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少吃肉,救國家 (常律法師)
2018/08/20 22:25:14瀏覽737|回應0|推薦1

少吃肉,救國家 (常律法師)

佛學Q&A精典 第一集 請示 21
https://app.chengte.org.tw/books/046684475c.pdf

台灣成為殺戮戰場,一年宰殺100億以上的生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GYp5hlVlc

凡夫眾生未學佛,不明瞭殺生的道理,故和尚才一直不斷地倡導「少吃肉,救國家」。

台灣儼然成為動物的殺戮戰場,一年宰殺 100 億以上的生靈,國人肚子顯然成為動物的墳墓區。若國人仍不知覺醒,繼續如此宰殺吃食,恐將難逃大災難的來臨。

台灣自經濟發達以來的二、三十年當中,被宰殺吃掉的動物將近幾千億隻,這些冤靈仇恨均凝聚在虛空當中,怨恨難消。當怨氣達到飽和狀態時,將形成一股強大的業力,反撲報復到台灣國人身上,國家將會發生大災難,否則就撥無因果。古有明訓:「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半夜屠門聲。」你們半夜可到專門宰殺豬、牛的屠宰場,聽聽那些即將被宰殺動物的哀號聲,即是戰爭來源。台灣若繼續如此宰殺生靈,必定發生戰爭,只是不知何時到來。屆時,台灣至少 10 人當中,就會有 3 人死亡,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這也是和尚為何不願踏進中國大陸一步之因,大陸每一吋土地底下皆有死屍,虛空中又有眾多動物之亡靈(中國人是喜好吃的民族,舉凡陸海空三棲動物都吃,連毒蠍也可做為料理,就更不用說這些蛇肉、狗肉),著實令人感到恐怖、害怕。

中國自黃帝創立中華民族以來,20 年一大戰,10 年一小戰,戰爭從不間斷,當知戰爭所殺害的人更多。像漢朝當時的人口是5000 萬人,但經過王莽篡漢,東西漢戰爭後,西漢的人口就剩下一半 (2500 萬人 );到了漢朝末年,雖人口增加至 5000 萬人,但經過長達 70 年之戰的三國戰爭後,民不聊生,人口只剩 1500萬人。換言之,每 5 人就有 3.5 人死亡,不是餓死就是戰死,實為哀悽、恐怖!而這些亡靈仍滯留在中國大陸的虛空中,再加上每天被宰殺的亡靈,怎不令人聞之喪膽呢!


人之所以短壽多病,從殺生而來;食肉者與殺生者同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3w29TGKC-Y

佛於《罪福報應經》云:「人之所以短壽多病,皆從殺生而」來。又於《楞伽經》云:「凡殺生之人,均為他人食,人若不食,則無殺事,故食肉者與殺生者同罪。」

佛亦云:有無量因緣不應吃肉,因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乃至此世,互為父母、兄弟姊妹、六親眷屬、同事朋友、奴僕等,皆因其各人的因果業力不同所致,或轉生為人,或轉生畜生,但不論轉生為人或畜生,皆應視為親人眷屬,不可互相殘害、宰食。食肉者,眾生聞氣均生恐怖,如旃陀羅人,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應食肉。意即動物聞到吃肉的人的氣味皆感懼怕,有如見到凶惡卑賤之人 ( 即旃陀羅 )。


食肉者令持經咒,不得成就善法功德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fV9D_AL28

食肉者令持經咒,不得成就善法,故不應吃肉。意即凡是吃肉的人,誦經持咒、念佛拜佛,皆無功德可言,所以不應該吃肉。

常吃肉的人,易有體臭和口臭,常作惡夢,令諸天人遠離。夜間招感夜叉惡鬼奪取精氣,睡夢不安,心多驚怖,增長疾病。亦令修道者退道心,慈心不生,為諸天所厭棄,故不可再吃肉。食肉者,身心不淨、生諸罪惡,敗諸功德,為聖人所棄捨,有無量之過失,故不可再吃肉。

佛亦於《楞嚴經》云:「食肉者,縱使修行到禪定的境界,仍為大羅剎,死必墮入生死苦海,不出三界。」

有關吃肉之因緣,佛於《楞伽經》亦有諸多開示,如佛云:我從今天制戒,凡是我釋迦牟尼佛之弟子,皆不可吃肉。吃肉之人,絕不是我釋迦牟尼佛之弟子。因此,你們若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就不應再吃肉,否則就不是佛弟子,即使三皈依也無效。但卻有很多人錯解佛意,認為三皈依、受五戒仍可吃肉,只有受菩薩戒才不可吃肉。這是錯誤的觀念!在此,和尚要特別告誡大家。

總而言之,從佛開示的諸多經典當中,當可清楚明瞭吃肉有諸多的罪惡,一人吃肉罪惡已深,更何況是集造全國人民吃肉的罪業,那更是無量無邊。共業現前時,當招感戰爭殺戮之報,此乃因果不變之定律。

尤其食肉者,會得短命、多病之殺生果報,大家應該要深深懺悔之。希望台灣國人,為免除將來殺生之果報,大家定要斷除肉食,免遭刀兵之劫;同時也讓我們所有過去的六親眷屬免於喪命之痛。更何況現在的肉類食品,皆有化學毒素,多吃會引發癌症、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症。

因此,為了救國救民,令國人免於戰爭之災;當務之急,大家定要發揮「少吃肉,救國家」的精神,自救自贖。切莫放縱自己一時之貪慾,而招感終身之苦痛和悔恨。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urtisyen74&aid=11432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