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揭秘梅蘭芳訪美成功的內幕
2024/06/19 09:20:02瀏覽412|回應0|推薦0

^_^五年前看到的一篇文章,值得一讀,故特地整理轉發!

揭秘梅蘭芳訪美成功的內幕

           歷史百家匯     03-26 2019

梅蘭芳訪美,面臨的不僅是戲劇藝術上的困難,更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天塹。

是誰?讓這天塹變為通途。這期間當事人經過幾多波折,幾許掙扎。看似只是一場訪問演出,其中卻暗藏著多少商業手法。

美公使力邀訪美借書畫講解京劇

1929年12月,梅蘭芳經過長達七八年的醖釀和準備,終於踏上了訪美演出的旅途。這次演出先後到過美國的西雅圖、紐約、芝加哥、華盛頓、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檀香山等城市,歷時半年。此次赴美的緣起,最初是來自當時的美國公使芮恩施在一次外交場合的談話。此前,留美同學會在外交部曾請他觀看梅蘭芳表演的《嫦娥奔月》,他對梅蘭芳的藝術大為贊賞,還曾特地到梅蘭芳家拜訪。他說:「若欲中美國民感情益加親善,最好是請梅蘭芳往美國去一次,並且表演他的藝術,讓美國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結果。」此話令當時在座的一些中國官員頗感意外,交通總長葉恭綽(玉虎)將此話告訴了齊如山,引起了齊如山的極大興趣。齊如山也堅定地認為,「中國劇可博得美(國)人的歡迎,並且可在世界上佔一席地位;同時又深信梅(蘭芳)君的藝術也可得到歐美人士相當的贊許」。於是他便與梅蘭芳等人商定,「決議要把這件事情辦成」。

一開始齊如山先做了初步的「調研」和具體的「滲透」的工作。在盡可能的範圍內,向他所能接觸到的美國人和由美國回來的留學生,瞭解美國的文化、美國人的欣賞習慣和對中國戲劇的看法。隨後,齊如山開始有意識地創造機會,在來華的歐美人士中展示梅蘭芳的表演藝術。漸漸地,法國、瑞典、美國、印度、越南等國的一些王儲、政要、社會名流等,都通過中國外交部的渠道要求觀看梅劇,造訪梅宅。梅蘭芳和他所表演的京劇藝術在外國人中越來越有影響,「每逢梅君在戲院出演,也一定有許多外國人來看。後來恰巧美國有幾次遊歷團來平,都把 ‘觀梅劇’一項,列在遊歷課程以內。從此‘梅蘭芳’三個字在歐美人腦中的印象,一天比一天深了。」

對於來訪的各國人士,齊如山與梅蘭芳都做了熱情的招待和積極的回應。他們是想「借用這種機會,做出國演戲的宣傳。」在梅蘭芳的家中,他們或舉辦茶會,或舉辦宴會,幾年間竟有八十餘次之多,被招待的人員達六七千人,梅蘭芳為此花去的費用也不計其數。招待的形式和方法都是採用純粹的中國模式:

蔬菜茶點,都用中國極精美的食物;杯盤盞箸,以及屋中的點綴品,更無一處不用中國式的,尤其要選擇最可表現中國精神古雅高貴的樣式。因為這樣可以使西賓眼光一新,比較容易留點深刻的印象。壁上書畫,總要懸掛墨筆山水、寫意花卉,因為借此可講解中國戲劇……中國戲一切舉止動作,言談表示,都是由像真演進為美術化。又因歐美人士數十年來,頗注意中國書畫,所以借此來解說中劇,更易瞭解。除此以外,又將十餘年來,蒐羅到關於戲劇的圖畫陳列出,請他們看,並為之解釋說明。大家聽了,大致都首肯,且頗感興趣。所以他們回國後,都常來信聯絡感情,對梅君赴美一層,尤其熱心:有代為籌劃的,有代為佈置的,都極願盡這義務。

看得出,齊如山初期運作的步驟主要是大力發揮梅蘭芳的藝術影響力,換句話說,就是充分利用這位中國藝術家的明星效應,喚起外國人的好奇、從眾心理;進而通過與梅蘭芳的實際接觸,引發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當然,這些工作從開始到獲得成效並非一蹴而就,而是要有一定的國際眼光、足夠的耐心、長期的外交投入,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潛移默化,才能使「梅蘭芳」——這一代表中國戲劇的文化品牌在外國人心目中樹立起來。

