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月19日「仁安羌大捷」洗雪民族恥辱的重大歷史意義
2009/04/20 01:09:49瀏覽14824|回應55|推薦114

    自從日本偷襲珍珠港,同時向英、美兩國宣戰,呼應納粹德國在歐洲的攻勢後,兵力所及猶如摧枯拉朽之勢,很快地席捲亞洲、太平洋地區,進展之快如入無人之境,除中國沿海係遭封鎖外,香港、越南、菲律賓、星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英、美屬地,相繼被日本皇軍攻佔,打得西方盟國是灰頭土臉,莫敢攖其鋒。

    就連十萬餘中國遠征軍編組入緬,意圖擋住日軍攻勢,保住中國最後對外通路的計畫,也因戰況不利未如預期導致鍛羽而歸。

    正當盟軍一愁莫展、士氣低落之際,先有杜立特4月18日這天親率16架轟炸機成功轟炸日本本土的壯舉。

    同一時間在陸戰上,位於緬甸一支不滿千人的中國部隊,竟然以出敵不意之勢,迷惑日軍判斷,以寡擊眾,以弱打強,擊破日軍對英軍第一師數日來的包圍截擊,救出盟軍七千兵力與數百位眷屬、傳教士與英、美記者等。

    中國軍隊加入戰局的這一天也是4月18日,可謂與轟炸東京行動前後相輝映,又因為係盟軍在地面戰連串失敗後,第一次擊敗日軍,戳破了「皇軍不敗」的迷思,振奮了失敗主義下的士氣,所以部份始終對孫立人「有意見」的國人雖總是抱持著酸葡萄心態,把「仁安羌」當作不值一提的「小戰役」看待,然而在西方盟國眼中卻是具有重大象徵意義的一場大勝仗;這點從英、美政府所頒贈的勳章等級之高,就可獲得印證。

    撫今追昔其實「仁安羌大捷」的意義不僅僅如此而已!

其一:這是自 1842 年中國清朝政府喪權辱國簽下「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00年以來,中國軍隊首度在西方列強的地盤上,合力殲敵成為被圍英國軍隊與人民的拯救者,一舉改變了英國人對中國軍人高傲的態度。

其二:  此役經過二天的浴血肉搏,日軍於4月19日這天傍晚潰退,在戰場上留下一千二百具以上的屍體,而參戰的國軍也陣亡了第三營營長張琦,傷亡官兵近五百人;雖然犧牲極大,卻反轉了過去中、日兩軍對戰的傷亡比,建立了官兵打贏日寇的信心                    

所以在下認為:兩岸的中國歷史、軍史不提這段是對不起國家民族的

    這支部隊改編自緝私總隊,更早的名稱是稅警團,隨著中國遠征軍的成立,在總團長孫立人的爭取下,以一半的兵力組成「陸軍新編第三十八師」,跟著進入緬甸作戰。在孫立人將軍親臨前線指揮,打出讓英國人刮目相看戰績的是劉放吾團長所領導的第113團。

    在史迪威的的傳記裡,提到仁安羌戰役後的撤退行動時,更是讚譽有加:

正確地評估緬甸北部的形勢發展,把他的師安全地帶到印度。日軍追得很緊,派遣第 113 團進行阻擊。該團打了一場堪稱傑作的後衛戰,隨後被日本人使用鉤形戰術與主力部隊隔開,但他們還是緊緊凝聚在一起,並終於在五月底抵達阿薩密。」六月八日113團正式歸建,孫將軍並親送劉放吾進盟軍醫院療養。

    對此,史迪威的一位隨員寫下了他的感想:

「第 113 團的故事是一部真正的史詩。」(星光圖解戰史《史迪威》P.60)

    其後,團長被保薦進陸軍大壆深造,奉調回國,1947年畢業回新一軍服務,翌年五月母病請假回鄉。1949年來台投效老長官孫立人督練新軍,隔年升任第四軍官訓練班學生總隊少將大隊長;1954年後受「兵變」案影響改調第二軍團高參,次年退伍改賣煤球,每日推車上街叫賣以養家糊口。

    1977年劉放吾移居美國投靠子女,從此隱姓埋名度餘生;當兩岸的中國政府與軍民都忘記其人其事,與饒富歷史意義的功勳時,英國人竟然還記得他。

    1992年4月,仁安羌戰役五十週年,英國前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專程到美國芝加哥於卡爾登酒店會見劉放吾將軍,她緊握著老將軍的手,以感激的心情說:「我聽過很多人提到關於你的英勇故事‧‧‧我們英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救命之恩。今天我特地代表英國政府及人民,向你表達我們對中國軍人救援之恩的感激。」(沈克勤編著《孫立人傳》下P.905台灣學生書局)

    英國人沒忘的事,中國人卻忘得一乾二淨,尤其是他用生命鮮血效忠過的國家‧‧。如果柴契爾夫人得知這位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在台灣曾經淪落到必須推車上街賣煤球的境遇時,想必會驚嚇到瞪大眼睛,張口結舌而說不出話來吧?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vn68&aid=2862024

 回應文章 頁/共 6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菲德里河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忘记他们,就没有民族的明天。
2009/04/21 12:25
共产党曾经故意忘记,因为要打倒国民党;今天,台湾故意忘记,因为搞台独的人太多了。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4-21 13:49 回覆:
任令民族英雄蒙塵者皆非好漢行徑!

