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14 06:47:57瀏覽634|回應0|推薦2 | |
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 論文專輯 關於建構優質華文文學的若干問題 ──何謂優質文學 澳洲墨爾本華文作家協會會長 ■ 黃惠元 何謂優質文學? 對文學作品的欣賞,由於每個人的立場觀點、志趣興味不同,會有各種不同的評價,所謂筍絲、芥菜各有所愛,這點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更離譜的是有時同一樣作品,被人視為珍品,卻被另一部分人貶為垃圾,反之亦然。據此,什麼是優質文學,似乎很難找出一個標準,以資界定。但並不是說就沒有標準。 中國人向來有一個說法: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民族的教科書,這很有道理。優秀的文學作品,有很高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它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真實性格的描敘,以及作家高尚心靈的表達,去反映時代社會生活,謳歌真善美,抨擊假醜惡,使讀者在美的藝術享受中,擴大視野、瞭解人生、認識社會,有助於良好人心人性的陶冶塑造,從而提高生活品質,促使人群和諧和社會文明進步。劣質的作品,就沒有這種功能。 幾個極有利的條件 當前,發展華文文學,存在幾項有利條件: 首先,早在1990年,我曾指出:「海峽兩岸之外,有三千萬華人散居全球各地,雖然不是所有有華人居住的國家和地區都有華文作家,但就現有的海外華文作家分佈情況看,地域相當遼闊。住在國的社會制度有自由民主的、有專制極權的、有先進發達的、有落後和發展中的,境遇方面有重災區、動盪區、也有安定區,再加上生活在社會制度截然不同的海峽兩岸的龐大作家群,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族裔的作家,像我們華文作家這樣,分居在這麼遼闊的地域和眾多的國家,所在國制度又如此不同,社會環境又如此千差萬別,這是咱們華文作家一個很大優勢。這是我們為世界文學做出更多更大貢獻的極良好、極有利的先天條件,只要我們堅持寫實主義的方向,那麼當地的社會環境,就是我們文學素材的寶藏,是我們文學作品的肥沃土壤,當地的人物,就是我們描寫的對象。只要我們努力開採、努力耕耘、努力融入當地社會,與當地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我們就可寫出有現實意義的作品,如果各地都有一兩部較像樣的著作,匯合起來,就很可觀,就可成為一個繁花盛開,絢麗多彩的文苑。(見拙著《異國他鄉》第190頁) 其次:另一個有利條件,是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取得良好成績,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升,加上馬英九上臺掌政,兩岸和解合作有望,中文普遍受世界各國的重視,目前國際社會正掀起一股學習中文熱潮,華文文學作品的讀者群,有望越來越多,不會減少。 第三,科技資訊發達,電腦網路的使用普及,諮詢傳播既迅速,又無遠弗屆,為華文文學的傳播交流創下極有利條件。 設法克服不利因素 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和不利因素,設法予以解決,建構優質文學,才有希望。 首先是作為華文文學主流海峽兩岸的大陸那邊,意識形態──尤其新聞輿論及文學創作──管制甚嚴。「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苦難的生活是產生傑出文學作品的溫床,大陸反右、大躍進引發的三年大饑荒、和十年文革浩劫,給中華民族帶來極嚴重的災難,反映及反思這災難,是很好的題材,但在大陸卻成為禁區。高行健反映文革的作品「一個人的聖經」,在西方出版,終於獲得諾貝爾獎,應值得國人深思。更應該令國人深思的另一件事是普受國內外敬重的偉大作家巴金晚年出版了五本散文集「隨想錄」,也是反思十年文革浩劫,也只能在香港出版,這位世紀老人「懷抱著對歷史、時代、民族和國家的使命感,義無反顧、實事求是的清算過去,洞燭幽微、憂國憂民地正視現在,超越苦難。不失信心地展望未來。」(引自「隨想錄」第五集出版者的按語。)出版後獲很高讚譽。