當大家正為赴美演出興奮之時,「差錢」的現實問題卻讓一切難以開始……

缺經費憂心忡忡經濟危機更添愁

在促成梅蘭芳赴美演出的具體操作上,齊如山重點是從經費的籌集、劇院的落實、宣傳的準備和演出的安排幾個方面入手的。

1、經費的籌集

齊如山最初的設想是,籌集一筆錢款以供梅蘭芳出國演出、遊歷考察之用。「一則可以宣傳中國戲劇,溝通中外文化;二則若掙錢回來,除還賬之外,所有的餘力,完全充作提倡戲劇之用,如:辦一戲劇學校,開一戲曲圖書館,建一合於科學的新式劇場。」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他便開始多方奔走,四處籌款,曾經找到當時的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向他借款十萬美元,司徒雷登表示為溝通中美兩國的文化,願意促成此事。之後,司徒雷登與校方同人商酌,自己向學校代借五萬元,同人們承擔五萬元,後因種種原故未能成功。梅蘭芳也因此憂心忡忡,齊如山鼓勵道:「您只管在戲劇上用功!不要因此擾亂心思。全憑您的藝術作為出國的基礎,若能基礎穩固,別的事都不成問題。您且平心靜氣的去演戲,把這事讓我去跑!我想只要多下功夫,總有門路可尋的!」齊如山的執著、堅定給梅蘭芳以極大的信心,也使梅蘭芳能夠集中一切精力,專心於赴美演出的各項準備。 1929年春天,齊如山求助於當時的教育界官員李石曾,希望他能玉成此事。李石曾認為:「這有兩種說法,若是梅君以營業的性質出去,為賺幾個錢,那就無需幫忙,也無從幫起;若是以溝通文化的公益的性質出去,則不但幫忙,並且應該盡力的幫忙。」於是,他出面邀請了周作民、錢新之、馮幼偉、王紹賢、吳震修一些銀行界人士和司徒雷登等人作為董事,以創辦戲劇學校的名義進行資金的籌措,並且計劃由李石曾、周作民、王紹賢、傅涇波、齊如山幾位在北平籌款五萬美元,由錢新之、馮幼偉、吳震修諸人在上海籌款五萬美元。當北平的五萬美元款項順利籌得時,美國方面傳來壞消息,由於金融危機,物價上漲,十萬美元的經費不足敷用赴美之行。緊急之中,上海方面在馮幼偉的鼎力支持下,銀行界共籌得十餘萬美元的款項,最終促成此事。

終於「不差錢」了,演出劇院的確定卻因為近乎「苛刻」的要求而歷盡波折……

選劇院放棄商業巧宣傳煞費苦心

2、劇院的落實

梅蘭芳赴美演出的劇院也是齊如山籌劃工作的一個重點,他先後拜訪了美國使館商務參贊安諾爾、美國公使馬克謨和司徒雷登,通過他們聯繫了美國的多家劇院。為避免流於商業性的演出,他提出了以文化交流為宗旨的幾項條件:

(1)劇場主人須以禮相聘,須用極優的禮貌對待梅君;

(2)須給梅君自由輟演權;

(3)劇場的身份,須夠高尚;

(4)劇場不要太大,因為恐怕不容易滿座;

(5)劇場主人,不可抱完全營業的性質。

由於有著這些不可遷就的約定,美國許多商業氣味十足的劇院對此望而卻步。經過種種波折,在司徒雷登的引薦下,齊如山通過電報,結識了紐約著名的劇作家哈布欽斯,並向其說明瞭梅蘭芳赴美演出的意圖。哈布欽斯當即表示:「梅君到美國來,可以在我的劇場演出!只要能夠溝通兩國的文化,我就心滿意足了。至於金錢一層,我是滿不在乎的。」之後,齊如山又與哈布欽斯通訊幾十次,商討、確定了演出方案。儘管梅蘭芳赴美後並沒有在哈布欽斯的劇場里演出,但哈布欽斯的允諾使中方赴美演出的計劃得以實現。