R2BBr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國共兩方刻意遺忘「仁安羌大捷」的隱含意義
2009/04/21 07:07
別忘了國共兩方將領其實大多是黃埔畢業生, 他們怎麼面對這樣一個以寡擊眾的光榮戰役居然是由稅警總團改編的新三十八軍打出來的! 這不是承認中國部隊其實不比日寇差, 這不是證明抓伕搶兵不如挑兵訓練.

所以二戰打那麼慘, 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咎於 [將帥無能, 累死三軍]. 所以國共兩方有志一同的不願意坦然面對過去, 檢討失敗 .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4-21 10:05 回覆:

謝謝您提出抓夫搶兵的觀點,沒錯!

就像某位號稱儒將的胡姓大員好了,手上有兵不好好練,專盯人家練好的部隊,時機一到就吃進來,最多的時候手擁 70 多萬兵馬,唯一作用是監控八路軍的動向;結果內戰一起沒幾下就全垮了,唉!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今天的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着重说了台儿庄战役
2009/04/20 22:07

今天的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着重说了台儿庄战役。是《走遍中国.走进枣庄》。

里面介绍了一位18岁牺牲在台儿庄的湖南长沙师范女生

还有空军英雄何信先生

还有您提到过的川军“死”字旗

还有5000千川军守腾县的壮烈殉国

还有家书未到人却先殉国的将军

还有大陆许多地方媒体自发的寻找抗日英雄的报道

还有英雄的后人的访谈与他们的生活

非常好看的一个系列片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4-20 23:24 回覆:
凡為民族存亡奮鬥犧牲的,我們堅決不忘記他!

沒有主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的父親是團長--那一集我也看到了
2009/04/20 20:32
這一戰真的很重要,因為英國人看不起中國軍人達一個世紀,孫立人用自己的行動和功勞,讓英國人重新審視中國軍隊的能力和水準,隨著近年來,中國大陸要試圖用文化歷史取得正當性時,仁安羌之役也開始受到關注;反觀我們,明明戰爭是中華民國國軍打的,卻因為前期孫將軍遭陷不提;後來有意放棄道統也不再提起,真是太可惜了
沒有獨立思考就不能夠談民主與自由

東西雖然不多,但會日漸充實
blog
http://blog.udn.com/longreach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4-20 22:54 回覆:

於我心有戚戚焉!

唉!不重視軍史的團隊,是搞不起像樣的國防的。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新一军军歌
2009/04/20 17:49

在大陆baidu上搜索的结果。

http://www.yuanzhengjun.cn/gonghua/junge.html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关于军歌,你在2月18号问过。
2009/04/20 17:38

关于军歌,你在2月18号问过。

我在19号就回了。

http://blog.udn.com/anzu/guestbook

我不熟悉udn的blog操作。

我以为在我的访客薄回复。你会自动收到。


孫立人的粉絲(cvn68) 於 2009-04-20 19:06 回覆:

真是失之交臂,可能是我沒注意到,再次感謝!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其实不需要我提供资料
2009/04/20 17:33

 

其实不需要我提供资料

那个cctv的节目,我也没在电视机前看过。

只要在baidu sina sohu youku youtube上

在上搜索关键字就可以了。



00
00
2009/04/20 17:03

████████████████████████████
████████████████████████████

`

【 震撼 】《中國超級工程一覽》
http://blog.sina.com.cn/chinatop10

`
【 震撼 】《中國超級工程一覽》
http://blog.sina.com.cn/chinatop10

`
【 震撼 】《中國超級工程一覽》
http://blog.sina.com.cn/chinatop10

`
████████████████████████████
████████████████████████████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中日歌友會 國軍與日軍在怒江邊隔江罵戰
2009/04/20 16:52

中日歌友會 國軍與日軍在怒江邊隔江罵戰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華人影視劇中,少有的表現戰爭方式
2009/04/20 16:48

華人影視劇中,少有的表現戰爭方式
滑稽與穿越
片頭日語歌曲可是廣告常用曲。


頁/共 6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