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常老和尚講座~ 第八講 皈依三寶
2021/04/06 07:09:38瀏覽1067|回應0|推薦0

第八講 皈依三寶
進入佛的門檻

學佛次第講座
 常法師主講

  第七講 佛法的法印                      第九講 黑白業果                                                                               

今天啊,我們向下繼續講第八講皈依。從我們整體的理念當中,了解整體的理念,為了完成這樣整體的總目標,應該如何按照次第,一步一步深入整個的內涵。通常我們稱這種叫《宗經論》,譬如《瑜珈師地論》,譬如《大乘起信論》,這種都是《宗經論》。那我們現在這裡依據最主要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當然它也一樣的參考所有的三藏,那麼今天講的皈依?從五個角度去看,一般來說皈依是入佛法之門,就是說跨進去第一步,在這前面,多多少少已經有機會聽聞了解,有了一點基本的信心,那才會推動我們願意照著它去深入,那從皈依開始,這地方分五點來說明它。我想各位都有一張參考的表。

第一,什麼是皈依;
第二,皈依之因;
第三,皈依的對象,皈依的境;
第四,如何皈依;
第五,皈依已,應如何行?

皈依這個字就是皈投依靠。首先我們說依靠,作為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有生命的,觀察世間,沒有一樣東西離得開依靠。依靠為什麼還要加一個皈投呢?這裡說明一下。因為以前呢?我們習慣照著以前這種方式過日子,可是學了佛以後,或者從我們這一次的講說研討,會發現以前有一些問題,發現問題的根本在哪,就是我們稱的無明,正因為我們平常由於對事實的真相看不清楚,欠缺正確的認識,雖然有心想離苦得樂,既然我們苦樂也不知道,怎麼得到離苦得樂,正確的方法也不知道。忙了半天,恰恰相反,好像得到一點實際上真正的快樂,離我們越來越遠,反過來痛苦是愈來愈多。因此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必須要改弦易轍,改一個方法,所以以前是向這方向,現在我們改過來,把錯的去掉,所以皈依有這樣的一個意思。皈,就是皈投的皈,歸家的歸,回去的歸,這個皈很特別,那個字是另一種寫法,不是我們回家那個歸,白、反、白字旁一個反,意思是什麼,就是我們以前依靠的方式是錯誤的,我們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黑暗的,不認識事情的真相了,現在卻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所以這個是白。這個白跟黑是恰恰相反,也就是說你有了智慧,這個看不清楚的這個,自然消失掉了,反過來沒有的話一定看不清楚。作這樣的皈依,這個才是真正的皈依,不是世間我們的從這個地方皈投到這個地方,所以這個皈依是這樣的寫法,是有它特別的意義,因此所皈依的對象,也不是我們普通的,是一個正確的,必須對世間的真相認識清楚,他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讓我們正確的去做,因此在正式的去皈依的時候,我們要檢查檢查是什麼原因,那不是茫然的,也並不是情緒性的。

第二點我們就談到皈依的原因是什麼?這裡邊有兩點,第一點,我們要了解世間的苦,因此一心希望從這個地方跳出來。我們跳出來能找一個投靠的人,這個人我們對他一定信得過,他能徹底救我們。譬如說我們生了病,我們找醫生,這個醫生有很多個。啊!中醫、西醫各式各樣的人,你去找你對他有信心,信得過的,或者是透過我們嚴密理智的抉擇,或是大家覺得是這樣,不管我如何,我是信得過他,所以現在我們這地方所談的,這樣嚴密的皈依,也同樣的對皈依的對象,要有正確的信心。那平常我們呢有很多人,我們已經皈依了,可是皈依是皈依了。自己的信心好像不夠強,這原因就說我們並不有啊,能夠很實在如理的去檢察一下,觀察一下,我們所皈投的依靠,人家說這個好啊,或者也許你是從小父母帶大,或者你的親戚朋友。實際上這個也並不壞,但是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

