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湖北五峰陳上校懷真行誼 屠炳春教授執筆
2012/01/14 21:24:38瀏覽1221|回應1|推薦2

*

*

湖北五峰陳上校懷真行誼(1920.07.292006.10.30)

同窗相惜六十八載老友 屠炳春教授執筆

一、歷史長河 五峰巖邑

  陳公名斌,字懷真,湖北省五峰縣漁洋關仁和坪人。今制,五峰隸土家族自治區。

  鄂西高原位介四川盆地與江漢湖盆間。地勢險阻,蔽夔峽,屏雲、貴,而苗、夷等少數民族,雜處其間。十八世紀初,雍正王朝推行「改土歸流」新政,擬將世襲酋長制,改為中央派任制。由是而數度用兵西南邊陲。

  陳氏先世,原籍江西,湖盆沃壤,豐衣足食。二百餘年前,因「改土」形勢,舉族隨軍遠戍五峰石寶司,遂移民定居焉。故八世祖俊臣公,鄉里碩望也。父善堂公,耕讀傳家。母王貞秀氏育三子,懷真公,仲也。長兄雲高初中肄業繼承父業,幼弟雪操高中肄業從公任職縣級合作社。陳氏移民五峰巖邑,要為望族也。

  二十世紀初,中日第二次大戰爆發,國府西遷四川重慶。一九三八年,武漢保衛戰,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將軍鎮守恩施,下令湖北省中等以上學校,數萬學生、教職員工攜帶重要而能搬運之圖書文物,悉數隨軍西遷恩施高原。陳司令戮力推行戰區新政,恩施乃型塑成軍事、政治、經濟、文教之中心,使原本封閉落後的高原,風氣大開,面貌一新。當時五峰十八歲少年懷真公,毅然跨出鄉土巖邑,沐浴於歷史長河,接受時代考驗,面對嶄新世局。

  戰鼓動地,烽火漫天,近三百年來予陳氏族人莫大洗禮與淬煉。

二、岩洞學藝 卓立鶴群

  懷真公六歲就讀私塾,凡五年。年十二,長兄與公嘗為地方散兵游勇所綁架,其首領賀龍,二十年後,位列中共開國大元帥,今湘西九寨溝巨型賀元帥塑像在焉。被擄歷三月,隨兵勇流竄,躲避國軍清剿,幸以機敏而脫逃。然為此輟學二載,始得就讀於縣立第二高小,凡二年,畢業時行年十六,復升學八中就讀三學期。湖北聯中西遷,公年十八,經甄試錄取,設立於利川岩洞寺之省立第七師範分校。自五峰到利川,約二百五十公里,道路崎嶇,涉水跋山,赤足穿草鞋,健步五日可達,時聯中學生享有勉溫飽之公費,故在校三年,風檐展書,晨昏勤讀,除教育專業課程外,嘗從魯師懷西攻《昭明文選》、《段式說文解字》等國學經典,頗具心得,紮下根基。斯時,經郭愚、李景明兩位老師的介紹,於一九四0年七月,加入中國國民黨,並信守終生,黨證字號為國登字一五九0七八號。

  當年湖北聯中各分校應屆畢業生,除分校自行舉辦畢業考試外,須通過教育廳統一命題之指考科目,始核發畢業證書。懷真公指考成績優等,保送升學,設於恩施五峰山之國立湖北師範學院史地系,時為一九四二年,公年二十有二。

  當年,五峰縣學童能在高小畢業者,鄉民輒糾合列隊,敲鑼打鼓,遞送捷報,到府張貼領賞。學童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焉。懷真公學歷高階,在四0年代要為五峰縣之鳳毛麟角也。

三、紅盆從戎 跨海南渡

  一九四四年,蔣委員長號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公熱血沸騰,毅然響應,放棄師範學院已修學分,與傳道、授業、解惑之志業,公自恩施步返五峰,摒擋家務,再過恩施、利川赴四川萬縣,行程近千公里,投身軍旅,經甄試訓練,分發青年遠征軍二0四師砲兵營督導幹事,隸屬政工系統。二年後,奉調重慶第一青大補習班,未幾,復轉任重慶青年中學二分校教學股長。

