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03 00:23:08瀏覽9955|回應7|推薦93 | |
1941年12月7日本偷襲珍珠港,同時向英、美兩國宣戰,呼應納粹德國在歐洲的攻勢後,兵力所及猶如摧枯拉朽之勢,很快地就席捲亞洲、太平洋地區,進展之快如入無人之境;除中國沿海係遭封鎖外,香港、越南、菲律賓、星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英、美屬地,相繼被日本皇軍攻佔,打得西方盟國是灰頭土臉,莫敢攖其鋒。
就連十萬餘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分批編組入緬,意圖擋住日軍攻勢,保住中國最後對外通路的計畫,也因戰況不利未如預期導致鍛羽而歸。
正當盟軍一愁莫展、士氣低落之際,先有杜立特於4月18日這天親率16架轟炸機,自航空母艦起飛,成功轟炸日本本土的壯舉。
同一時間在陸戰上,位於緬甸,一支不滿千人的國軍團級部隊,竟然在無上級支援情況下,以出敵不意之勢,迷惑日軍判斷(註1),以寡擊眾、以弱打強,擊破日軍對英緬軍第一師數日來的包圍截擊,救出盟軍七千兵力與數百位眷屬、傳教士與英、美記者等。
國軍加入戰局的這一天也是4月18日,可謂與轟炸東京行動前後相輝映,又因為係盟軍在整個亞洲地面戰連串失敗後,第一次擊敗日軍,戳破了「皇軍不敗」的迷思,振奮了失敗主義下的士氣,所以這場中、英、日三國陸軍,總兵力才一萬多的「小戰役」,在西方盟國眼中卻是具有重大象徵意義的一場大勝仗;這點從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奧斯卡獎名片《王者之聲》那位)、美政府所頒贈的勳章等級之高,先後是「大英帝國司令勳章」與「豐功勳章」就可獲得印證。
撫今追昔,其實「仁安羌大捷」的意義不僅僅如此而已!
其一:這是自 1842 年中國清朝政府喪權辱國簽下「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00年以來,中國軍隊首度在西方列強的地盤上,合力殲敵成為被圍英國軍隊與人民的拯救者,一舉改變了英國人對中國軍人高傲的態度。。
其二: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國軍指揮官指揮大英帝國的戰車與砲兵部隊,進行現代化的步戰炮協同作戰的首例。 其三:此役經過二天的浴血肉搏,日軍於4月19日這天傍晚潰退,在戰場上留下一千二百具以上的屍體,而參戰的國軍也陣亡了第三營營長張琦,傷亡官兵近五百人;雖然犧牲極大,卻反轉了過去中、日兩軍對戰的傷亡比(註2),建立了官兵打贏日寇的信心 。
前大英帝國總參謀長,1953~1960年任澳大利亞總督,同時封子爵的陸軍元帥史林姆(Slim, William),於1956年出版之回憶錄《反敗為勝》(Defeat into Victory)中,是這麼描述國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以及第113團團長劉放吾的: 「那天稍後,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將軍到臨.他身材修長、四肢勻稱、長像英俊,年齡在二十五至四十五之間.他很機警、充滿活力、為人坦率.後來我發現他對戰術很有心得、作戰冷靜、非常積極,與我交往很率直.他還有一大優點,他的英語很好,帶有點美國腔.他得意地告訴我,他畢業於美國維吉尼亞軍校。該軍校應以孫將軍為榮.孫將軍不論統率什麼樣的軍隊,都會是位優良的軍官。」
「次日早上我與他討論攻擊細節,他有所猜疑,我想有人警告過他在某些地方要提防油滑的英國人想把他壓下去。所有我們的盟軍一開始都懷疑我們是聰明過頭;這是恭維的話,但有點讓人尷尬。我對孫的印象很好,必須取得他的信任 。 他的師沒有自己的砲兵或坦克,於是我安排我們這邊(Pin Chaung)平墻的所有砲兵和所有可調動得到的坦克來支援這次攻擊。我當即決定這些武器不應只是"支援"他的師,而是應交由他指揮。飽受磨難的第七裝甲旅旅長John Henry Anstice准將聽到我宣布這項決定後,露出受傷的表情...... 」(英文回憶錄P.64-P65) 「當時的計劃是緬軍師向北方突圍,國軍則南下到平川,清除淺灘的障礙,接著由後方包抄圍困緬軍師的日軍。 這位友軍團長(劉放吾)將主導攻擊.直到此刻,我仍不太確定他是否會盡心盡力完成職責,或者會如同昨日那般,因有所顧忌而延宕.我向孫將軍提起這一點,他說:『我們去看看!』
我們去到團部,團長已經準備好攻擊的各項事宜.他知道我前來的目的,眼睛一亮,說道:
『我們去營部視察!』
我們去了,營部在很前方,營長經由孫將軍告訴我全營的分佈位置,我覺得這些友軍作事很認真,於是向他們宣佈道我很滿意,說完就準備回去了,誰知團長眼中閃爍著更斑爛的光芒,說道:
『我們再去連部視察!』
攻擊馬上就要開始,我實在不想去連部這麼前線的地方,可是,我得顧面子呀.所以,雖然心不甘情不願,但仍然彎著腰,順著小溪前到連部.抵達不久,戰事就開始了。這些國軍打起仗來毫不猶豫.他們善於利用地形,看來他們作戰經驗一定很豐富,當國軍出現時,日軍立刻開火,各式武器發出很大的聲響.然而他們還是與往常一樣,射得太高,很不準.