3、宣傳的準備

在宣傳上,齊如山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為梅蘭芳赴美演出作了先期準備工作:一是通過在美國的部分官員和商人以及留學生,聯繫美國的新聞媒體,向他們提供有關梅蘭芳和中國戲劇的資料,讓更多的美國人瞭解梅蘭芳。後又專門聘請「兩位美國人,每月酬以微資,讓他們時常與美國各報館通信。在每封信里,更附上梅君一兩張像片,這種宣傳法,也頗生效力。以後就常常接到美國通信員的來函,大概都是說,以後有材料,可以直接給他們寄去,他們願意極誠懇及熱心的代為宣傳。也有說自己手中有多少報館,宣傳力比別人大一類的話。」齊如山也經常通過他們直接寄去一些材料,給美國的各大報社。由此僅向美國提供的梅蘭芳照片的洗印費就高達四五千元,由美國寄到梅家刊有梅蘭芳消息的雜誌,也多達三十餘種。二是赴美之前,齊如山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宣傳品的編撰、印制、翻譯,約為六項:

(1)編寫《中國劇之組織》。從唱白、動作、衣服、盔帽、鬍鬚、臉譜、切末、音樂八個方面詳細介紹了中國戲曲獨特的舞台演出方式。全書六七萬字,耗時四五個月。

(2)與黃秋岳編寫一部《梅蘭芳的歷史》。共分七章:

第一章 梅蘭芳之家族及歷史

第二章 旦角之由來及其地位

第三章 梅蘭芳之創造品

第四章 梅劇在中國劇之地位

第五章 梅蘭芳之國際酬酢

第六章 梅蘭芳之國內歡迎與批評

第七章 外人眼光中之梅蘭芳

全書四萬余字,附有大量梅氏照片,耗時四個月。後因經費窘迫,只好將《中國劇之組織》與《梅蘭芳的歷史》合為一冊,壓縮刪減,取名為《梅蘭芳》,交付商務印書館印刷。

(3)編印《梅蘭芳歌曲譜》。西方人對中國戲劇的音樂極為陌生,為了便於接受,齊如山等人先請琴師徐蘭沅、馬寶明二人把赴美演出的各戲唱腔譜成工尺譜,再請民樂專家劉天華將其翻成五線譜,「譜成以後,讓徐君(蘭沅)拉著胡琴,馬君(寶明)吹著笛子細聽,再一點一點的改正;改得覺著妥當後,由劉君(天華)用胡琴按五線譜拉著,讓徐、馬二君聽,有不對的地方,再改。改完後,又讓梅(蘭芳)君把各戲都當面唱了多少次,劉君再按唱腔斟酌改正。後來仍由劉君拉著給梅君聽,不妥的地方又改了不少。」全書請汪頤年、楊筱蓮、曹安和周宜等幾位通曉音樂的人士畫譜、校對,歷時七八個月之久。

(4)編寫各種戲劇說明書。國內編寫說明書,一般都是對劇情大意作一簡要介紹即可,但為了便於外國人領會劇中情節,欣賞梅蘭芳的表演藝術,在編寫說明書時,採用了介紹兼賞析的做法:「先將一齣戲的大略歷史寫出,然後再說這一出是全戲的哪一段,在全事跡上佔怎樣一個位置——因為中國現在的戲,差不多都是在整本中選那最精彩的一節演唱。然後再把這出戲每場的情節說清,並說明在某處,這一段唱、一段話是什麼意思,各腳一切動作是什麼用意。把這個都詳細的寫出來後,再把梅君的唱工、作工是哪一段最精彩動人,以至於哪一場什麼地方應該注意,也都清楚地寫出。這樣,才使看戲的人省力而且容易領會。」①這些說明書也有三四萬字,合成一個集子印刷。

