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4/13 08:29:02瀏覽144|回應0|推薦0 | |
第十一講 發菩提心 入大乘之門 學佛次第講座 我們一開頭曾經就談過,從人生問題一路上來,層層推進,到最後,知道真正解決問題,是要依照著佛法,不但依照佛法,很有內涵的,從本質上說,量次第都要絲毫不錯,如果有錯誤的不行。因為這樣,我們就從總別,前面的整體來說,次第從皈依開始,步步一直到上次我們講到出離心,然後今天講菩提心,這裡邊,我們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我們稱它為下士或共下士,這是學佛最重要的根本,這個根本是跟世間所有的人共同的。如果他只求世間那部份,我們稱他為下士,有一部份人,他是願意求最究竟圓滿的,可是也必須透過這地方,我們稱他為共下士,因為這部份是跟下士共同去學的,這部份談什麼呢?就是談皈依,皈依了以後,正皈依是業果,你造什麼業感什麼果,我們眼前所有的苦樂的問題,真正的根本原因從這地方,也就是這是我們世間大家共同的,進一步呢?雖然找到了因,可是這還在輪迴當中,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看,還是沒辦法根本上面解決,而只要在輪迴當中,痛苦的根本沒有拿掉,是不是能夠拿掉它呢!說行,可以。因此進入所謂出離心,這個我們稱它為中士或者共中士。比之於下士這個是高一級,但是不是真正究竟圓滿呢?還沒有,正好在中間。對部份人願意達到最究竟圓滿的,還要從這地方走過,只求中間的叫中士,希望求得究竟的這一部份人叫上士,但是也要跟中士一起學那部份,所以叫共中士。 如何依照著次第來走上去呢? 如果一個人條件不夠,也不棄捨他,佛講佛法,是根據人的基礎,也就是說,對條件很夠的人,可以給他講最究竟圓滿的,萬一他條件不夠呢?你開始講很深,他不是不行了嗎?我們照著這個下、中、上,一步步上來,對條件不夠的人他並不棄捨,可以照著次第上來,對於條件夠,願意走最究竟的,照著這次第走上來,也並沒有走冤枉路。遵照著這個次第,我們一路上面走上來,最後就是所謂上士,最究竟的,進入上士。從哪契入呢?就是今天講的發菩提心,關於這一點,因為佛經當中說,告訴我們的有三乘,所謂:聲聞、緣覺、菩薩;菩薩最後就是一佛乘。這種說法是散見在各种經論當中,到了佛臨涅磐的時候,也就是佛出世講經將近四十多年,普度眾生將近圓滿的時候,他特別地在《法華經》上面交待很清楚,通常說“開權、顯實”,前面這個是權宜之計,權巧方便。那個時候告訴佛到世間真正的意義,是為什麼?實在意義就是真正告訴我們,就是一佛乘。所以經論《法華經方便品》有這麼幾句話,不僅僅是我,所有的十方諸佛沒有一個例外,我就把那經文的偈子念一下,《法華經》云:“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 “大聖主”是“諸”,“諸”就是一切諸佛,十方三世沒有一個佛例外,曉得世間所有的天人六道當中,每個人有每個人他自己的所好,因此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所以他必須要適應他的根性,用很多特別的異方便事,特別的一種方便善巧,用來幹什麼呢?真正重要的是助顯,幫助這些來顯法說明最究竟的第一義,就是最究竟的道理,那個究竟的道理,我們現在說要講的,就是這個大菩提。除了這個以外,它特別強調,《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說不但我這裡啊,十方所有的十方三世一切的佛,只有一條,既沒有二乘好沒有三乘,但是有一個例外,什麼,方便說法,《法華經》云:“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世一事實,餘二則非真。”