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認清人體真相,告訴你醫生都不會說的秘密
2019/08/22 15:16:22瀏覽827|回應0|推薦5

認清人體真相,告訴你醫生都不會說的秘密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36/362104.html


認清人體真相,告訴你醫院裡的醫生不會說的秘密,從此自己診病,開啟人體自愈機能,不必再往醫院跑。

  一、人要健康,只要血多

  要血多,只要早睡(每天10:30以前/成人)加敲膽經(大腿外側各100下 /每天).

  早睡是造血時間的保證(人並非二十四小時都能造血,古時候的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體造血是有特定時段的,這是天人相應的結果,是不能任意改變的)。

  敲膽經是造血材料的準備(現代人不缺營養,但膽汁分秘普遍不好--原因後面再講)。

  二、症在四肢五官,病在五臟六腑。

  所有的症都是內臟問題在體表的表現

  近視眼---腎水不足以涵木
  中耳炎---小腸有細菌感染的病灶,
  五十肩---大腸有細菌感染的病灶,
  香港腳---胃有細菌感染的病灶等等).

  三、脂肪不是營養過剩

  脂肪是人體能力不夠時排不出去的垃圾,那個臟器能力差,那個臟器的經絡外面堆的脂肪就厚.

  四、血色素的及格與否並不能證明人體維持生命所需的血液總量是夠還是不夠

  血色素只是代表一滴血裡紅血球所占的比例而已,人體健康與否取決與人體總血流量的多少,現在沒有這樣的指標,也沒有檢測的方法,但中醫通過望證是可以瞭解的。

  人體總血流量夠的最低標準:

  1、血能進腎臟過濾,每天早晨起來的第一次小便一定是黃色的。
  2、血液能進肝臟進行清洗,手上的血管不僅看得見,而且顏色是淺綠色的。
  3.指甲不僅有月芽,而且有橫向的條紋(這意味著你的免疫系統在工作)。

  五、老化的血管是可以逆轉的。

  血管老化是因為血裡的垃圾推積在血管,是因為人體血液總量不夠時,肝臟不清洗或清洗比例不夠時,血就變得越來越髒。

  當人體的血液總量回升時,清洗的工作會重新啟動,原來沉澱在血管裡的垃圾同樣會被帶到肝進行處理,問題是這時候的檢查指標都不可能符合目前西醫設定的標準。

  六、癌細胞不是人體的敵人,不是變異,是人體能力不夠時生產的殘次品。

  當人體能力恢復時,人體會生產巨噬細胞,清理這些不及格的產品,重新生產正常的細胞來修復被破壞的組。

  癌細胞雖然是殘次品,但它對人體是有幫助的,就象窮苦的人,衣服撕破了,他沒有同色系的布和線來補他的衣服,只能有什麼補什麼上去,雖然不好看,但能穿,人體的組織遭細菌病毒破壞後,殘次品的癌細胞修復了組織,使人體不會因為失血而死,他是人體無可奈何下的產物,對人體是作出貢獻的。

  七、糖尿病不是病,是人體為了自救而採取的應變措施。

  就像一戶人家,當他的經濟不能支持他的生活開支時,他會變賣他的傢俱來支撐他的生活,當人體維持生命的能量不夠時,人體就會分解自己的肌肉為糖分來維持生命,這是一種臨時的應變措施,一旦人體蛋白吸收夠了,人體首先選用蛋白,這樣血液裡的糖分就會多起來,因為分解肌肉為糖分的機制並非說停就停,糖分的濃度要達到一定的值,才能給大腦一個資訊反射,新的指令才會形成。

  而且原來釋放在血液裡的指令也一定要用完,所以血糖高的人,當他的血糖有時高有時不高時(不包含飲食因素,他的問題就接近尾聲了,當人體的肌肉一年比一年消瘦時,肌肉轉為糖分的機制已確立,但這時候是檢查不出血糖高的現象的,因為糖分都為維持生命消耗掉了。

  血糖高與人體生病是無關的,人體生病與蛋白增多有關,當人體蛋白增加時,人體造的血就多了,血多了,人體的自修復功能就會啟動,血糖高只不過是與蛋白多,同步看到的二件事,現在沒有人去查人體的蛋白多了,無法查人體的血多了,就硬說血糖高了會生病,其實人體自己會把多餘的糖分排出體外,等到人體自己調整好了,這個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八、腎素和血管緊張素是使人體血壓升高的因素

  這是西醫界研究的成果,但是當人體血壓高的時候,西醫檢查這些人的血液,並沒有明顯的腎素血管緊張素增加的跡象,結果高血壓的原因就變得不明白了,西醫講究的是空間,中醫講究的是時間,腎素和血管緊張素確實是人體為了提升自身的血壓而增加的激素。

  由於人體的血總量不斷下降,血管裡有了沉澱的垃圾,血管的彈性變差了,不能幫助心臟把血送到四肢送到大腦,血管緊張素可以使血管彈性強化,血總量的下降使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隨之下降,肺氣的下降,使肺的布水能力不足,血液就變得粘稠,這是一種漸變,粘稠的血液使心臟不勝負荷,人體用增加腎素來幫助心臟搏動,但這時候你是看不到血壓高的,因為這時候人體血管裡的血流量是很少的,當人體的總血流量不斷提高,血管裡的血多了,而腎素與血管緊張素尚未撤除或減少,這時候我們就看到高血壓了。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urtisyen74&aid=12869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