我們曾經說過佛法除了信以外還要智慧,當智慧漸漸增長,你的信心漸漸就會不一樣的內涵出現,對於我們所信的對象,我們要加以很嚴格的認真的抉擇一下。從五方面去觀察,我們所要皈依的對象,使得我們啟發確定的信心,哪五方面呢?我們是有問題,它一定不會有問題,第一個身、語、意清凈,而且他能救我們,這樣所以他有大悲心,而且他的成就至所以成就,因該是最究竟的。否則你皈依了他,他有些問題,我們從五點上面觀察他。現在看看世間,哪些人才具足這個條件,具足這樣的條件的人,他才真正究竟圓滿的。所以很多經論上面說,我之所以皈依佛,是有特別原因,就是根據這樣嚴密的檢查。在印度當年,佛出世的時候,是印度整個歷史哲學那個時代,思想是最輝煌蓬勃的時代。如果拿漢地來說,春秋戰國時候,百家爭鳴,各式各樣的人,那時候人才鼎盛。所以下面我們把這個五點,一點一點來加以說明。

首先呢?談身、口、意三業清凈,首先總說一下他為什麼清凈,為什麼一般人不清楚,主要的原因就是說,他是一切以智慧為引導,這個我們前面一再談起這個問題,看很多事情,以徹底的究竟的正確的認識,這個作為引導的方式,由於這樣的引導的方式,所以他的行為照著這樣去做,所以三業身、口、意、三業都清凈。我們前面曾經說過。他這個智慧有幾個特徵,第一個叫勝根本智,這是非常重要的。由於這個智,我們才能夠不受任何染污,當這個以勝根本智,前面是理論上的認識,認識了以後我們能夠如實的去照著步步深入的話,那見到我們所有看見的萬事萬物,原來是一相,無相,並不是真實的存在。那既然我們說,以為有的這個現象使得我們生貪,使得我們生嗔,得不到的生嗔,然後呢不了解的是一種癡,乃至於並不了解所以懷疑他,因為這樣的種種問題通通去掉。可是實際上呢?明明世間有的這種現象,這個功效怎麼來的昵?所以他不但以勝根本智,所以見真,而且還要以後得智,得到了根本智以後,還要繼續的修習,我們稱之為後得智,那因為後得智呢?哦!看到世間的一切,這種現象的現起,是由業力所感,什麼樣的業感什麼樣的果,那誰才能正確的了解呢?對這樣事情完全正確了解的還是佛陀。所以他還是要照著這樣去做,所以不僅透過前面,把貪嗔癡拿掉,稱它為無貪無嗔無癡,三個善根。這是基本。夠不夠?不夠!我們不只在這個基礎上面,還要進一步,不但拿掉貪,還要佈施,嗔,不但拿來掉嗔,還要忍辱,所以佈施,持戒,忍辱,而且努力的行精進,要得定,慧這些。六度,就是佛法裏講的六度,度是解決我們自己的錯誤,還要四攝。從這個上面還要進一步,為了幫助別人,要經過非常長遠,通常我們說三大阿僧祗劫,這樣長時的薰習,到最後,不管在任何時候,不管在任何地點,在任何情況下,他的行為沒有一點點不清凈,沒有一點點不妙不善,在這種狀態當中,他這個善業才是清凈的。

因此我們如果分開來講,身業是什麼樣呢?經論上面有種種的描述。這裡非常簡單扼要地說一說。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他的身體不像我們的粗粗的,他的身體透明的,所謂光明瑩澈,如何如何,總之一句話我們任何人一看見他,就會從內心深處產生無比的喜悅。這一般來說,我們是不大容易體會得到。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事實,這個我們人人可以感覺得到,假定我們周圍,有一個熟識的人,而這個人,他的行為本身是非常自愛,也非常守法,而且很尊重別人,這是指他自己的操守方面,進一步呢?處處能夠利人,處處地方幫助別人,請問在我們周圍任何一個人,有這種人的話,是不是人見人喜,這個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現在佛就有這種特徵,是經過三大阿僧祗劫,他唯一的行為就是幫助別人,所以我們用我們實際上的認識常識,進一步也可以真實地體會到,平常我們不斷地去否定它。這說明是,要嘛佛法沒有正確地提供給我們,再不然的話呢?我們自己很愚癡,所以這個地方可以體會得到,為什麼佛有這樣的功德。