(5)編寫幾十篇講話稿、百餘篇新聞稿,繪制二百餘幅戲劇圖片。齊如山替梅蘭芳預先撰寫了在美沿途各地的講演稿約幾十篇和送發當地新聞界的宣傳文章一百餘篇。出於宣傳上的考慮,圖片較文字更為直觀和形象,齊如山挑選了十五類、二百餘幅有關中國戲曲的圖片,以備在美國各地的劇場里懸掛、陳列。以上這些戲劇圖案在每一類的下面又加上中文、英文說明書各一幅。繪制工作相當繁瑣,如舞譜一類,齊如山回憶說:「當初安置這些舞式的時候,都是照著詞句的意思,並仿著古人詩賦中的形容詞造成的。所以現在要把每種舞式畫出來,還需注上名字,這事於畫工卻非常困難,因為某種舞式應該怎麼樣,畫工是絲毫也不曉得。所以這件事情,先須梅君和我共同工作。我們的辦法是:我先把一齣戲的唱詞寫出來,他就按著這句詞,照原戲舞出,我看了他舞的姿勢應該畫哪一點,就把這舞式名稱注上。注完後,就再舞再注。……這樣記完後,梅君又把每個舞式照出像片。雖然那時正是炎夏,而梅君常常在烈日下一氣照兩三個鐘頭的工夫,……像片照好以後,交與畫工去畫,畫工先畫一個稿子來我審查,有不對的地方,就叫他拿回去改,有時一直改到十幾次才算妥當,然後再正式的畫到紙上。」僅這二十六幅舞譜圖畫就花費了齊如山和梅蘭芳等人幾個月的時間。以上五種宣傳品均被譯成英文,在譯制的過程中,齊如山深感這項工作的艱巨,「因為英文深造的人,對於中國名詞的意思,往往有不很瞭解的地方,還得我詳細解說。所以有許多時候須我們幾個人湊在一處,才能工作,然而最難的是有許多詞句,只能意會,不可以言傳,常常解釋半天還不能表達確當。」②當時參與翻譯工作的人員有梁社乾、周景福、陳福田、孫子明、賀渭南和美國人畢蓮等近二十餘位英文水平很高的人士。

(6)專門準備了用於贈送外國人的禮品。為了加深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瞭解,齊如山與梅蘭芳幾經籌劃商量,置辦了下列幾種禮品:

(一)瓷器 燒了幾十件瓷器,上面都畫著梅君的像片,並有一枝梅花,一枝蘭花,做為梅蘭芳的標幟。

(二)筆墨 筆墨各是十盒。因為筆墨頗能代表中國特有的藝術。也都刻著梅君的名字及像片。

(三)繡貨 手繡也是中國特有的藝術,而且為大多數外國人所迷醉,所以這次聘人繡了不少,花樣也取純粹中國式的,尤其要可代表中國高貴古雅的花樣。每幅上也有梅君的姓名。

(四)圖畫 聘人畫了二百來張中國戲劇圖畫,梅君親自畫了二百多張寫意花卉。這二種都裱成鏡心。

(五)扇子 梅君畫了一百多把扇面,配上雕漆刻竹的股子。

(六)像片 印了五、六千張梅君的戲裝像片。此外如象牙品等瑣小少數的東西,約有幾十種。這些禮品無一不散髮著濃郁的中國文化的氣息,無一不在凸顯梅蘭芳──這位傑出的中國戲劇表演藝術家的美好形象。

到底哪些劇目才能吸引從未看過京劇的美國觀眾?……

選劇目問卷調查定時間心細如發

4、演出的安排

首先,在劇目的遴選上,齊如山參考了外國人、在外留學生和來華的外國人對中國戲劇的觀感、意見,甚至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選取了受大多數人歡迎的一些劇目:

《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黛玉葬花》、《佳期拷紅》、《琴挑偷詩》、《洛神》、《思凡》、《遊園驚夢》、《御碑亭》、《情雯撕扇》、《汾河灣》、《虹霓關》、《金山寺》《打漁殺家》、《木蘭從軍》、《天女散花》(以上是關於梅君的戲)

《群英會》、《空城計》、《捉放曹》、《青石山》、《打城隍》(以上是關於別人的戲)

隨後他又根據大家的意見,考慮美國人的欣賞習慣,確定出進一步遴選的原則:「時間不要太久,每晚頂多不得過兩個鐘頭,並且要演三出:頭一出必要梅君,末一出也須梅君,中間加別人一出。這樣辦法,則梅君不至於太累,二來使觀眾眼光一新,更可以引起興味來!」確定之後,又徵求了熟悉美國文化的專家張彭春的意見,增加了《刺虎》一劇,因為該劇人物的表情豐富,便於外國觀眾理解;將每晚的三齣戲改為四出,使內容富於變化;但限於時間,只好將劇情壓縮,突出劇中的舞蹈表演:

杯盤舞(《麻姑獻壽》)、拂舞(《上元夫人》)、袖舞(《上元夫人》、《天女散花》)、綬舞(《天女散花》)、鐮舞(《嫦娥奔月》)、劍舞(《霸王別姬》、《樊江關》)刺舞(《廉錦楓》)、羽舞(《西施》)、戟舞(《木蘭從軍》、《虹霓關》)、散花舞(《天女散花》)

在張彭春的指點下,齊如山和梅蘭芳對每晚演出的時間做了精確的計算,並嚴格按照時間的要求取捨、調整演出劇目內容:

(一)音樂兩分鐘。

(二)開前幕 將劇場原有的幕打開,便露出我們所備的紅緞繡花幕來。

(三)總說明 在紅緞幕外說明:中國劇的組織,和其中一切動作是什麼意義。四分鐘。

(四)說明說明隨後所演的戲的情節。比如:若是《汾河灣》,就先說明《汾河灣》是什麼情節,是歷史上的哪一段,要點在什麼地方,這出戲在場上一切舉動是什麼意義,並且將戲里所說的白、所唱的詞的意思,也大致講演一遍,使觀客先明白這戲的大概組織,看著好容易感到興趣。佔兩分鐘。

(五)音樂 佔一分鐘。

(六)第一段戲 佔二十七分鐘。比如:《汾河灣》改名《鞋的問題》,由梅君與王君少亭表演。

(七)休息和叫簾(Curtain Call)共佔四分鐘。

(八)音樂 佔一分鐘。

(九)說明 比如《青石山》,說明法略如《汾河灣》。佔三分鐘。

(十)第二段戲 佔九分鐘。比如《青石山》由朱君桂芳、劉君連榮、王君少亭合演,只打兩場,末由朱君耍下場。

(十一)休息和叫簾 共佔四分鐘。

(十二)音樂 佔一分鐘。

(十三)說明 佔三分鐘。比如舞劍,就說明舞劍的來源和道理。

(十四)第三段戲 佔五分鐘。比如:《紅線盜盒》里的舞劍,擇一段精彩的,由梅君自舞。

(十五)大休息和叫簾 共佔十五分鐘。

(十六)音樂 佔三分鐘。

(十七)說明 佔五分鐘。比如:《刺虎》,說明法略同《汾河灣》。

(十八)第四段戲 佔三十一分鐘。比如:《刺虎》,由梅君與劉君連榮合演完。 每晚共用一百二十分鐘。

訪美演出只是舞台上的那幾個小時麼?絕不是。這次訪美演出可以說是一次商業運作的成功案例……

新排練摒除陋習舞台下學習禮節

演出時,開幕後的「總說明」部分由張彭春用英語向美國觀眾演說;具體到各戲的「說明」則由居美的華裔留學生楊素女士用英語進行講解。

其次,在劇目的排練和人員的培訓上,齊如山要求所有演出人員在演出時要注意整體配合,特別是要加強主演與配演的舞台交流,樂隊與演員的配合,像詞句、唱腔、過門、鑼鼓、曲牌、身段都要嚴絲合縫;廢除了戲曲演出中原有的一些舞台「陋習」如:台上飲場、台上吐痰、跪拜扔墊子、檢場人在台上過多停留等等,起到了淨化、簡化舞台的作用。這些為出訪而準備的二十多出戲,經過大家精益求精的排練,足足耗時半年之久。

此次赴美的演出人員除梅蘭芳外,還有王少亭、劉連榮、朱桂芳、姚玉芙、李斐叔、徐蘭沅、孫惠亭、馬寶明、霍文元、韓佩亭、馬寶柱、何增福、唐錫光、羅文田、李德順、雷俊等一行人。齊如山在出國前的三四個月里,對大家進行外國社交禮儀的培訓,單就「吃飯一項,就排練了幾十次:有時候在擷英番菜館,有時在德國飯店,差不多天天排完了戲,就去排吃飯,教給他們刀、叉、匙怎樣用,麵包怎樣拿,各種菜怎樣吃,湯怎樣喝,水果怎樣削……並留神吃飯的時候,應該互相幫助的規則,或是旁邊有女客,就應該怎樣的幫助法。」為了使大家盡快瞭解在外國的一切衣、食、住、行的種種規則,齊如山不但親自傳授、講解,還時常請一些熟悉國外生活的人士同大家一起吃西餐,讓大家觀察其用餐的舉止、姿勢。又請來傅涇波等人教授大家英文,具體、詳細地介紹外國禮節。