但是香港《二十一世紀》雜誌2007年12月號刊出了延安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惠雁冰博士的題為:「意識形態粉飾下的平庸」的文章,評巴金的「隨想錄」,對文革這史無前例的大浩劫,無一言譴責,相反,對巴金深刻反思及批判文革的《隨想錄》卻用粗暴的,紅衛兵打砸搶式的語言,大加抨擊和貶斥,是非顛倒,黑白混淆,其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墮落到反時代潮流的地步,在21世紀人類文明空前進步的情況下,中國大陸青年學者中,居然有這樣的人,思之令人不寒而慄。所幸《二十一世紀》2008年8月號刊登了大陸作家陳丹晨的題為:「也論睜了眼看」的文章,對惠雁冰文予以有力的理性的批駁,其中有一段話講得很好:「十年[文革]不只是對國人,也是對世人嚴峻的提出了一個重大的、必須直面的歷史命題。既然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這樣慘痛而恥辱的一頁,就需要人們不斷的深入總結、反思和探討,特別是從人類自身的缺失尋找教訓、警惕自我、告誡子孫,以期建設一個理性的、健全的文明社會。」 我希望這正、反兩篇文章,中國領導人都能看到,並接納陳丹晨這大義凜然的意見,把改革開放、解放思想擴展至文學藝術領域,若此,相信假以時日,比高行健更優質的作品,就會產生。 至於海外華人社會,雖然創作自由,但也存在不少阻礙華文文學發展的不利因素。這些不利因素必須動用海峽兩岸的資源,協助解決:辦法是兩岸應搞中文教育出口,華文文學入口。原因是:首先總體看,海外中文水準普遍偏低。分佈全球各地的三千多華人境遇劃分為安定區、重災區和動盪區。安定區是指歐、美、澳、紐……等民主先進國家,華裔人權受尊重,中文可自由發展,但問題是這些國家均實施義務教育,中文只能當選修課或課餘補習,學習時間短,不易掌握,有些名牌大學設中文科,但畢業後要用於文學創作仍有困難。而華人聚居最多的東南亞各國,偏又是處於重災區與動盪區,華文教育飽受摧殘、壓制、與不同程度的限制。待遇與條件較好的是新馬兩國,但馬來西亞的中文學校只辦到高中,華裔占多數的新加坡已正式規定,英語為第一語言,華語降為第二語言(母語),而海外唯一的中文大學南洋大學,也於80年代被新加坡政府取消,改為新加坡大學,目前海外連一所中文大學也沒有,中文水準偏低,是可想而知的。 為此我建議,兩岸甚至包括港、澳,可向澳洲學習,大搞教育出口,即廣泛招收海外留學生。澳洲搞教育出口的結果,每年有大批留學生前來學習,兩利多贏,光是外匯一項,賺了不少錢。兩岸若能重視這事,採取配套優惠措施,吸引有志學中文者前來留學深造,中文水準才有望提高。 其次是發表園地與市場銷售的問題:海外很多地方沒有中文報刊,有中文報刊的地方不一定肯刊文學作品,或刊了付不起稿費。結果成冊出版很不容易,出版了,市場銷售也是一個大問題。這都阻礙了華文文學的發展。因此,各國、各地華文作協及作家之間的溝通聯絡,互通聲氣,互相支援,以擴大讀者群,就顯得很重要了!但更重要、作用更大的是兩岸港澳大型報章的文藝副刊,或文學雜誌,能開設專欄,刊登海外文學作品,再通過網路,傳播各地,出版商或印刷所,能協助印刷出版專著……等等,就有助於解決一系列問題。 第三是語言運用龐雜,欠缺規範。在海外華文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很多當地華人常用的鄉音、俚語、俗語、或外語音譯的詞等等,如「亞答屋」(茅屋)、「鬥隆」(請求幫忙)、水布(浴巾)、……例子太多了。從好的方面看,這是作品更富地方色彩與生動活潑,但其他地方的讀者讀來,有如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嚴重地削弱了作品的可讀性。針對這情況,建議兩化,即中文運用儘量規範化與通用化。當然,這會有困難,尤其是規範化,首先碰到的問題是有誰來規範,當前兩岸未統一,一個簡體字用與否的問題,爭論不休,迄今仍無結果,遑論其他。但我認為,這問題應撇開政治干擾,廣征海內外專家學者的意見,以期出現一個各方均能接受的方案。 最後一個問題是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一片空白。一般而論,文學創作要繁榮進步與提高,很需要有文學批評,而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密切相關。海外華文文學界從事系統地進行文學理論研究的,為數極少。因此,我切盼兩岸大學的文學教授們,能起帶頭作用,設法探索建構現代化的華文文學理論體系,以作為文學批評的準繩。 最後一點是臺灣名詩人余光中最近建議另設立類似諾貝爾獎的華文文學獎,以鼓勵華文創作,理由是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的十多名評委,只有一人懂中文,評價文學作品,偏重於英文與瑞典文,很多優秀的中文作品被忽略了。他這建議,極具遠見,應予支持。希望能早日實現。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