同樣的,他開口也是一樣,因為經過了長期的熏習以後,他的語業也有幾個行徵。第一個特徵,他講的這個聲音是非常的柔和叫你一聽就歡喜,有很多人一聽你就討厭;然後他用的文辭非常優雅,非常美妙,而說的內涵義理本身這是最重要的,要具足兩個條件,所謂合乎道理,不但合乎道理,而且合乎你的根性,可是佛經上面,還有一個特點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他還有一種特點,他在一種語言,同一個時候,所有的人去聽,都能夠跟他個別特徵,個別的個性相應了解信受。那實際這裡邊說明什麼,他意功德。那真正功德,實際上說起來呢?這個意功德里邊,分成兩部份來說,一部份是智慧,一部份是大悲。所以悲下面第五條哦第四條會來談。那個智慧呢,我們現在這地方,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談一談。通常我們說,佛具有四無礙辨或四無礙智,他的智慧達到最究竟圓滿,能夠沒有任何一點東西挂礙,沒有一樣東西能夠障礙得住他,哪四樣東西呢?

法無礙智,然後呢?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或者叫做樂說無辨就是講的,我們上一講當中,一切法任何東西,這是表達這樣東西的,所用的名、句、文身,通常我們經論上面就是說,可以用種種的自然的,社會的,東方的,西方的,哲學的,實質的,這叫法無礙,然後呢,這個法講的一切裏邊的意義,是這個東西有它的內涵的,對這個內涵本身,也一樣的通達沒有一點挂礙,然後昵?用的辭,文辭,最後一個樂說無礙,就是前面三種,他能夠為一切眾生樂說無礙,而且特別真正重要的,又能夠契理,契理就是跟真理相應,契機那我們說過了,能夠毫無挂礙,沒有一點問題的,能夠來分析說明的,讓聽的人正確的了解,這個究竟圓滿的這種狀態,只有佛有,而且他說的時候,我們稱他叫做四無所畏,還有一個特點,平常我們講的時候心裏想想,因為我們不太了解啊?所以心裏面多多少少,我想我們多少講的時候,心裏面有一點自己啊,也許我嘴巴裏面很硬,可是自己心裏面有點虛虛之感。在我們想,我們大概都可體會得到,佛絕對不會有這樣的狀態,所以叫四無所畏。

那麼他說些什麼呢?也有個內涵,一切智,說一切智無所畏。經論上面說。佛在任何一切大眾當中作獅子吼,獅子吼最了不起。他是一切智人,所有世間的,不管什麼道理,徹底了解,沒有一個人難得倒他,所以他心裏面,因為自己完全徹底了解,所以毫無怖畏,沒有一個人難得倒他,所以他心裏面,因為自己完全徹底了解,所毫無怖畏,他有這種大威神力。然後第二個呢?他說的內涵,說漏無畏,真正要告訴我們的,還是一個苦樂問題,所以苦是因為煩惱。這個地方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漏,漏就是煩惱,他講的內涵能夠漏盡,他講的煩惱已經絲毫沒有,這樣已經斷盡一切煩惱。平常我們都有,多少有這個特點。然後呢?還要說的內涵呢,說障道法無畏,他告訴我們的無非是道,最後一個說盡苦道無畏,佛告訴我們怎麼盡苦。然後呢這個地方可以說佛法的無上的威神。因此現在我們看,那個他有這樣的智慧,這個就是他意業當中,剛才說意業當中具悲智,那悲呢?

這個地方另外特別立一點,那這什麼不放在意業當中呢?意業是他內在的。悲是實際上他的形象上去看,這對我們是非常重要。假定他沒有悲心的話,他雖然行道了,你去求他對不起,今天我不想救你,那你無可奈何啊。或者說,我跟你有什麼關係我才行,他那個悲,悲到什麼程度呢?其實我們世間,多少也有同情憐憫,特別是父母而尤其是母親,可是佛有這樣一個特點,他把所有一切眾生,像母親一樣,而且遠遠超過,你是他的親人固然是就是你是他的仇人,他還是要救你,所以他那個悲心是大悲遍轉。當然以我們現在想,我們無法想像,當時我也想怎麼可能,普通我們只為想自己,他怎麼會專門想別人呢!可是等我了解佛法的內涵,我會感覺到真荒唐,這個道理我們學下去,自然很清楚明白會了解,他不但這樣的悲心,而且長時習,薰習到什麼程度呢?最高的成就,所以第五點呢?