說佛出世只有一件事,其他的都不是真的,是用各樣的權巧方便來引導我們,無非都證明,告訴我們真正要走的,走到這個地方去,真正算起來,二乘的本質,它能夠斷除的過失,以及所得的功德本身也沒有圓滿,何況他的心本身只為自己,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說,都是條件不夠的,就是說因為他自己宿生的善根, 我們在《法華經》上面看,雖然很多大聲聞,已經證得了聲聞,而且是大聲聞哦,後來聽佛講這個道理以後,很多人都後悔啊,為什麼不早一點這樣昵?因為這樣停了一下轉過來,這條路顯得很迂迴,所以如果我們有機會,能夠及早了解,我想誰都願意,不要走迂迴的路子,因此我們不是從下士,中士的這樣,是共下,共中,然後到上士,就像我們唸書一樣進小學,目標是進大學乃至研究所,所以現在呢,我們看看,真正到最後要學些什麼。今天為什麼單單講發菩提心呢?就是發了菩提心,下面這個內涵那是非常深廣。所以今天只是做一個最重要扼要的、常識性的介紹。 菩提心分幾點來說,大家看一下題綱,總共分六點:第一個,就是菩提心的內涵、定義,我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來說,這個菩提心的內涵,真正重要的就是它有兩種,“菩提”是印度梵語,翻成中文是“覺悟”,就是說我們所以輪迴生死受冤枉苦,因為對事實的真相不清楚,一旦覺悟了解了這樣的事實以後,做法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我們第一步希望對事實的真相看清楚。我想這一點我們大家都知道,誰都不願意跑得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閉上眼睛被人家騙得團團轉,我們都有希望能夠張開眼睛,現在是張開心眼,對我們所做的事情以及我們所接受的種種,應該了解。 比如人家給你吃一樣東西,你一定想弄清楚,你到底要給我吃些什麼,你會不會給我吃毒藥,事無大小都是如此,現在這個菩提心就是覺悟,覺悟了以後,我們就不會由於錯誤的行為,受無窮無盡的生死輪迴,這個求覺悟的心,跟前面求跳出生死輪迴的心,希求的心是一樣的。不過現在了解,單單求自己跳出,從自己所斷的過,所證的功德也不圓滿,再說了解了這個事實以後,只管自己,也未免自私。世間的人,比較好一點的還想到旁人。學佛法居然只管自己,不管從哪一個角度去看,都說不過去,所以他內心當中也是有一種很強的希求,這個希求真正重要的,這個所求的心跟出離是一樣,求些什麼呢,那就不一樣了,出離心只要求我跳出來就可以,其他不管。我舉個比喻吧,比如說我們這裡覺得很苦,我想辦法逃,人家告訴他,這裡可以的,你只要逃去就算了,其他的根本不管。我們稍微認真想一想,是不是應該想,這裡不好,是不是應該把去的地方也認真考慮一下呢?既然這裡不好,假定去了還是不太理想,就這一個地方也就算了,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們應該好好地選一選。 發菩提心他真正內心的希求跟出離心不同的地方分兩點。第一點說要求解脫真正的果,不是單單跳出生死,要求最究竟圓滿的,所以希求無上菩提之果;還有一個要普渡一切有情,也不僅僅是單單為了自己,這二者當中,有它絕對的關係,兩個分不開,到後面會詳細的說明,現在發菩提心,實際上這個菩提心,不要說修行,就單單發那個心,都是非常的艱難,要很長的時間,假定說沒有特別的利益,或者雖然有利益,我們不知道的話,我們總覺得這個事情這麼難,所以它不大會有強大的力量推動我們。 第二個,為了真正使得我們能夠有強大的力量推動我們去做,它叫菩提心利益,說發這樣的心有什麼好處。經論上面告訴我,這個好處非常非常多,我現在把它簡單的說一下。 