但要人生,生的國度是佛法所在的地方,還有第三個條件,諸根具足,就是剛才對應於人無暇當中的性馳。“人生中國諸根具,業力未倒信處正。”有的時候我們造了很大的業,造成業以後,業有非常強大的力量,這個強大的力量,會使得你強到不可能學佛,假定說造了一種非常強盛的業,你心裏面一天到晚,為這個東西所綁住,大家想想有沒有這個可能,我們現在沒有這個經驗,實際上這是專門指惡業來講。

舉例來說,強盜搶東西偷盜,也殺人了,這個時候內心當中就有股非常強大的力量,他跑到哪,就怕這個警察來捉他,我們可以勉強地想像得到,造了惡業以後,心裏面強大的力量,要想學佛是不可能的,這個狀態,一般的人是不太可能有,但是佛法既然說圓滿的,反正有可能他都告訴我們,下面“信處正”,這個是在一般人上最難的一個,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有他自己的信仰,在座的各位已經信了佛,信處應該正確了吧,有信處,也可以說多多少少有一點,是不是真正夠得上這個很難說,還要這樣地提升,怎樣才稱得上信處呢?比如說眼前有兩件事情,如果要照著佛法,對不起,世間的事情好像擺不平,如果照著世間的事情,佛法只好放棄,真正有夠條件的人,對不起。世間的就放掉它,也許大家一聽,這樣佛法就不要學了,剛開始並不是我們這樣強大,剛開始的時候,本來是一步一步的,當你漸漸漸漸地透過這個認識以後,覺得智慧的辨別增長了,到那時候你會感覺得到,我之所以捨棄佛法,而照世間是因為在利害上面,可是等你對佛法有了認識,你利害的價值概念會完全不一樣。

我們前幾天曾經談過,人生的一生跟人生的無限,在這兩個不同標準之下,判斷很多事情一定不一樣,當我們接受新的知識,漸去衡量的時候,這概念會改的,這裡講信處,是指這樣的,只要我有機會接觸,漸次地深入,漸漸會提升,所以我們儘管可以說,不是百分之百具足,但也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欠缺,普通一般學的人,這樣的條件慢慢增長就可以,再下面這五樣東西,完全說從自己方面來看,我生為一個人,生在這個地方,耳聰、目明,自己沒造惡業,也有這個信心,五樣,這五樣要圓滿,然後呢?

另外五樣屬於外面的,我們稱為“他圓滿”。第一個“佛降”,就是說佛降生在世間,根據我們所了解,一個佛法真正在世間,必須是佛在世間,佛走了,有佛法可能留在世間,可是佛出世的機會,是非常少,非常少,所以經論上面說像靈瑞花的,幾千年一現,這種花非常難得的,經過很久很久才出現一次,比如說我們了解的依師,依佛法來說,現在這個時代叫做賢劫,賢劫這個年代,是非常大的一個數字,非常大,所以千萬年計一共在這個過程當中,只有一千個佛出世,所以這個佛出世很少的,第一個叫佛降。第二說法,我們說佛降世當然說法,對不起,不一定,有的佛降到世間來不說,或者說了以後你碰不到,第二個說法,然後呢“正教住”,說“佛降說法正教住”,正教住什麼意思呢?他不但講道理,因為佛是真正完整的成就者,他不但有完整的理論,而且有修行的驗證,還有他的弟子也一樣的,他講這個道理,能夠像他講的道理要自驗證,他自己以外還有很多弟子,也就是說說教是數量,然後正教住是證量,佛還有弟子,有這樣的一個內涵存在世間,為什麼這樣講呢?比如說我們現在要去唸書,他單單老師不行呀!還要好學校,好學校有這麼多環境在,這個也類似的。