  一九四七年秋,鑑於赤禍日亟,復入青年軍二0三師任二旅五團九連委一階(比照上尉)指導員,旋部隊奉命出三峽,赴鄂東、皖北,在大別山區,與紅軍作戰。

  一九四八年四月,調任青年軍獨一旅二團新聞室委一階幹事;八月,調二0一師六0一團政工室委一階組訓幹事,隨部復清剿皖南宣城、廣德區敵軍。

  一九四八年七月,部隊奉命跨海南渡,入台整訓並兼守海防;隔年八月調赴金門防衛,九月公升任六0一團政治組荐二階(比照少校)組長,策劃動員戰地人力物力,支援金門保衛戰。十月廿五日古寧頭戰役爆發,經二日奮戰贏得古寧頭大捷,隔年十月廿五日金門大捷一週年紀念時,以作戰有功奉頒(54)代值處字第一00四號戰鬥英雄獎章及獎狀。唯是年十一月,以部隊戰耗過大,再度奉命調台灣本島整補。

*

*

*六0一團政工隊民國39年元旦演出紀念

*

  一九五0年國軍政工改制,五月,公所轄二0一師六0一團政治組改為政治處,仍任同階荐二主任。

  一九五一年二月,因推動國軍團級以上政工主官人事對流,公奉調二0七師六二0團政治處荐二主任。

  一九五一年十月,以戰時授階未經國防部核定且超越現職二階與具備師範教育學歷為由,改調幼年兵總隊二大隊上尉指導員,三個月後再晉升少校。

  一九五三年二月,因單位裁編,改調陸軍士兵感訓大隊少校指導員。

  一九五四年七月,調步兵學校政治部少校科員,一九五七年晉升中校宣傳官、參謀官。

  當此同時,公開始積極進修,一九六0年一月入幹校高級班卅期,七月結訓,十月調陸軍砲兵學校。一九六三年九月,入陸軍參大正規班十七期。

  一九六五年參加乙等特種考試普通行政類,獲考選部頒發中等及格證書。

  一九六六年七月,自砲兵學校班隊指揮部中校大隊輔導官調升部隊指揮部上校輔導官。

  一九六七年十一月,調任陸軍步兵第十師政治部上校副主任。

  一九七一年四月以陸軍總部諮議官退役,計服務軍旅二十又六年,其中,神州征戰凡五年,保衛台灣凡廿一年。

  退役當年九月一日,再任新成立之行政院衛生署安全室主任,一九七二年八月因機關保防納併人事單位而調升為衛生署專員兼人事室副主任,一九八一年再調升為衛生署簡任視察兼人事室副主任,至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日退休,計任公職凡十五年。

四、南台鰜鰈 階庭蘭玉

  一九五0年冬,懷真公與江蘇江陰殷銓公與吳素玉夫人之長女-念慈女士,由相識、相戀、相知、相愛而結縭。時軍公教人員待遇菲薄,喜宴三席,攝影存念,聊備一格耳。

  婚後,初賃居屏東匝月,旋遷居台北新店。

  一年後(一九五二年)先遷台南市三分子幼年兵總隊旁,隔年再遷公園南路口,一幢典雅的二層大樓,原係日據時代之官署(日本軍官俱樂部-偕行社),建築設計採洛可可風格,內部樓梯、地板、走廊悉用檜木。建築面積約百坪,遷入時,共有眷戶七家,每家間隔二房起居。懷公夫婦窩居斯樓者五十又三年。公嘗謂夫人:斯樓以眷口密度言,宜題名為「七家大雜院」;以建築風格論,宜題名為「曲終尋夢樓」。夫人深韙其言,於「雜院」、「尋夢」,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也。

  夫人南京師範學校肄業,個性開朗豁達,懷公拘謹木訥,然相倚互補,翼如也。夫人處陋室,育兒女,艱難歲月,終生無一怨言;而公則實心處事,細心顧家,終生無一惡言;相看兩不厭,怡如也。夫婦鶼鰈情深,譽滿親朋友輩。階庭蘭玉芬芳,端的好夢成真。

  長女凌仙,國防醫學院護理系畢業,夫同院藥學系畢業。外孫女,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土木工程碩士,並在工作三年後再入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現為二年級生;外孫,就讀波蘭西里西亞醫學院二年級。

  長子宗嶽,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妻中興大學農經系畢業。長孫女,元智大學財金系畢業,現為洛杉磯拉爾文大學企管研究所一年級生;長孫,元智大學國企系二年級生。

  次子宗天,土桑市亞歷桑那大學資訊管理博士,現任國立台北大學資訊研究所所長,妻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孫女,美國洛杉磯聖瑪莉諾高中十一年級。