在這個之前順便講,平常人對菩提心的定義不太清楚,常常產生很多誤解,這個也是導致現在佛法衰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平常我們常常覺得,什麼叫菩提心?很多人都弄不清楚,我當初就弄不清楚,經論上大慈悲就是菩提心,大慈悲是發菩提心的最重要的一個推動的力量,或者可以這樣說,真正發了大菩提心的人一定有大慈悲,但是大慈悲,是不等於菩提心的,這個要了解,那麼大慈悲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尤其是非常模糊。我以前聽見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有一個人說他自己出離心有一點,菩提心也有一點,聽了很奇怪,怎麼有一點呢?向他請教,他說我早晨吃素,所以菩提心也有一點,原來他這個叫菩提心,早晨吃素,民間有這種持齋的方法,早晨吃素,中午就不吃,把它混淆成很奇怪的一個現象,這麼珍貴的佛法把它弄成一團,再不然念偈,隨便念一下,比如說我們常常唸的偈,“為利有情願成佛”,這一句話當中已經涵攝了,要利益一切有情要成佛,那麼是不是菩提心呢?我們以為唸一下就算了,這個都不是,再不然最常常遇見的,念完了佛以後,我們常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好像念過就可以,這是我們對佛法上面很大很大的誤解,因為我們誤解,所以真正修行的時候,不會不懂得把真正的主力放在修發菩提心上面。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特別是像《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的,我們不在這最重要的中心關鍵上去努力,而在其他的次要的問題,乃至於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面去修行,不修也就罷了,去修行在這地方,那是非常可惜,非常遺憾的事情,所以今天講的時候順便一提。 下面再講菩提心的好處。現在我們真正要想從這個地方一步一步走上來,有兩件事情。第一,在以前無始的無明當中,由於對事實的真相不了解的,犯的很多錯誤,我們要把它拿掉,這一方面,我們稱它為凈罪,清凈了一些罪障以後要集聚資糧,因此這兩方面都要說。比如《入行論》上面就特別的說:“大力極重惡,非大菩提心,餘善何能映?”映就是映蔽遮止,說我們無始以來,集了很多的罪惡,這個罪過是堆積的無量無邊,何況還有我們的煩惱的心裏邊等流習氣,是非常強盛,我們現在隨便做一點點小的事情,怎麼擋得住這怎麼嚴重、這麼可怕的罪過呢?除非我們真正發大菩提心,也就是說大菩提一旦發起來這個力量之強大是無以倫比的。在這種狀態當中,把我們無始以來積累的罪過很快很短的時間之內,就能清除掉,單單想像這個,就曉得菩提心的利益是何等的大。舉個比喻,就像地球到最後的時候,劫火,地球到最後寂靜的時候,劫火起來,一下把所有的地球通通燒得光光的,一樣東西都沒有;現在我們要凈除我們的罪惡,菩提心的力量,就像那個劫火來,當劫火一來,地球所有的須彌山燒成灰塵一樣。我們現在所有的都不見了,這個都是特別的講菩提心的利益。 有一本經論上面就這麼說,《勇授問經》云:“菩提心福德,假設苦有色,遍滿虛空界,福尢過於彼。”說這個就算有虛空一樣大,可是這個菩提心,那個福大過虛空,像我們了解虛空是無盡的,也就是菩提心的福無量無邊。那我們現在看這個講綱上面的有兩個偈,一個偈子就是剛才說的那個。《入行論》云:“餘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恒無盡增長。”這是很有趣的特點,其他我們做的,當然隨分隨力多多少少會做點好事,可是其他這種所有的好事呀!當這個做了好事以後,一定有善的果報,當那個善的果報現起的時候,然後呢,這個福也就消失掉了沒有了。就像什麼呢?就像芭蕉,這個芭蕉或者說香蕉,那個香蕉樹結了香蕉,那香蕉樹就死掉了。