下面他圓滿的最後一句,叫“法住隨轉他悲憫”,什麼叫“法住隨轉”呢?不但這個法有人學,而且他能夠展轉的傳遞下來,佛能夠把法傳給弟子,然後,弟子有了認識以後,也能夠把他推廣開去,最後一個什麼叫“他悲憫”呢?真正修學佛法,是全部精神去學的,不是業餘性質,拿我們現在的在家居士是業餘性質,這個跟他悲憫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看見佛世的時候,都是出家人,出家人自己全部精神跑了去學佛,可是我生活怎麼辦呢?有人招呼你,所以有人會招呼你的生活,所以就事來說,這個條件是以出家人為主的,以現在來說,我的生活無憂無慮,有人會招呼我,我全部精神空下來可以學佛,也可以這樣說,真正要想圓滿這十個條件,是不大容易,具足了這些條件以後,我們開始去學佛,那就對,所以這個從我們自己那方面來看的話,也可以說具足暇滿,佛法當中,有個專門名詞叫暇滿大寶,這是最最珍貴的寶貝,因為我們得到了世間這種最珍貴的寶貝,根據傳統以前古代的說法,或者佛經裏面講最珍貴的叫做什麼呢?如意寶,我們中國人叫聚寶盆,有這麼一個盆,金銀財寶一放進去,它就長得滿滿的,如意寶那更好,說拿了這個東西,你要什麼它就給你什麼,我們現在說要飛機,汽車,輪船,我要飛機,那寶就飛一個飛機出來了,你要鈔票,鈔票就出來了,就這樣,照理說我們的這個東西雖好,不能幫助你解決痛,不能幫助你不要老,不能幫助你不要死,死的時候這個別人的呀。但是佛法不是,透過這個整個問題,徹底能夠解決,請問哪一個好?但是學佛要想學好,這些條件是必須要的,所以佛法當中給他一個專名詞叫暇滿大寶,這個有無比的意義,而這個東西又非常難得。

當我們了解這特點,我們會很珍惜這個機會。但是這是以前的,現在這個時代,還要加一樣東西,佛是沒講,可是,很多現在的這種的大善知識就告訴我們,現在叫第九無暇,因為無暇經上面只告訴我們八樣東西,現在多了一樣東西第九,第九暇是什麼?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說進步了,進步了,的確是物質上面的進步,這是絕對的事實,不過它只是偏重於物質,精神是不是同樣的能夠進步,大成問題。因此,特別關於心靈方面提升,非常欠缺,而所有的人都被這個東西綁住了,如果說我們的物質生活必須如此,那也就算了,實際上並不一定必須如此,因此我們要到一個溫飽。我覺得以前的人,一年三百六十天當中,大概忙上一半就可以過得很好,現在我們三百六十天,天天忙還不夠。以前的人忙通常稍微忙一點就行了,現在人忙,一天要十幾個小時還不夠,上班忙完了下班還要忙,腦筋還是不停。所以實在很難講,到底是什麼樣,因此專門修學佛法的那些,這些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就特別說明,

現在這個時代是第九無暇,也說明我們現在學佛真是難。也許這樣,既然這樣難那就不要學了,不。他有個特點,假定我們真正懂得了這個好好的佛法,雖然說學佛是極端的困難,假定我們懂得這個特點以後,善巧的運用,這個時代對我們,就是另外一個叫“時大”,大就是很大的,這個大字是好字來講,就是現在這個時代,對我們是個大好機會,為什麼這樣講?因為佛法當中,有一個特別的原則,說我們根據這佛法來去做,這個原則,是通於所有世間的。以前我們的錯誤,慢慢的把它凈除,我們須要真正的建立,這個新的知識要慢慢的增長,要做這種事情要利用機會,這個機會我想大家都懂得,那麼這件事情,佛法特別講的就是,如果受用的人越多,你產生的效果就更好。我們不妨這樣說,比如現在商業時代,一個產品需要的人越多,銷路越好,我這個生意越好,賺的越多。現在我努力在佛法上面去做,如果這樣去做,能夠更多人受用,對我來說,我積的資糧就最大,傷害更多人我的罪障最大,現在幫忙很多人去減除這個,改善他的話,也就對於佛法當中來說,凈除罪障,集聚資糧,最好的機會,當這個時代人人被它所綁,轉身不過來,我居然能夠找到一條路,幫忙人家解決這個問題,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是為什麼現在我周圍有很多同學,我跟他們建議,依照著佛法,把佛法運用在我們周圍,不一定要出家做和尚,乃至於必須依靠在家的身份。如果我們不能好好的善巧的了解,就算懂得了佛法,第九無暇也難克服。但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了佛法,照著有圓滿次第的佛法,好好去做,我們反過來,卻把這種惡劣的時代,變成個最大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上面簡單的說明暇滿的特點,除了這個以外呢?現在我們要想好好的利用,仍就從這兩方面來談,前面我們說,依止善知識非常重要,依止善知識,自己須要這幾種條件,這個是比較簡單扼要的說明,我們更深一層去談呢?第一個我們以什麼樣的心理,什麼樣的概念,去依止善知識。第二呢?根據這種概念應該怎麼做法,換句話說,是我們的內心當中,調整我們的心理,這一點對我們眼前是非常重要。我舉一個簡單的事實做比喻,中國古代對於老師非常尊敬,所以中國人說“天地君親師”,所以我們稱尊師重道。現代人不是,現代人感覺老師一個教書匠,好像木匠、泥水匠一樣,乃至於到後來他來教我,他因為賺我的錢,所以覺得是這樣的。這種心理不妥當,這個有很多重要的原因在,內心當中,我們應該有一種轉變。根據《華嚴經》上面講的,開出來的條件非常多,特別是華嚴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到後來,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這兩位,這都是大菩薩,就告訴他依止善知識應該怎麼樣,怎麼樣?

