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進心理健康(文珠法師) 文珠法師講述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2/1910.htm
要促進人的心理健康,令人精神回復正常,唯一方法,就是消除煩惱。何謂煩惱?煩惱原無實體,但能使人懊惱煩悶,身心不安。大智度論云:「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可知煩惱,是人心中的大賊,是破壞人心理健康的毒素,是令人喪失理智的麻醉劑,人在煩惱擾亂下,在煩惱衝擊中,鬥爭益劇,痛苦日深,人間是非,社會罪惡,亦層出不窮。
佛經將人心的煩惱,分為「根本煩惱」及「隨煩惱」兩大類。「根本煩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種。「隨煩惱」又分大隨,中隨,小隨。小隨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嬌等十種;中隨煩惱,指無慚及無愧二種;大隨煩惱,是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這不過是略舉其要而言,實則人之煩惱無量,佛經言:煩惱有八萬四千之多(見俱舍論)。佛為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但簡括而言:不外是貪、瞋、癡等三種,又名三毒。此三毒人皆有之,所以人皆有心病,人皆心理不健康,精神不正常。如果要促進人的心理健康,恢復人的精神正常,最好的方法,就是實行佛教六波羅蜜中的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及般若波羅蜜,來對冶貪瞋痴三毒的毛病。
(一)以布施對治貪心
貪是三毒之一,又名貪愛、貪慾,人之貪慾對己謂之慳,對人謂之貪,合名慳貪,對境染著為性,生苦為業。成唯識論云:「於有有具染著為性。」何謂有,有具?有指我執,一切眾生,皆執四大假合幻有的生命為實我。有具指法執,即人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質享受。因為人不知四大組合的我,是假非真,每因貪愛自己的生命,便聯想到自己的地位、名譽、財富、家族,甚至為自己生命的延續及發展,為了自己與家族的享樂與榮耀,貪多慕得,得隴望蜀,不講真理,不顧正義,不念友情,唯達目的,不擇手段。可惜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結果,由貪不得而轉為瞋恨,其他忿怒、仇視、結怨,種種不正常心理,皆隨之而來;人世間的憂悲苦惱,亦隨之而生。可知貪,實是人間的罪魁禍首,為患無窮,我們欲想保持心理健康,首先就要對治貪心。
佛教人以布施來對治慳貪,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昨天已經詳述,現在,僅說明布施之所以對治慳貪的理由。人之所以慳自己的東西,貪他人的財物,主要原因,是看不破,放不下,不知:「施財猶如井中水,一邊吊打一邊盛,三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檻邊。」每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慾望,在:「人無百歲命,常懷千歲憂」的心態下,廣積財富,貪之無厭;殊不知人命無常呼吸間,一息不來,便是一生,無論生前在人生舞台上,如何顯赫,如何出色,一旦劇終人散,結果落得一場歡喜一場空,所謂:「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然則何必斤斤計較,分毫必爭呢?
當知「黃金不是千年業」,「千年田換八百主」,何況世間財物,實為水、火、盜賊、國王、不孝子等五家所有,隨時皆可取,可奪,可偷,甚至水火無情,往往億萬財富,毀於一旦。更何況,財、色、名、食、睡,實是地獄五條根,當死神降臨,何止「有錢難買閻君赦,無計能求獄卒饒。」最慘的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然則,勤苦積蓄,貪求財富,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如是想得開,看得破,放得下,自能安貧樂道,樂善好施,有錢施錢,有力施力,或施知識,或施無畏,以布施的行為,停止貪求的慾念;亦以布施的功德,來抵消慳貪惡業,使內心充滿慈悲喜捨,恢復精神正常,獲得心理健康。
(二)以忍辱對治瞋心
瞋,又名瞋恚,又名瞋恨,以憎惡為性,不安與惡行所依為業;能令人身心熱惱不安,故又名瞋火,是人心三毒中最惡毒的心理毛病。唯識論言:「瞋必令身熱惱,起諸惡業。」遺教經云:「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世人往往因貪而不得必瞋,瞋恨的結果,每令朋友反目,親屬仇視,甚至父子之情,夫妻之愛亦因之喪失,大則發動干戈,導至世界大戰,小則破壞杜會秩序,製造人間糾紛,給人類帶來無邊的災難與禍患。所以華嚴經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言:「一念起瞋,殃墮無間。」可知瞋心之為患無窮,非對治不可。