經上面還說竹子,竹子開了花結了子,那個竹子就死掉了,所以不管我們平常做其他的善,當那個善結善果以後,沒有了。菩提心不是哦,當你發了菩提心以後這個果,永遠會無窮無盡地會增長,不僅僅是大,而且還有這種力量。所以很多經論特別是《華嚴》,花很多章節介紹這個菩提心的殊勝的利益。假定說我們不了解,我們可以翻開這种經論去看,它會對我們有很大的策勵力量,當我們了解了這個菩提心的利益以後,它雖然有困難,我們願意去學,那下面說要去學,那怎麼去發法呢? 第三就是說發菩提心的方便,方便就是它的方法,很權巧的方法,這個分成三點來說明。第一個是發心;發這個心要什麼樣的因緣,一共分三種說:四緣、四因、四力。這個是根據《瑜伽師地論》上面的說法,所有的大乘經論上面,很多地方都特別的介紹這個。《瑜伽師地論》就是把大乘經宗經論,精要的地方通通統括,然後做簡單扼要的來說明,就是說透過這十二點分成四種因,四種緣,四種力來說明,這是策發我們菩提心的因。簡單的介紹一下。 四種緣,緣就是外面的力量,拿外面的一些力量會策發我們願意發菩提心。第一點呢?如果我們看見佛菩薩,這個不可思義的大威神力,我們就說,佛菩薩有這麼大威神力,我希望也得到他。所以平常我們在我們生活當中,可能遇到我們遇到的,不是看見佛菩薩的大威神力。我們在忙忙碌碌的在這世間上面,看見有一個人大富大貴,我們想為什麼我們學了半天得不到,他為什麼得到了,他為什麼去掉痛苦了,是不是我們願意學他,比如說我們現在都向西方人看齊,因為它很多好的東西好像我們沒有啊,同樣的道理,這是第一。如果我們看見了,我們就會願意也得到,既然要得到,它的因在哪?就是說我們願意發這個心。 另外一類呢是看不見,因為佛菩薩畢竟少有,其實現在這個世界上,佛菩薩還是在。不過他不會以佛菩薩的面貌出現,這一類,雖然沒有看見佛菩薩,可是由於聽聞或者聽人講,或者是自己由經論上面,了解佛菩薩有這樣的威神。他所以有這樣的威神,因為他有無量的智慧。了解了後信得過,也願意要像佛一樣,所以發這個心。所以第二類呢,透過閱讀或者聽聞,然後願意要學佛的無上智慧,第二類。 第三類呢? 我們了解了佛法,佛法留在世間是有這麼大的好處,真正說起我們是了解世間,出世間的所有一切善法,它的真正的根本都來自於佛菩薩、大乘的教法,所以我們看見了解了佛法以後,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看見佛法快要衰退。然後呢,因為佛法衰退,沒有了,很多無量無邊眾生受苦,所以我們願意發那個心。經論上面有這樣的一個偈子說:“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近代有一個弘一大師,他寫這個偈子,我最早看見弘一大師寫這個偈,看見了內心當中非常的感動,非常歡喜。那同樣的我也看見很多人,因為遇見這樣的情況,說我願意發這個心,為了住持聖教,希望把佛法留在世間。以我的經驗當中,我所接觸的同修當中,這一類是最多。大家真正地了解以後,你會很容易體會得到,這個的確策發我們內心當中一種力量。 四緣當中最後一個,特別是現在五濁惡過的眾生煩惱非常厲害。不要說發無上菩提,要發下劣的出離心都很難。出離心因為看見它難,所以反而要發這個大心,為什麼呢?因為發了大心以後,才使得其他的人跟著這個機會,所以願意以這樣的難發我要去做。而且由於這樣的關係,使得很多人也同樣的,雖然在末世也跟著去發。這個是發心的四個緣。 下面說四因,四因就是說內在的力量。那麼這個四因呢!第一個是他宿生具有這種菩薩的根性,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一遇到緣他自然而然,自然而然他內心當中發起來。那麼還有一種呢?是外面由於佛菩薩善知識的勸攝持所以發起來,所以第一種我們稱它叫自力,不是,這個自在的發心的內在的因,上面是依著佛菩薩善友的因。那第三類呢?