  么女雲仙,洛杉磯聖荷西州立大學化工碩士,夫加州柏克萊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外孫女,加州佛利蒙小學一年級。

  陳殷聯姻,書香門第,芝蘭玉樹,生於階庭,真是「膝前蘭玉風華好,老樹著花無醜枝」。

五、儒俠情操 晩晴彩霞

  懷真公,公餘嗜讀武俠小說,虎父無犬女,亦無犬子,滿門武俠迷。陳氏先世以「土改」而西遷;公則以從戎而南渡,俠客情操,一脈相承。夫俠客者,言必信,行必果,見義勇為者也。

  長女凌仙自國小至高中即為武俠迷,惟凌仙之為武俠迷,係經乃父認可並授予租書權者。公嘗指示長女:一、付汝以書舖租書權,但大弟、小弟、么妹閱讀武俠而欲續租,必經汝認可,違者以家規論處。二、讀武俠不可妨礙課業,違者以禁讀罰之。此懷真公教育子女之範例也。「周禮」曰:「儒以道得民」,民者,學生也,子女也。陳門之所以階庭蘭玉,要為儒俠情操薰陶下之蓓蕾綻放,馨香滿室。

  么女雲仙亦曾為武俠迷,她說:「父親的身影就像一棵大樹,挺立著,庇蔭著我們全家。清風徐來,讓我有舒適感。綠葉成蔭,讓我有成就感。挺立不拔,讓我有安全感。」

  孩子們心目中之父親,既平凡,又偉大。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晩晴」,懷真公退休二十年,彩霞晩晴,漫遊世界。或與夫人牽手同行,或由兒女婿媳相伴,計神州返鄉探親、尋奇二次;東南亞諸國新、馬、泰、韓、日旅遊二次,美國、加拿大與么女、長女、子婿、外孫團聚,並探勝尋奇,先後凡七次,公與夫人之退休生涯,真是從心、隨緣,十分灑脫。

  公享壽八秩又七,若以潤餘計,則八八米壽也。

  近年,公自感體力日衰,然猶能安步就醫,生活節拍如恆。二00六年十月廿五日晨,以輕微心絞痛送三軍總醫院急診,傍晚返宅。翌日,因便血不止復住院,惟神志清醒,與家人低聲言談猶以一己病情攪亂全家生活為憾。廿七日下午二時動大腸切除手術止血,歷七小時後返加護病房,越三日終因多重器官衰竭,於卅日晚十時廿六分,瞑目長逝。

六、路與道 生與死

  提摩太後書第四章第七節: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

  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

  所信仰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懷真公,你的為人行事,讓我們體驗到:

  「人生如戲」,要懂得入戲,入戲是認真;

  「戲如人生」,要懂得出戲,出戲是灑脫。

  你去了,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浮雲。但你底身影,永遠活在相知者的心頭!

 -寫於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十月卅日

 

 *

*

照片說明:陳懷真八十歲壽誕同學餐會

後排左二:屠炳春教授

前排右一、二:陳懷真伉儷

*

另記:一張「金門古寧頭大捷」的戰利品

*

 *

*

一張「金門古寧頭大捷」的戰利品

陳宗嶽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二十七三天,在金門外島爆發一場為時五十六個小時的「古寧頭戰役」,是當時一連串失利中的一場漂亮勝戰,因為這場勝戰,不僅俘獲了七千多名共軍,也讓國軍得以在金門等外島防衛線站穩腳跟,讓驚悸於戰禍日漸逼近的台灣人心得以稍獲喘息。迨民國三十九年三月,總統 蔣公復行視事,穩定了政府中樞;六月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奉命協防台灣,阻絕了共軍的直接犯台;自此,台灣才真正可以免除戰火的直接威脅,並得以全心全力的開展各項現代化建設迄今,回顧往昔,「金門古寧頭大捷」是最大的關鍵。

一、戰爭的爆發早在意料之中

  戰爭爆發時,金門全島有第廿二兵團下轄的二十五軍所屬的第四0師、第四十五師、第二0一師,第五軍所屬的第一六六師、第二00師,以及第十二兵團下轄的第十八軍所屬的第十一師、第四十三師、第一一八師要塞總台、砲兵、戰車、工兵、聯勤等特種單位,約三萬多人。共軍二十八軍調集了所屬八十二師的三個團與八十四、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師各一個團約二萬多人的部隊,準備如探囊取物一般的乘勝追擊,所以預備攻佔金門後派任的縣長以次的行政官員,甚至於辦公所需的桌椅,都隨軍行動。