得到最究竟圓滿成就。我們簡單的把這個五點總結起來,成為四個特徵。那第一個呢就是極善調性,那個參考資料上面,因為他自己的問題整個解決掉了,如果他不能解決,怎麼幫助別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呢?他不但自己徹底的解決,而且了解怎麼解決法。如果他不了解,他自己解決了,你去求他,他說對不起,我是解決了,可是我不曉得怎麼告訴你。所以人家說啞巴吃黃蓮,他自己吃下去曉得苦,可是要他說,說不出來。所以第二點要善知方便。那第三個呢?還要具大悲心,這個大悲心,已經說過了。那第四個點,是很特別也重要的。說世尊哪,平常不管是對佛有恩無恩或是做什麼,他真正最歡喜的是正行供養最歡喜,這一點為什麼要特別說明。因為佛是具有大悲大智,他那個悲是專門要救一切眾生,然後呢?有這樣悲心而沒有智慧,不行,還要有智慧,曉得怎麼救一切眾生。不但如此,還要具有一種大威神力,有這種能力救別人,照理說這樣的話,那我們不是都應該救起來了呀?

因為佛有智慧,了解一切的真相,他只能把道理告訴我們,我們要照著他告訴我們的方法正確去做,我們才能夠得救,所以佛是真正的是告訴你照著正確的做。因此不管你什麼其他的多多少少,只要照著去做對你有好處,他會歡喜,可是最重要的是正行供養,也就是說這個人,我們現在檢查的這個人,絕對不會從他那個角度去看,對我有好,那我幫你,對我不好,這不行。佛完全不是,他完全對你好,而且如法的你這去做,這個才是。當我們經過嚴密的觀察抉擇,具足這個條件,這樣的一個聖者,那對,這就是我們皈依的對象,我們不是前面說嗎?第一個知道苦,然後呢?要求脫,要找求脫,能幫忙我們的這個對象,要具足這個條件。現在具足這個條件的人,我們稱他為佛,因此他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他是依照這個方法步步解決的,所以這個法也就是我們應該皈依的,而且正式要照著法去做,還要不斷的練習。照著這個法,正確行持的僧,也是我們應該皈依的,因為我們稱這個三樣稱為三寶。

為什麼稱他為寶呢?這個才是真正的寶貝,原因是說,比如世間的,我們說,哇!各式各樣的珍寶,無價之寶雖然值錢,買不了生死,買不了苦樂,這平常我們了解的,而只有這三樣東西才能夠真正的解決這個問題。實際上這三樣東西,絕對不是世間的寶貝能夠相比擬的,這是我們世間來看,說是最珍貴的,那我們稱他為寶吧!所以要皈依的這一個,那下面順便一提的,通常我們經論上面有講的,正式皈依的體,也就是真正皈依的特徵應該是什麼,這裡要說一下,說佛有幾種,現在我們來看,說我們畫一個佛像,然後我們雕塑一個佛像,這個是佛,說這個是佛涅槃了以後,我們後面的子弟意念他,佛也告訴我們的,正式的佛是兩三千年以前出世的,這個佛叫化身佛,佛實際上有三身,叫化身、報身、法身。我們真正皈依的佛的法身,也就是說完全證得跟法相應的,才是真正皈依的佛。那麼皈依的法呢?也就是說,他所說的這個是涅槃之法,也就是說透過理路的認識,正確的行持,也就是說佛所證得的果法。那僧呢?聖賢僧,要依著無漏智,得相應的無為法的,這是沒有圓滿之前,那這叫做僧。

那下面呢?我們就怎麼皈依呢?了解了皈依,皈依的原因,然後因為這種原因,所以我們選擇皈依的對象,這個也選對了,下面怎麼皈依?分四點:一、知功德(身、語、意、業);二、知差別;三、自誓受;四、更無餘皈依處。餘,再沒有其餘的皈依處了,這個把他簡單的說一說。