因有見這個很多,一切有情受苦,因為受苦所以緣受苦的有情,由於悲要救他們出來,救他們出來於是要發菩提心,這個是第三類。那麼第四類呢?曉得這個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是要很長的時候,有很多人一看到長苦,不行,有很多人恰恰不一樣,越是長越是苦他越是願意,不怕一切難行苦行長時願意去做,這種力量就很了不起,這是四種因,然後呢最後一種呢叫做四力: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這個簡單說一下,自力,比如說出於自己的力量,通常情況之下,這個都是宿生修過的,他自己也強,透過自己就能夠有這種很強大的力量,再不然的話呢?由於外面的力量是他力,也希求這個無上菩提心。那麼第三種什麼因力呢?因為他宿世已經修過,所以因地當中具足很強盛的力量,那這一世一聽見佛菩薩或者是看見,說這個大乘的功德如何如何,他馬上策發,所以加行力呢?是由於這一現世啊,親近了善知識,聽聞了正法,然後如理觀察這很多這些條件,由於這些條件,所以要修習,很長時間的修習種種善根,在這種情況之下策發,這個叫加行力,上面這個四因,四緣,還有這個四力這個裏邊,有各式各樣的配對不同,那麼這個裏邊,我就不去詳細說明,我們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 由於這樣的力量,發了以後,下面說我們怎麼修。發了這個心,我要求無上菩提出,這個心是有了,但是怎麼去修,使得我們心裏邊能夠生起這個菩提心來。所以下面說修菩提心方便;(1)七因果教授;(2)自他換教授。這個都是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敘說,是從阿底峽尊者所傳過來的,我之所以特別說明這兩位大師。也就是說,凡事真正要修行,他必須要具足傳承,這個傳承從佛傳下來,中間沒斷過,所謂沒有斷,並不是說我,這個文字告訴你,不但要理路非常清楚,而且照這個理路修行,有驗證絲毫無差,這樣的一代一代傳下來。像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都是在這個傳承當中真正重要的大師,他們證得相當高的成就,現在就簡單的把這兩種修法講一下,所謂七因果。 實際上修,一共有分成七個段落。哪七個段落?七因果教授:1、知母;2、念恩;3、報恩;4、與樂慈;5、拔苦悲;6、增上意樂;7、發菩提心。不過在修之前,原則上還需要先有一樣準備工作。這個準備工作,就是先必須要修我們內心的捨心。什麼叫捨心?比如說現在七因果中“與樂慈,拔苦悲”,有好東西要給人家,他的痛苦要把他拿掉,但是我們常人啊,總有一種個人的情緒,他跟我好,我就給他好東西,他不跟我好我就不願意給他;真正修行,這種心裏是不行,一定要把那個心調平。舉一個比喻,像種田一樣,一定要先把田裡雜草磚塊,毒的東西拿掉;內心上面先要把這些東西通通弄乾淨,我們稱它為修捨。這個捨是捨什麼呢?就是當我心緣到外面的有情。這個是跟我好的,我就跟他好,那是跟貪相應,這個跟我不好,我就跟嗔相應,其他的人無所謂好不好,這個就是會引發我們貪、嗔、癡,我們所喜好的人,當緣這個境的時候,內心當中喜好討厭這種心要捨掉,把這個心調平了,再照著七因果一步一步修上去,現在照著這個七因果呢簡單的說一下。 因為我們現在都了解,我們的生命是無限的,所謂無限,我們常說無始,真正的根本,太長遠太長遠,這時間是你無法想像的。平常我們總是說,無始生死以來,那個時間就是無限大,既然無限大的生死當中,是不是我們生命有無限的次數,每一次都有父母。所以同樣的在這個無限的生命當中,有無限的父親母親,特別是這個有一個原因,我們沒有一個人,所有在座的各位一樣,如果真正了解這一點的話,所有的人都曾經做過自己母親,只是由於現在生死輪迴,由於無知並不了解就是,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以後,而且關於這一點啊,並不是單單了解就夠了,真的去修行的時候,並不是說我了解。