  此時甫於鳳山完成新訓的八十軍二0一師,在孫立人主張:「駐廈門國軍的數量已經很多,如果各部隊能戰,多派這兩團是多餘的,若不能戰,兩團兵力也無法扭轉戰局;不如將台灣方面的兵力轉用於當時相對防務較為薄弱的金門使用較有價值。」的理由下,配屬第二十二兵團第二十五軍,於九月初陸續抵達金門。

  起初,二0一師被規劃為全島之機動打擊部隊,至十月十日大嶝失守後,第二十二兵團所屬第十八軍第十一師、第一一八師及兵團部陸續抵達金門的新局勢,二0一師奉調至金西,擔任海岸守備任務,防線右起壠口~小溪口,左至古寧頭~埔邊,正面寬約十六公里,縱深三至四公里,對二個團不到六千人的二0一師而言,正面是寬了些,師長鄭果與副師長閔銘厚因此規劃六0二團(團長傅伊仁)負責右翼壠口至小溪口附近,六0一團(團長雷開瑄)負責左翼小溪口至埔頭。隨即全力構築碉堡、工事、並清除海岸地帶之射界、配置火力與足夠的彈藥於各碉堡與據點之內,期使每個據點皆可獨力支撐戰況。碉堡之間的空隙,即以地雷、拉發手榴彈等予以封死。

  同時發動當地民衆捐輸門板、窯磚、紅土等,日夜趕工,十日之間共築成各類土堡四百多座,各堡間距,配合地形,約在六十至二百公尺之間。當時擔任青年軍班長的李志鵬(後任立法委員與大法官)駐守在安岐村,爲了在沙地構築機槍陣地,只得「借用」安岐村民家的門板與古寧頭山地的墓碑,僅他們那個班就「借用」了卅餘塊「門板」,且在戰爭爆發的幾分鐘之內,就向登岸共軍發射了五千多發子彈,顯然夠本了。當時凡是向民間拆屋及「借用」門板等物資者,國軍均有開立借條,言明他日反攻大陸後由福建省政府賠償,到民國七十年左右,由國防部理賠每戶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結案。

  另在水際潮間地帶架設鐵絲網,主要火力點內配備輕重機槍、衝鋒槍、卡賓槍等自動武器,少量的山砲、迫砲亦推入工事內,俾能與自動武器構成綿密火網。

  十月十七日起,二0一師更開始各種戰場實況演練,尤其自十月廿二日起,即可清楚的看到共軍在對岸集結,因此戰爭的爆發早在意料之中。廿四日,再加強反登陸作戰演習與步戰協同的逆襲操演,使得官兵的作戰意志與心理狀況都達到「有以待之」的顛峰狀態。家父陳懷真自民國卅三年以湖北師範學院史地系三年級學生響應 蔣委員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投身青年軍擔任青年遠征軍二0四師砲兵營督導幹事,其後在二0一師六0一團擔任政治組荐二階(比照少校)組長,負責團部的民運、組訓與宣傳工作。

二、「拼死奮戰」加「突來援軍」贏得勝利

  廿五日凌晨二時左右,中共砲火開始攻擊,由於是海島型作戰,參戰者皆知只有拼死奮戰絕無後路可退。當夜六0二團配合因履帶故障而滯留沙灘的三輛戰車,痛擊共軍於水際,讓當面之敵幾乎全軍覆沒;六0一團當面共軍八十五師二五三團,趁土堡與火力點之間的空隙,滲透至後方之林厝、南山、北山、埔頭等村落。四時三十分,共軍竄至埔頭(六0一團指揮所)及一三二高地附近,近千名國軍遭圍,在團預備隊全數用上的情況下,戰況一度危急,甚至有「團長、副團長後撤料羅灣」的通知,但是雷開瑄團長不為所動,續率全團官兵拼死迎擊,一直撐到一一八師以戰車為前導,對觀音亭山、湖尾及湖南以北高地發起逆襲,六0一團亦同時展開局部逆襲。

  如同一一八師師長李樹蘭說:「十月二十五日金門大捷,若不是二○一師拚命拒止共軍當時的攻勢,我軍是無法站得住腳的,更不用說反擊了。」十二兵團參謀長楊維翰也說:「二○一師頭一仗打得好,給共軍一個下馬威;十八軍接戰迅速,阻止住共軍的進攻;十九軍適時參戰,形成兵力上的絕對優勢。」