那什麼是知功德呢?就是曉得我們現在皈依了三寶,首先當然是佛來說,因為我們人人都希望離苦得樂,你看這個人真的達到了,所以看他的身功德,看他的語功德,看他的意功德,還有一樣東西看他的業,說他做的什麼,做一些什麼事情。關於身語意,上面我們已經說過,所以不在這裡細說,下面呢他的業,不過我們不妨講一個關於語功德,《金剛經》上面曾經有過這麼一段話,《金剛經》上面說:如來是真語者,是實語者,是如語者,不狂語者,不異語者。那為什麼要說這麼多呢?這裡就解釋一下,叫真語、實語、如語這三樣東西。真是真實的行相,也就是說我們平常講的真諦,他以無分別勝智,所看見的真實的真相,這個才是實相,可是這個實相夠不夠,不夠,還叫如語者,什麼叫如語者,就象這個事情的真相一樣,如就這樣,所以這個如,並不是空無所有的到此為至,而是說有業感緣起。幻相是有的,這個幻相為什麼有幻相,是緣起的,而且是真實的,比如我們講我,我們講無我,並不是我現在這個身體沒有了,不是,如果這樣的話,那我們這個大邪見,我們對我們的身體,對我們感覺上面的我,說這個是緣起存在的假相,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他本來如此,我們能做得了主永遠不變,不是這個東西。不狂語呢?他絕對不會說任何一點點不實在的話,這個實在包括上面這兩樣東西,

如果拿我們上一講所說的,真俗二諦都融通圓滿,要這樣。最後什麼叫不異語呢?這個有他特別的意義,就是說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達到最高成就的沒有一位佛例外,都是一樣,叫不異語,也就是說菩薩也一樣有這個,可是跟佛還差一點點。所以因此,菩薩儘管是等覺菩薩,跟佛還是有一點差異,只有達到了這個境界,沒有任何一點差異,這個是究竟圓滿的,那這個叫做佛,所以他的語功德是這個樣。因此我們在這個地方,平常要去思念,不斷的去意念,那當我們去意念的時候,我們內心當中就產生這樣,所以第一個要曉得他的功德。那身語意以外呢?還有他的業,業就是他的行為,他做的事情,那佛做些什麼事情,佛現在忙只有一件事情,在一切時,在一切處,在任何狀態他一直是以,由於他悲心推動,他智慧去觀察,凡是世間十方一切世間,他條件到了,可以救,他就救他。這個狀態有幾個特點,第一個時間上面絕對沒有一點間斷,那怕一秒一剎那,還有他救這件事情任運他不要用心。比如我們要動腦筋他不要,因為這是長期修習的功德,這個就是他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如果我們把那個佛的功德歸納起來的話,也可以分為六大點,第一個圓滿,這個所有我們真正能夠看得見的功德,是最究竟的。還有第二個呢?無垢,垢就是我們的煩惱啊!有錯失啊!凡是有問題的地方,沒有一點點遺留,然後呢要得到的地方,是沒有一點點不圓滿,他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不為一切外道天魔所動。

比如說我們外面有人來干擾了,我們就會被他動搖,佛不會,而且達到這種程度呢!無等,無等跟剛才上面那個,這個不異一樣,世間的所有東西啊!可以跟他相等,達到這個程度,再沒有世間任何一個,沒有證得佛,能夠跟他相等,這樣的一個條件。還有這第四,第五呢?他所有做的事情,都是唯有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而且他最後一點,利益安樂眾生的,這個救度眾生的事業是任運無間的,而且又無窮無盡,永遠不會窮盡的,這個就是佛的真正功德。所以我們要了解,當我們真正知道這功德,不斷去思惟,自然而然策發我們內心的好樂。不過下面有一個問題又來了,既然佛這樣的話,那我們都應該被救了,為什麼我們好像還是凡夫,這個要說明一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說:大師外支已成,佛已經成了,但是我們要沒有被救的人,如果不去向佛有信心跟他學,這是沒用的,這舉了比喻,就像日光,那太陽是光明,它自己本身也是任運,它絕對不會這個地方我要不照,那個地方我要去照,但是被遮蔽的房子裏,這光線照不進來,被雲遮住了照不進來,這個特點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自然而然我們懂得,他那個真正的問題不是在佛陀,而在我們自己。也許並不了解,也許信心不夠,也許沒有照著他去做。所以這個第一點我們叫知功德