如果了解來說的話,我早就了解了,但是我修行沒有,只要你信得過,或者雖然你信不過,眼前信不過,過了一些時候你找到證據的話,你很快就相信,可是這種不夠,那我們現在這個修的話,要透過不斷的去思惟,使得內心當中生起一個很堅固的一個認知,那麼這個有了是第一步,然後其次是念恩,那我們想想看,既然我們每個人都做過我的母親,我們先不必這樣想的啊。那個至少我們了解一個事實。如果自己沒有母親,當然不可能有我們的存在,實際上呢?沒有母親的照顧,我們根本長不大。不要說人,來看看小動物,如果出生來丟在那裏,那它非死不可。當然更進一步來說,我們看看特別是這個父母,尢其是母親對於孩子的那個關顧,那是無微不至,所以通常說起來他可以把樣樣好東西給自己的兒子,所有的苦把它拿過來。所以啊透過了這樣,我們才真正能夠長大。那這個觀想的方法,也有它一定的次第,先起觀想的時候,是個親近的人身上去觀想,然後第二步我們就因為這個是要真正的修的那個心哪,去廣緣一切啊,並不是單單觀一個。觀一個觀不起來,沒有用,不可能產生我們要的菩提心,說儘管前面已經修了這個捨心了,然後我們正觀的時候,也是觀我們親近的人把他看成母親,然後其次呢?中間所謂親不親的人,然後呢就是我們很討厭的人,也把他這樣去看,當這個看完了以後,然後普緣一切有情,所以把他想他的恩。然後下面這個第二步,當這個心生起來堅固了,再下面報恩,當我們了解了所有一切有情,都是我們的母親,而且跟我們有這麼的恩,我們現在唯一,所以不了解的是就是因為,我們不了解生死輪迴的真象,轉了一世大家不認識了,實際上確是,那麼再說呢? 就以世間的眼光來看,如果說這個人有很大的恩,我們忘掉了,我們會呵斥他,說這傢伙忘恩負義,依著世間的標準看,忘恩負義是非常糟糕的,何況現在佛法來看,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這是非常不應該。特別是佛法當中也告訴我們,我們最應該呵斥的也就是忘恩負義,既然我們了解了一切有情是母親,是不是我們應該報答她。自然而然我們願意去報答她,怎麼報答法呢?這個蠻重要的,報答法不是說我們賺了錢,趕快買點好東西給她,不是。並不是世間的這些東西,世間的東西,原則上面大家生死輪迴,大家都忙這個,他也會,真正重要的當我們了解了佛法以後,世間這種我們以為的苦樂,他這個本來就是什麼,本來是個魚餌,吞下魚餌,是喪掉我們法身慧命,使我們流轉生死輪迴最糟糕的東西,所以我們真正要給他的,是要超出世間的這個,而這個偏偏大家都不知道。今天我知道了,我怎麼能不給他,何況是跟我有這麼大恩的,所以報恩,以什麼方式去報非常重要,要不然我們會弄錯。我自己曾經周圍遇見過有幾個很有趣的同學,他們聽見了這個報恩以後,回家去了幹什麼?覺得要報父母的恩,其實你真正去看看,這個情況不一樣,所以經論上面說,假定你忙世間的,給她的,等於已經挑了一百二十斤的重擔,你再給他加兩百四十斤,非把他壓垮不可,所以他真正要的東西才是我們應該給她的,而這個他們根本不知道,然後呢,我們去報恩的時候就給她說兩點,一個叫與樂慈。 我們真正內心上面要給她,要去發起這樣的一個慈,她沒有的給他,進一步,她的痛苦要拔除,下面的第四第五這個叫慈跟悲,這兩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當我們有了這樣的心,以後是不是夠了呢。因為世間我們也有這種修法,就是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那這種心,聲聞二乘很多大聲聞都有,乃至於外道都有,是不單單是佛法的,所以他下面還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叫增上意樂。什麼叫增上意樂呢?