佛教人以忍辱法門,對治瞋心,然忍字心上一把刀,當人忍受逆境時,尤如一刀剌心,其苦難當,非有相當修養,實在無法忍受。所以要對治瞋心,仍需要對人情世故,看得淡,放得下,然後可以忍辱,可以對治瞋恨心。六波羅蜜經中教人:「了瞋恚心,諸苦所因,知行安忍,萬行根本。若人惡罵,當觀此聲,猶如谷響;若被打時,當知此身,猶如鏡像:若遭譭謗,當觀此身,猶如虛空,不應加報;若遇讚譽,當觀自身性,無我慢不高舉;若得稱讚歎,當觀心性,本來空寂,不生欣慰;若被譏嫌,當觀本心,性離怖畏,不生憂感;若遇苦時,當觀法性,本無逼忍,不見苦相:若愛樂時,當觀實性,常住不變,無苦樂相。」讀此,可知佛教的忍辱法門,何獨是對治人瞋心的妙藥,亦是控制人情緒喜怒哀樂的樞扭。學佛的人要忍,普通的人也要忍,昔日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終於拜師,張良忍受杞下老人之辱,終於復國雪恥。所以佛遺教經說:「忍辱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寒山大士亦說:「寒山出此言,此言無人信,甜蜜是人嚐,黃蓮苦難吞,順情生喜悅,逆意多瞋怒,但看木傀偶,弄得一場困。」佛教人觀順逆之境,如幻不實,逆境固然要忍,順境亦應該忍,不為物喜,不為己悲,然則:「其讚我者奚以喜,其毀我者奚以悲?」敬慎在我,毀譽由人,何足計較?自然停止社會是非毀譽的糾紛,取消瞋恨鬥爭的劫難。
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說:「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笑口暗消磨是。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文殊菩薩化身的寒山大士,問普賢菩薩化身的拾得:「世間有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應該怎麼辦呢?」拾得回答:「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各位,你們能夠做得到嗎?只要你們能夠像學彌勒菩薩一樣想:「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就可以對治內心瞋恨重病,免卻墮落之苦,促進心理健康,精神正常。
(三)以智慧對洽愚癡
癡,又名愚癡,又名無明。唯識論云:「於諸事理,迷闇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人由於內心迷惑無知,不明事理真相,因名無明,又名無知。人因無知,認假作真,加上貪心的追求,瞋心的衝動,使自己在不自覺的愚癡無知心態中,作出殺盜淫妄等種種惡劣行為,形成惡業的種子,以致招來無量生死的苦果,所以愚癡,實是生死根本。講到認假作真,佛經中有一寓言故事,謂從前有一對年青夫婦,非常富有,非常恩愛,整天飲酒作樂,家中所儲備之酒,皆以大缸盛載。有一天、傭人不在,丈夫命妻子去取酒,當她輕輕揭開缸蓋,正想取酒時,嚇得一跳,繼之醋性大發,跑到丈夫前大罵:「好大膽的傢伙,竟然敢瞞著我,收藏著一個年輕貌美的賤女人,今被我撞見,如何交待?」丈夫面對著平常溫柔體貼,而今兇惡潑辣的妻子,唯有好言相勸,查問根由,妻子說:「妳還想賴,不信自己去打開酒缸蓋看看。」當年青富翁打開酒缸蓋採首一望,不覺勃然大怒,跑回房中,揪住妻子的頭髮,大聲喝罵:「你這不知羞恥的賤人,竟然背著我收藏年青漢子在家中,還敢含血噴人……」自此一對恩愛夫妻,每天都在爭吵,互相指責對方,勢同水火,互不相讓。有一天,平常受其供養的婆羅門教徒進來,看見夫妻正在互相責罵,問知因由,走去看個究竟,這時紅中出現一個婆羅門教徒,此人以為富翁,另結新交,供養別人,悻悻然離開。最後,來了一位比丘,查知他們夫婦爭吵的原因,走到酒缸一看,裡面又出現一個比丘的影子,「阿彌陀佛」,原來是假相作怪,於是叫夫妻倆隨他走入廚房,由他主持公道,解決問題。當大家來到缸邊,比丘說:「世上愚癡的人,不知一切幻有,認假作真,平地起風波,煩惱無盡;由於你倆,誤將缸中影子作為真實,以致互相誤會,互相指責,現在一切爭吵皆可以平息了。」說完,取石擊缸,滴酒不存,一切幻影,亦隨之消失,這時年青的夫婦,始知被自己的影子作弄,認假作真,致起爭端,徒生煩惱。
這故事是譬喻眾生,因無明煩惱障蔽,不知真心,妄執真心影子的假我,以為真實,遂起貪瞋之心,造殺盜淫妄等惡業,由業感果,因果循環,生死不已,苦惱無量,所謂:「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六根男、六識女為媒嫁,生出無量煩惱子孫。」眾生的煩惱,也就無窮無盡。佛的般若智慧,不特理解諸法緣起性空,連此不生不滅的諸法空性,亦不執著,令人徹底取消無明,斷絕煩惱子孫,最後明白:「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而証同於佛,達到「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何止心理健康,而且回復精神正常,一切行為,無不合理。
所以,我們欲想健康,首先應該知道,人的身心皆有病,切莫諱疾忌醫。當知人體之病,從肉食及殺生的惡業而來,不是禍從口入,便是自作自受。若能實行素食,戒殺放生,避免病菌傳染,停止惡業,就可以獲得健康,而且長壽。
至於人的心理疾病,因貪瞋癡等煩惱而生,非一般醫生或世間藥物可能治療,必須請求無上大醫王的佛陀,求佛的慈悲聖水,來洗刷內心貪瞋癡等煩惱毒素的積垢,以佛法的聖藥,來根治人的貪瞋癡等心理疾病,同時還要以佛的般若智慧,來長養滋補法身,然後可以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回復人的精神正常,使人的行為合理。否則,無論如何恭祝,如何祈禱,如何渴望身體健康,都是話梅止渴,誑言妄語,自欺欺人。因為,唯有除去貪瞋癡三毒的心理,才是真正的健康,也唯有以佛法來補養法身慧命,才能徹底恢復人性的正常,果然如此,何止長命百歲,簡直證同於佛,壽命無量。最後,本人以萬分的誠意,恭祝各位身心健康,共得無量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