此時,團長轉過身來,面向我.我暗叫糟糕,他是不是要說: 『我們去排部視察吧!』
幸好,他只是望著我,笑了一笑。 只有戰鬥經驗豐富的優秀軍人,才會在子彈橫飛時露齒而笑。」 (英文回憶錄P.66-P67)
揚名於國境外的這支部隊改編自緝私總隊,更早的名稱是財政部稅警團,隨著中國遠征軍的成立,在總團長孫立人的爭取下,以一半的兵力組成「陸軍新編第三十八師」,跟著進入緬甸作戰。在孫立人將軍親臨前線指揮,打出讓英國人刮目相看戰績的是劉放吾團長所領導的第113團。
另外在史迪威將軍的傳記裡,提到仁安羌戰役後的撤退行動時,更是讚譽有加:
「孫正確地評估緬甸北部的形勢發展,把他的師安全地帶到印度。日軍追得很緊,孫派遣第 113 團進行阻擊。該團打了一場堪稱傑作的後衛戰,隨後被日本人使用鉤形戰術與主力部隊隔開,但他們還是緊緊凝聚在一起,並終於在五月底抵達阿薩密。」
六月八日113團正式歸建,孫將軍並親送劉放吾團長進盟軍醫院療養。 對此,史迪威的一位隨員寫下了他的感想: 「第113團的故事是一部真正的史詩。」(星光圖解戰史《史迪威》P.60) 由此顯現,國軍這場勝仗絕非偶然與僥倖!
回顧孫立人將軍的治軍練兵之道,就是照顧部屬、嚴訓勤練;為了讓士兵有充足的體能承受苦訓,早在稅警團時代,所有幹部就都要自薪餉中按比例捐出一部分,為士兵加菜補充營養;這也是「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上下一心,如兄如弟、如手如足」、「帶兵要帶心」的硬道理。
另外,除了槍法準確外,隊伍裡包含伙伕都要會游泳泅渡,正因為如此,新38師常常能靈活運用長程迂迴、渡河包抄、圍師必闕、敵後設伏攔路打逃等戰術,讓緬北日軍喪失主動、處處受制。
這也就是壓制仁安羌英軍於平墻(Pin Chaung)的日軍第33師團前鋒「作間部隊」,亦即總兵力約3000人之步兵214聯隊(欠第一大隊)在113團國軍拼死猛攻、肉搏,復又敵情不明狀況下,等不及友軍「荒木部隊」的增援,主動於19日下午3點退出仁安羌戰場的原因。
七十多年前的「仁安羌」戰役,迄今仍是值得歌詠的典範,讓獲救的英軍站起身來,緊握拳頭,瘋狂地大叫:「中國萬萬歲!」(引用作家:【無 ★ 言】 的文章【二戰歷史】仁安羌的英軍高喊:「中國萬萬歲!」)
《本文感謝【無 ★ 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網友提供《反敗為勝》原書掃瞄檔案,特此致謝!
註 1:抗戰時期,由於國軍在兵力、火力以及後勤等多方面戰力均較日軍為
註 2:同上述因素,加上國軍醫療條件不佳,在國內戰場作戰的中、日兩軍的戰鬥損耗比(傷亡率),約為 3-5 人比 1人;「仁安羌」戰役在國軍孫、劉兩位指揮官卓越的領導下,戰士們以精實的戰技反創造了 1 比 3 的傷亡比,這是自七七抗戰以來的頭一遭。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