就是說這與樂的慈,拔苦的悲這件事情要我親自去做,所以這個叫增上意樂,透過我親自幫忙一切眾生給他快樂,拿掉他的痛苦,由於這樣的很強盛的心,最後發現,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除了成佛,不可能,絕不可能,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要求無上菩提,最後就是發大菩提心,一共七點,而前面這個呢?是因,是發大菩提心的因,到增上意樂,必然到這個發菩提心果,因為我們這個方法,這樣的七個段落的方法,稱它為七因果教授,這是一種發菩提心的方法。 另外一個呢?自他換,修自他換的方法,還需要一點基本的條件,說對那個空性,應該有一些基本的概念。為什麼要這樣來說呢?說我們談空性是什麼?談空性就是說我們平常講每個人,講我,說人無我,我們總覺得把很多東西看成實質的,天生如此的,說不是,原來這個東西都是沒有實在的東西,都是緣起,所以緣起性空,所以我、你、無非是這樣。因為當我們了解了這樣一個內涵以後,進一步我們了解,我們所以感得痛苦的根本原因在哪呢?也說一種我愛執。原則上面,我是並沒有真實的這東西,假我是有的,為什麼是假我呢?就是我造了業以後,形成就像這個桌子等等,也是一樣,並不是天生來實在的東西,而我們平常不認識它,偏偏對這個東西非常的愛執,非常的執著,痛苦的根本來自這裡,了解了以後,我們現在換一個方法,不是愛執自己,把這種無知而對自己的執著換過來。這個是自他換,所謂自他換這個方法當中,所以對空性應該有一點基本認識的一個原因。 下面它有幾個偈子,參考的資料上面有一個,另外有一個這個《入行論》上面有一個偈子:“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世間上面所有的快樂都是為了幫助別人,我想這個我們大家都了解,不要說佛法,就像《了凡四訓》這種書,他為了幫助別人,做了很多好事,他就得到快樂,反過來損人利己,最後結果反而傷害。所以“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你真為自己的話,對不起,所有的苦。 所以《入行論》又云:“此何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所以上面這個道理不必多講,凡夫愚癡的人都忙自己,而能仁就是世尊,世尊是所以成佛,是他懂得了利他,而且真正行利他,這才是我們應該比較應該觀察的,因此這個《入行論》上面這個很有意思,《入行論》又云:“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假定說我們不能自己換一換,然後把自己的快樂換給別人,願意承擔別人的痛苦,如果我們不能這樣換的話,不但不能成佛,就是算我們輪迴在生死當中的話,輪迴當中有沒有真正的快樂,還是沒有快樂,所以這個實質上,當我們真正去觀察的話,我們就願意照這個方法去做,那麼另外還有一個呢?這個也是《入行論》上面的,只有一個很有趣的偈, 《入行論》云:“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這我們了解,我們信佛,這個佛是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說我們信他,單單信了皈依可以,可是我們要真正成佛的話,佛沒辦法的,佛只有告訴我們方法,你們想辦法照著這樣的,一步一步去做,從出離心而菩提心,菩提心是不是要救一切眾生,使我們能成佛,佛只告訴我方法,告訴我方法,我去實踐,還要靠著一切眾生,既然我們現在敬信佛告訴我們的話,為什麼我們不敬信眾生,這是很實在的,這樣了解了這個特點的話,那我們就願意真正照著去改,不過當初這件事情的時候,是有一點相當困難的,這個困難度而且相當的大, 所以《入行論》上面還有一個偈,我平常很歡喜念這個偈。