再次,在服裝、樂器的制做和舞台樣式的設計、劇場的佈置上,齊如山、張彭春等人主張力求體現中國氣派。演出服裝的面料全部採用純粹的絲綢、錦緞並飾以手工繡花,「花樣也採取中國舊式的,一點也沒有用現代世界化的時髦花樣,像那玻璃棍、假鑽石等等,更在擯棄之列了。這樣,一則保持中國國粹,二則中國人雖然看著外國的化學製造裝飾品新鮮,而外國人卻深愛中國的綢緞繡貨。」樂器(如堂鼓、小鼓、嗩吶、胡琴等)採用了仿古的形式,所有材料都要以象牙、牛角、黃楊、紫檀等構成,還專門請人特別制做了大小忽雷、琵琶、阮、咸等古典樂器,演奏時不僅十分悅耳動聽,而且外觀非常精美典雅。樂器的盒子用楠木做成中國式的囊盒,配上紅色錦緞裡子;行頭、盔頭的箱子,用榆木板片和牛皮包裹,朱紅描金,光彩奪目。

舞台樣式仿照故宮戲台的規模,台前設立兩根圓柱,上掛一副對聯,聯曰:

四方王會夙具威儀 五千年文物雍容 茂啓元音輝此日

三世伶官早揚俊採 九萬里舟軺歷聘 全憑雅樂暢宗風

舞台兩邊裝飾龍頭掛穗,富麗堂皇。由於美國劇場的舞台普遍寬大,所以台上的桌椅是特製的,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任意放大或者縮小。舞台的格局是:第一層保留原有劇場的舊幕,第二層是中國的紅緞幕布,第三層是中國戲台式的外檐、龍柱,第四層是天花板式的垂檐,第五層是中國古典式的四對宮燈,第六層是中國傳統的戲台,包括隔扇、門簾、台帳,兩旁的隔扇鏤刻窗眼,覆以薄紗。樂隊位於隔扇之後,後台光線很暗,樂師對台上演員的一切舉動都看得十分清楚,而台下觀眾卻看不到樂隊。劇場門口懸掛一百多個紅色燈籠、幾十幅圖畫、各種旗幟,一切都採取中國樣式。還為樂隊人員、劇場服務人員定做了中式的服裝,意在給前來觀劇的美國人以鮮明的「中國」印象。

齊如山在演出安排上的多種舉措和嚴格要求,目的只有一個:充分體現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戲劇文化,充分體現出典雅、精緻、神秘、富麗的戲曲舞颱風貌。他要通過梅蘭芳的精湛技藝,讓世界認識到中國戲曲有著迥異於西方寫實主義戲劇的美學意蘊,要讓中國戲曲在世界戲劇藝術之林中佔有自己的一席之位。

梅蘭芳訪美演出在藝術、商業和文化交流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少有人知道的是這一切的幕後推手——齊如山,一位兼具商業與戲劇才華的實幹家。

齊如山(1875 - 1962)戲曲理論家。

早年留學歐洲,曾涉獵外國戲劇。歸國後致力於戲曲工作,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主要演員,當遇到梅蘭芳看他天才與勤奮,遂決心幫助梅並為其編劇。 

1912年在北京經常為梅蘭芳的表演及劇本提出修改意見。1916、1917年以後的二十多年來,與李世戡等為梅蘭芳編排劇,齊為梅編創的時裝、古裝戲及改編的傳統戲有二十餘出。梅的幾次出國演出,齊都協助策劃,並隨同出訪日本與美國。

1931年與梅蘭芳、余叔岩等人組成北平國劇學會,並建立國劇傳習所,從事戲曲教育。編輯出版了《戲劇叢刊》、《國劇畫報》,蒐集了許多珍貴戲曲史料。




臉書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xFnp51PRahYYmfZz/?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8073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