還有呢知差別,這差別是佛、法、僧三個,有他個別的不同的。這個我們分六點來說明,第1、佛是怎麼樣,這個佛是他自悟,不要老師的,那曾經有人說,我們不是講親近善知識要老師嗎?佛自己沒有老師的,那我們怎麼說呢?這個是佛之所以為佛的根本原因。拿我們世間來看,我們是短短的一生,可是了解了佛法以後,它是無限的生命相續。所以他剛開始學的時候,絕對不可能沒有老師,生生努力,當他最究竟圓滿的時候,他只剩下來一件事,已經自己達到了,可是他當初發願要救一切眾生,所以他最後一生的時候,他不需要老師的。這個結果出現的時候,這個果出現的時候,自然而然這樣。就像我們任何一樣東西做到最究竟圓滿的時候,他自己就到達這個最高標準,這個也就說明他最高的那個程度,那個自然覺悟的這個是佛。那麼他所證的果法,講的道理,這個就是法。還有照著佛講的道理能夠正確的如理如法去修行,這個叫僧。所以我們皈依的對象,應該曉得這個佛法僧是不同的。

差別當中第2個叫業差別,它的功效呢?它的做法呢?就是說佛的這個業,佛所做的事情,經論上叫善轉教業,轉是轉法輪,轉那個法輪,教化眾生,這就是佛的事業。為什麼我們稱他為轉法輪呢?這有幾個意義,我只簡單來說,佛他自己覺悟的,大家不知道。怎麼從一種善巧方便,從他內心當中認識的輾轉的,傳遞到被救的人身心上頭去,因此象一個車子一樣,把那個輪子轉動了以後,那個車子能夠從這裡可以到達要到的地方去,因此我們稱他為轉法輪。使佛所證的法,透過這樣的教化,轉到我們眾生內心。當然其他還有解釋,在這裡不細說。那麼法呢?我們修學的人,包括佛在以前,斷煩惱苦,所緣為業,斷是斷除,我們現在真正要修行的,因為我們有煩惱,我們有煩惱,接下來造了種種的業。現在比如說,我們隨便所緣,就是我們所對任何一樣東西,看見這個東西,我們會有一種感覺,然後好的東西我們會貪,不好的東西,我們去嗔等等,我們一定會增長煩惱的,現在這個佛法,如果我們以這個為緣,為對象,對這個佛所講的法,我們就了解,這不要再去貪它,無可貪,不要嗔,所以如果我們真正要修行,就應該要緣這個法,這個就是它的功效,斷煩惱,煩惱斷掉了,這個業就斷掉了,業斷掉了,苦也斷掉了,所以斷煩惱苦所緣,假定我們希望要斷掉苦,因為苦的因是業,業的因是煩惱,那麼緣著這個就可以斷掉的,這個叫法。僧呢勇猛增長業,出家人做這件事情,非常勇猛,把他那個善法不斷的增長,這是第二。

3個信解差別,信解差別就是對佛,我們親近去奉持他,對法呢?內心中一心一意,希求證得,說我也希望要照著如理了解真實得到,譬如說我們聽見有一樣好東西,我們內心當中非常強大的希望我也獲得。僧呢?是和合同一法性,這裡就不細說了。

然後信解了以後,要照著去修行,要照著去做了。第4是個修行差別。對佛是供養承事,要去供養他,要去侍候他。供養有三種:財敬供養,身語承事,如法修行,這個以後會詳細的說。法呢?叫瑜伽正行,瑜伽就是怎麼樣跟他相應,包括我們從開始的聽聞、讀誦、背、了解、辯論,照著去修行思惟,這個都在這裡,要正確跟佛告訴我們的去做,這個就是修行。僧是共受財法,因為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身體要,所以共受財是滋養身體的,共受法是滋養心靈的,就是這個差別。