  戰史記載,二0一師六0一、六0二兩個團五千多名官兵之中,陣亡五百七十人(官十六人、兵五百五十四人),負傷六百四十人(官三十九人、兵六百零一人),俘虜敵軍一千四百九十五人。就兩團陣亡人數佔總陣亡人數百分之四十五,俘虜敵軍人數佔總俘虜人數百分之二十一來看,二0一師陣地雖被共軍突破,但已成功讓增援部隊順利投入戰場,其所付代價之慘重,與對整個戰役之貢獻,實居功厥偉。因此民國三十九年四月,二0一師獲得總統 蔣公頒授虎旗褒揚,同時被陸總部評為「古寧頭戰役戰功第一的部隊」。

*

  戰爭中,尤其出乎共軍預期的,被剛從汕頭搭船轉進金門的胡璉兵團第十九軍所屬第十四師、第十八師加入戰鬥,從中截擊,來犯共軍運輸船艦在我陸、海、空軍的砲擊與轟炸之下全部遭到焚毀,在既無後援、又無後路可退的情況下,只有投降一途,因而擄獲了七千餘名共軍。

  事實上,這些被俘共軍,除了少數幹部,多數都是先前在大陸作戰遭共軍俘虜的國軍,因此,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新生訓練營」訓練後,一部份分發各部隊歸建為國軍,一部份依照意願在民國四十一年被遣返大陸。民國卅九年十月廿五日金門大捷一週年紀念時,家父陳懷真亦以作戰有功奉頒54)代值處字第一00四號戰鬥英雄獎章及獎狀

  當時,在清掃戰場時,也曾發現:因為夜色昏暗、視線不清而被戰車誤擊與友軍誤傷的國軍,誠屬不幸。

*

*

  另外,在清點所擄獲共軍攜帶之物品時,發現擔任主攻的共軍二四四團的運輸船上,載著大量新印製的人民幣,據稱係為了辦理慶功宴時的花費所準備,因此被國軍繳獲時,鈔票上連褶印都沒有,整整裝滿好幾籮筐。另外,每個共軍俘虜身上都有一些人民幣,因而人民幣丟的滿地都是,也沒人要。家父當時留了一張做紀念性的戰利品,一直由家母殷念慈保留至今。

三、一張別具紀念價值的戰利品

  民國七十六年兩岸開放探親後,家母和上海的昔日同學提及有這樣一張壹佰圓的人民幣,久居上海的同學還不相信有這樣的人民幣大鈔,因為,中共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一日成立中國人民銀行以來,除了在同年的十二月到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之間發行的十二種面額、六十二種版別的第一套人民幣之中,有比照當時中華民國法幣幣值而發行的一百、二百、五百、一千、五千、一萬、五萬等大面額的人民幣鈔票之外,一直要到一九八0年發行第四套人民幣時,才再有一百元面值的鈔票,以當時中共的國民平均所得而言,一百元超過了一般人一個月的薪水,因此確實是大鈔。

  尤其,一九六0年代,中共總理周恩來曾經以「十八元八角八分」來回覆外國記者探詢「中國大陸到底有多少錢?」,就是藉著當時大陸所發行的人民幣有幣值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的紙幣,以及一分、二分、五分的鎳質輔幣,兩者的加總幣值為十八元八角八分,來巧妙搪塞外國媒體探究中國大陸有多少外匯存底的棘手問題。所以,當時家母世居上海的同學始終不相信-中共的中國人民銀行曾經以「中華民國三十八年」為紀年發行過壹佰圓的人民幣。

  由於戰亂,中共發行的第一版人民幣品相(未折損的完好程度)好的存世不多,所以今天這張品相屬上品的中華民國三十八年版百元人民幣鈔票的市場流通價格,大概在新台幣二萬元左右。

  但是,真正值得珍藏的價值,除了它是金門古寧頭大捷的戰利品之外;中共的「中國人民銀行」曾經以「中華民國三十八年」紀年發行人民幣,表示中共曾經遵奉「中華民國」的國號,這不僅是中共當局今天在處理兩岸事務所必須正視的歷史事實,也更是這張人民幣戰利品的歷史價值所在。

*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6032821

 回應文章

冰峰
2013/09/25 04:09

本人亦五峰仁和坪籍,不知陈上校于家乡尚有亲眷否?

(binphon@yahoo.com)
府東洗壺工(cty43115) 於 2013-09-27 16:48 回覆:
有下一代後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