第一個開頭的叫孝子心,這裡現在把他濃縮起來,最重要的分成四個大項,九種狀態。簡單的說一下孝子心,孝子心什麼個狀態呢?凡是真正孝順的孝子,他心裏一直想,父母要他怎麼做,他一定會照著父母的做,他不會我要怎麼做,這種狀態跟現代的整個社會是不太一樣的。現在社會上究竟怎麼,我也不太清楚,不過父母辛辛苦苦的帶孩子,經常聽得見父母說,忙了一生還不是為了孩子,好像父母是為了孩子,可是這個孩子,有一個階段叛逆時期,好像這是當然的。到底怎麼樣我也不懂,不過拿佛法來說,這種狀態是可以避免,而且應該避免。假定小孩子本來就是這樣,那等他不叛逆時再來談佛法,那麼現在這裡的孝子心,是要這樣的條件,進一步我們問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拿現在這個時代來談,這件事情好像有點說不通,那當然拿我們的科學,偏向於這一方面來說,你在這個角度上面去看,可以。可是我們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上去看,那就不太一樣,。我前面舉過一個例子,海倫凱勒的故事,大家就很清楚。她住在一個完全黑暗的世界裏邊,要從老師那裏得到,如果自己的意見不放棄,老師的概念能傳到你的手上嗎?不可能,所以你必須完全放棄了,要揣摩他,然後她也會講話,他並不是聽見,她用她的手摸老師的發音狀態,她必須完完全全揣摩老師怎麼講,用這種方法才能夠表達,這個意思就是這樣。我們仔細去看,佛法必須放掉我們自己才去學。另外還有一本好書,我常常願意介紹《射藝中之禪》,我前兩天講過那個故事,對吧,如果這個德國人不能放下自己的想法身段,他能不能練到他老師的絕藝,他永遠不可能。他就說:“老師的兩箭不但射中了靶子,也射中了我的心。”他本來老是放不下,被老師一射好呀,我死心塌地,那個就是充分說明孝子心,第一個是孝子心。這個特點說明什麼呢?就是一定要放掉我,也就是上次講的,絕對不能學我,應該學老師,現在這個老師,告訴我們的就是學佛,這是第一個狀態第一個心。

第二個狀態跟這個老師學,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如果你學得覺得太辛苦了,不想學了,這個不行,所以要有很堅固的意志,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個叫金剛心。金剛是什麼,金剛是所有物體當中最硬的東西,它能夠破一切東西,而不被一切東西所破。所以我們現在跟著善知識學,不被一切所動,而要能破掉眼前外面對我們的一切障礙,我們才學得上去,這是第二個條件。

第三個條件,是大地心,就是我們要承受老師的教誡,學了以後呢?因為佛法不但理論上面要學很多東西,學了以後還要照著去實踐,我們內心當中應該有這種承擔願意學的心,內心當中有堅強的意志,要願意學好,像佛一樣要負擔各式各樣學習的困難。為什麼叫大地心呢?這個負擔的心要像地一樣,別的東西他壓壓會壓垮,房子會垮掉,我們人當然會垮,鋼鐵也會垮,可是大地永遠不會垮,你怎麼壓上去,它不會垮,這個特點,我們也應該把握住,再下面呢?負擔了以後怎麼辦呢?負擔了以後有幾樣東西,那就是說那個真的照著去,一步一步去實踐 。

第四個叫鐵圍山,是佛經當中說的故事。說這個山,不管你產生什麼狀態,這個鐵圍山不會動的,當我們去做這件事情,不管任何受了很多苦惱絕對不會動搖。

再下面,就世間的傭人這樣的心,傭人就是告訴你什麼髒東西你要去做,那真正我們去跟老師的時候,要去掉傲慢心,這樣。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因為跟著老師被老師呵斥,或者什麼,不要覺得慚愧,不要覺得懷疑,下面呢?