5叫隨念差別,我們要不斷的去思惟,腦筋當中以前的習性在這裡,所以我們現在要隨念,念著佛,念著法,念著僧,這個叫隨念差別。

最後生福差別,有什麼樣的對我們的好處,當我們了解了這些,那就是佛。那就是這樣的,而且是獨一的,為什麼這樣說呢?佛出世在三千大千世界,一定是獨一齣現的,在這個時代他不會第二個了,雖然現在我們當然在藏係,密教裏邊說有很多佛,這個佛我們要辨別,顯教跟密教當中是有差別的,這裡不去細說。法呢?就是我們所講的佛法。僧就是照著佛修行的那一群人,僧主要的是一群人,如果聖賢僧是一個也可以,如果普通是凡夫那是一群,這個道理不在這裡細說,他有很大的福,那個福後面我會詳細講。

那麼知差別以後,第三叫自誓受,要自己哲願,為什麼要說明這一點呢?因為這件事情,必須是自覺自願的,譬如說平常人家說,啊,我們大家一起去呀,你遷就人家,皈依這個東西,如果你被人家拉去遷就的話,那沒什麼意義的,所以正確的皈依的話,清凈的皈依話,一定應該是自己,從內心上面了解覺悟了以後,然後誓願這個才是要的,這是必須的條件。

最後一個呢?不言還有餘,說除了這個三寶以外,佛以外再沒有其他的了,為什麼要這樣?也許我們會問,所有的這些外道們,都是說我是獨一無二的,你皈依我。你這個還不是跟人家一樣。表面上面去看一樣,內容上面去看就不太一樣,因為這裡是經過非常嚴密的抉擇,這樣的理論,它這理論是絕對經得過考驗。而且實際上有所驗證,正因為理論上面,非常嚴密的抉擇,如果說你覺得還有其餘的,它不是說皈依的,對象還有漏洞,如果有漏洞能不能徹底圓滿,解決你的問題,還有漏洞沒有解決,功德還有圓滿,這樣的人你去皈依,還有後面的,所以這個不是絕對的,既然佛是這樣絕對的,請問還有沒有所餘處。所以這兩個根本東西,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說我們怎麼的皈依法,一定要曉得這幾點,真正了解以後,自然而然內心當中,說我們要的東西啊在這裡,而且的皈依的時候,是有他的不同的,佛是這樣,法是這樣,僧是這樣,而且這個是我內心當中,從我們內心上面徹底了解了以後,決心要做的,再沒有其他的了。既然是覺得痛苦要拿掉,功德要去求得,經過了這樣嚴密的次第。這樣的皈依,才是內心當中才生起的,真正的內涵,現在最後皈依了以後,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這個是最後一點。這個通常這裡要比較,仔細的來講,因為世事這個教法,到後來傳承有兩路,一路我們稱他為相宗,一路稱他為性宗,剛才我們介紹的這一種,譬如說《瑜珈師地論》,這個是相宗非常的典箱,厚厚的一百卷,性宗的龍樹菩薩的,譬如說《中論》等,這個是性宗,所以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他以性相兩宗,這個是必須互相配合的,實際上他兩路都是能夠完整採納,不過他是偏重於性宗,因此《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他主要講的教授中出,那部份我在這裡就不再詳細的講,名位因為既然後面,《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會有比較說明,關於相宗就是《瑜珈師地論》上面講的。

我簡單的介紹一下,皈依了以後應學的,《瑜珈師地論》上面告訴我們有兩類,每一類都分成四點,第一類呢?說哪四點呢?(1)親近善士;(2)聽聞正法;(3)如理思惟;(4)法隨法行。這個四點,廣論上面都有,像《瑜珈師地論》上面,那是整卷很多地方都引這個,廣論上面非常簡單的,因為簡單,所以我在這裡簡單地來介紹一下,最重要的親近善士,這個親近善知識,我照著廣論上面,《菩提道次第廣論》來解釋一下,它分成五個大項目,去談這個問題,第一個項目,我們要親近這個善知識,善知識要什麼條件才算,上次我們曾以談過,要十種條件,有了這樣的圓滿的行相的善知識,我們去親近他,做學生做弟子的人,應該什麼條件這是第二點,所以做為學佛法的弟子,應該具有什麼現象,第三點呢?