《入行論》云:“困難不應退”,做這個事情很困難的,就不應該因困難而退下來。“皆由修力成,”所有的事情都靠修的力量升起的。下面舉一個例子,說“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說有很多事情,先頭在你沒有接觸或者修行之前,聽見他的名字就害怕了,可是你一旦習慣了以後,說以後無彼不樂,少了他你還覺得不舒服,比如說我們有很多人,也許你這個朋友,以前你很討厭他,聽見不歡喜他,可是後來你交了朋友,覺得這個非常好啊,再不然我們不要說人吧,比如說我嗜好,假定說你喜歡吃辣椒,一開頭的話,你碰見這辣椒辣得要命,你一聽見辣椒你就害怕,如果是說,如果你上了癮以後,沒有這個辣椒,你覺得不過癮,飯也就吃不下。所以這樣有很多事情都這樣。也就是說,當我們不斷患習去修習的話,那情況整個改變過來,因此當我們了解了這個真正對我們利益,真正的這個特徵以後的話,它雖然有苦,我們不怕,我們願意去克服,願意去做,所以這個是修的方法,一共有兩個傳承,但現在這兩個傳承,真正講起來的話還是要依靠善知識一步一步,我這裡只是簡單的把這個內涵說一下,那麼要修到什麼程度呢? 所謂菩提心,要到什麼樣的量呢,這個簡單的說明一下,前面已經說過,我們絕對不是說,為利有情願成佛念一下就算。要修這樣的前面,每一樣東西到最後就這樣,舉一個例子,慈心、悲心,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例子,就像一個母親,如果她家世非常好,生了一個兒子,只有一個獨生子,而這個兒子長得很好,反正樣樣條件無比好,這個孩子又乖巧又聽話,在這種情況之下,當這個兒子有一點點不舒服的時候,這個母親的整個的心就緣在他身上。我們悲心,慈心要達到這樣的量,當你感覺了這樣,所以你一心要救他的心,也同樣的內心當中起心動念,隨時隨地都在要救拔一切眾生,這個才是真正菩提心的量,那麼這個菩提心的量,經論特別廣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是我們剛剛開始修行最起碼的,有了這個他自然有推動我們的力量,我們不要千萬誤會修的很高,聽到這個我們就很害怕,哇這麼難哪,那好像那了半天下面,當初我看了這個聽見了這個心裏就有點害怕。所以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當我們眼前第一步是要了解這個理路,了解了理路以後,然後親近善知識,然後聽聞正確的方法,還要有這樣的善友,不斷的要在正因上面去努力,只要我們真正去做,他一定會到得了的一天。所以它從正面反面,首先我們看看反面,我們有沒有退路,正面呢,因為沒退路,正面才會策勵我們一步一步上去。 然後是發菩提心的方便,以及應到達的量。有了這樣的發的這個心以後,這個時候,我們要了解一樣東西,願心跟行心的差別。當我們內心當中,單單發這個心叫願心,我現在為了要這樣,說要救一切眾生所以只有成就無上菩提,或透過自他換也是一樣,單單願心夠不夠呢?不夠,還要去實踐,這個實踐要去如法的去做。所以如法去做,原則上面這個時候呢?我們就是說要受菩薩戒,當我了解了這個,經過不斷的努力思惟,說做這件事情有殊勝的利益,我要認真去做的時候,受戒,受了戒以後,這個時候叫做行心,這個行心要行些什麼呢?就是我們通常說六度萬行。不過它分兩部分,真正六度主要的還是,雖然佈施持戒好像送給別人,還是最主要對自己來說,四攝最主要的是利他來說,所以真正發了這個心以後,應該修行的就是這樣的,這個兩樣東西,這是我們應該正確的了解的,因此平常我們現在有太多,平常說我發了菩提心哪,然後受菩薩戒,這個結結緣是件好事情,我們不要隨便就說他是不好,但正式的修行剛才這個特點,那麼這一部份呢,我想留到下一堂再來講。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