另個一個叫除穢人,比如現在下水道大小便,他就專門幫忙清理這個東西,都是處理髒東西的,就這樣,特別是印度,因為佛出世在印度,處理這種事情,這種人的身份都有比較下賤,我們現在覺得很高貴,為什麼呢?這個心裏面那個傲慢的心要拿掉,在真正善知識前你就很謙卑,佛門當中有一句話,“我慢高山,法水不入”,自己覺得很神氣,很高,就像高山一樣下了水,那山上的水都流掉了,這樣,一定在山上洼裏,那水蓄在那裏,意思就是說,我們心裏很謙卑,不管什麼東西,我們能夠承受它。

再下面呢?就像車,車能夠載任何東西,所以換句話,這個自己的善知識告訴我們,要我們做的事情不怕難,我們都勇於承擔,像我們搬一樣東西覺得很重,放在車子上的東西不會覺得重,要有這種心態。還有如犬心,這個並不是真的像做狗呀,說事實上有的時候,會來責備我們一樣,可是我們了解到,真正夠善知識,他真正的用心,他是幫我們忙,在特別的情況之下,他用這種責罵的態度,但是他心是心,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們看那狗,那個主人不管他罵,罵完了怕怕的躲在那裏,罵完了搖搖尾巴又過來了。所以如果說,諸位真正去看那個經典,比如《華嚴》上面很說明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就特別歡喜藏傳有本書,叫做《密勒巴尊者傳》,這個裏面就充分說明,一個弟子跟老師學,他那心邊的九心,是完全具足。

那麼最後一個如船心,那個船跟車有什麼不一樣呢?這個車是有路的,船沒有什麼路,在海裏面,哪都可以走。所以這師長告訴我們的事情,也就是給我們的擔子,不管你朝那個方向做東西,我總會去做,從不厭煩。

前面講這四個條件,第一個親近善知識,需要以老師的意見為意見,放掉我自己的意見,才會體會得到,當你體會到的時候,正好一步一步的來,慢慢的改掉它,這種心態要強到什麼呢?強到像金剛一樣,我願意學佛的心態,可以擋住一切,而不會被小小的境界所擋住。有了這樣的心態,願意去承擔老師交待我的所有東西,他告訴我的理論我要學,學會了我要去實踐,我願意去做,這樣負擔他的事情,那麼負擔他的事情,真正去做的時候,分下面這幾樣次第,這個內心當中要有這種準備,現在並不是說,我一口氣準備好了,去親近善知識,我們要了解,有了這樣的認識,去親近善知識的時候,在不斷的親近當中,不斷的練習當中,這種能力會提升,當我們這個能力提升的時候,這個人在不斷的增長,那麼現在這個內心當中,有了這樣的認識以後,我們怎麼去做呢?

它這個裏邊又告訴我們幾樣東西,這都是真正修學佛法,我們必須應該知道的,真正照著老師告訴我們的道理去做了,兩樣東西非常重要,第一個對老師要信心加強,平常講我們信了,可是當我們拿這個十圓滿當中的信處中,這標準衡量,對不起,不夠,佛經上很明確的告訴我們,不要你百分之百的圓滿,本來這樣東西都是學習的,等到你真正跟到老師了以後,第一件事情,要學習增長你的信心,對信老師,這個分兩個方面來講,你信的時候你有一個標準,拿佛法來衡準老師,拿老師告訴你的佛法,兩個互相比較,所以我們為什麼佛門當中稱法師,法師,他是老師,他這個老師自己是依法能夠修行而增長的,我現在從他那個地方修學佛法,所以這個老師,以法的標準來衡準,可是這個法不透過這個老師,是沒辦法真正使我們學到的。你懂得了這個特點,要曉得對老師要生起信心,在這裡有二點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平常我們對佛門當中來特別的強調,說他夠條件,那我相信他,他現在條件不夠,那我怎麼相信他呢?有人會這麼說,現在有一個實際上的問題,說他夠不夠條件,可能夠可能不夠,你怎麼曉得他夠,怎麼曉得他不夠,是不是要一個衡準尺來衡準他,假定你條件不夠,你能衡他嗎?不能衡準。現在既然你要學的東西,跟他學,那表示你比他差,你比他差,你能衡準嗎?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因此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應該這樣的想,就是說我們先相信他,我們並不僅僅是依靠了這個善知識就夠,善知識一定要講,一定的法,這個法本身呢?就是佛告訴我們的,所以在講的內涵,可以反復的來校正,這樣的校正以後,自然而然我們會產生,比較完整的一個認識,然後為了對他的信心起見,我們還要強調一點,觀他的功,念他的恩,人與人之間相處,當你看見這人對你有功有恩,你就想到其他的,沒有什麼問題,反過來,你很容易觀過念怨,你跟著他一天到晚觀過念怨,你心裏一天到晚嘀咕,你怎麼能夠跟他學呢?所以簡單的來說,這個內心當中,我們要真正這個條件,整個的來說,要對他有信心,不斷的觀他對我們的恩,功就是他告訴我們,沒有這個我們是不可能思,這是我們這一次要講的簡單的內涵,好,今天就到這兒為止。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4001c6f&aid=15792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