去學的時候怎麼個依法,依止善知識怎麼法依?那依止善知識又分為說,內心說意樂,我們心態動機應該如何, 上次我們曾經講過九心,那個《華嚴》上面告訴我們很多種,好像四十種之多,這只是擷取裏邊大概,分為四個大綱, 九種心四個特徵,除了這樣的總說以外呢?對善知識為心當中有信心,所以要修信,還有一人叫念恩,我們平常很強調一個觀功念恩, 我想在座的很多同學都了解,相信有很多同學,透過這個方法已經受用,還有呢親近善知識第四點,有什麼好處, 還有不親近有什麼害處?這些都有他個別的內涵,所以這個是第一個。

1.    親近善知識呢?那麼親近善知識幹什麼?

2.    聽聞正法,因為實際我們更正確的內涵,如果不親近善知識,我們絕對不可能了解,也就是說如果不親近善知識聽不到正確的方法,聽到了以後夠不夠,不夠。

3.    如理思惟,他告訴我們,我們聽懂了,實際上這個時候還是他的,自己聽懂了以後,要不斷去思惟觀察,那這個時候自己會生起一個決定的信心,哦!原來這事情是這樣的。通常我們說,經過了如理思惟以後,產生勝解,什麼叫勝解呢?它有一個特點,譬如說現在我們身體不舒服,我們去找一個醫生,人家說這個很好,這個很好,我想這個人不錯,可是心裏還猶豫,當你真正得到了,這個醫生的治療以後,也許你覺得很好,我決定不去找他,也許你確曉得,這個醫生的確好的,就像他所描述的這個狀態,就像你心目當中需要的,而且他看好了這個病,於是你也決定去找他,經過了人去思惟抉擇了以後,內心上面產生這樣的決心,一定要照著去行動,這個力量都是透過思惟,既然我們修學佛法,並不是做一點學問,要真正解決問題的話,那個是非常重要的,等到了思惟決定了以後,最後一個叫法隨法行,決定了以後要照著去做,因此最後,

4.    叫法隨法行,那個法就是佛告訴我們的法,有沒有證,現在我們要照著這樣的理論去聽聞,去思惟,然後照著去修行,最後能夠證得跟佛一樣內涵,這個才是我們親近的,這個意趣,也就是說既然皈依了,他必須後面跟著這樣來,最後我們也能夠成就佛,這是第一個,說皈依以後應學的,我們不要把那個應學的四點希望在短短的一生當中,那個不需要,我們了解了生命的無限,只我們繼續下去的話,自然我們正規的路走,問題整個會解決,下面會繼續的再說,那麼第二個呢?

下面有幾個特點,叫做另外四點。第一個叫諸根不掉,根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掉是掉舉的掉,掉的一個特點就是,我們心裏面有歡喜的貪心,所以心裏面也想這個,也想那個,這一個實際上就是《瑜珈師地論》特別的說明叫根律義,廣論上面叫密護根門,我們好好的保護我們,我們心裏動起了東張西望,心裏面胡思亂想,真正的聽聞了佛法以後,要全部精神收回來,緣著正確的方法,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們唸書,假定說又要去玩,又要這個又要那個,心裏樣樣放不下,你怎麼可能學好,所以把那些東西收回。第2個叫善學學處,或者愛學學處,佛告訴我們這個才是該學的,這個就是戒,戒有幾種,攝善法戒,僥益有情戒,這個才是該學的,從戒定慧步步深入。第3個叫悲憫有情,這個佛之所以成佛,有他的特別的內涵,他有大悲心,既然我們學佛,這個也要學,最後一個4、勤修供養,對於供養三寶為什麼要勤修供養,因為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他需要集很大的資糧,實際上佛並不要真正我們的供養,但是我們要如法去供養,對我們是有好處的,供養分三方面,通常說財施,法施,無畏施,那是佈施,對我們來說呢?第一個叫財敬供養,當我們賺來的財物錢財去供養他,身語承事,這個就相當於前面一個財施,一個無畏施,然後法施呢?自己學好了,法就是供養的時候正行供養,這個是有它一定的次第的,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做,就會生很大的福德,不過有一點,最後一件說,正皈依是正皈依法,為什麼說正皈依法,一切的功德都是斷證二德,斷煩惱,然後證功德,因此下面講講業,業就是我們怎麼去做,這個等到下一次再講,今天到這裡為止。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4001c6f&aid=15993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