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民國「幼年兵」之六~「見證歷史」亦是「歷史見證」的幼年兵
2011/03/31 13:19:10瀏覽1490|回應0|推薦2

*

*

*民國40年元旦前排右三副班長熊德銓.後排右一桑品載.最前為迫擊砲

*

中華民國「幼年兵」之六

~「見證歷史」亦是「歷史見證」的幼年兵

*幼年兵熊德銓

  在古今中外的軍事史料檔案中,恐怕從來沒有一支軍隊,在多達一千三百餘人的成員中,最小的年齡居然只有六歲,大的亦不過十五、六歲,而且他們還是真正吃糧拿餉,有軍籍、有編制的軍人。這些人當年被大家稱作「娃娃兵」或「幼年兵」,是國共內戰末期,被國軍搶救撤運來台的一群戰亂孤雛;他們有的是與親人失散的孩童,有的是戰亂中被抓兵而成了荒謬年代的祭品,當然也有些是為了逃避戰亂,或受親人托孤而隨軍來台,總之他們都是國共內戰中的無奈犧牲者。

  這一群隨軍來台的稚齡孩童,受到命運的擺佈,棲身於軍隊的行伍之中。他們因為年紀小、身材矮,只能在部隊中充當傳令或雜役。幸蒙時任陸軍訓練司令兼台灣防衛司令的孫立人將軍,基於憐憫和愛心,將這些孩童集中,於民國40318日下令各部隊-將未滿16歲的娃娃兵全部集中於台南三分子營區,成立「幼年兵總隊」。讓這一群戰亂孤兒,從此有了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除了基本的軍事與體能訓練之外,也分級、分班的接受一般中、小學校的教育,生活雖然很克難,學習卻得到了妥善的照顧。

  可惜好景不常,幼總又在民國42216日被無端解散掉,大家又一次受到命運的作弄,再一次面臨茫然無助的未來,怨嘆好不容易得到的讀書機會竟然就此幻滅,氣憤高級長官之間的猜忌和鬥爭,竟然讓幼兒們遭受池魚之殃,對我們幼小的心靈確實形成莫大的傷害。奈何我們面對的現實就是如此,年歲較小的,雖然懵懂、認命,卻仍感受到莫名的惶恐;年歲較大的,不免破口大駡,以求發洩。離別前夕的那餐散伙飯,同學們相擁而泣,哀號無助,傷心不捨的情景,雖事隔六十年,如今回想起來,仍不免鼻酸,令人永難忘懷。

  幼總解散之後,年齢較大的被派到部隊補充兵員;不能下部隊的就撥到陸軍運輸兵學校,學習汽車駕駛或維修保養;另有90名同學,經挑選編成警衛隊,完成訓練後派在老總統官邸當警衛;年紀最小的一批最為幸運,由當年剛成立的政工幹校負責接收,並編成一個教導大隊,下轄三個教導隊,教一隊即總統府警衛隊,在花蓮受訓;教二、三隊在政工幹校繼續未完成的學業,每個孩子在讀完全部高中課程之後,再依志願投考軍校,或大專院校。因此,他們最後的成就,自然較其他途徑發展的幼年兵,相對的更為傑出。

  經歷了一甲子的漫長人生歲月,除了少數幾個當年最小的幼年兵之外,我們都己成了七十多歲的白髮老翁。雖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辛酸淚,也有不同的奮鬥史;儘管際遇不同,成就各異;但是,畢竟我們都曾在艱困的環境中,奮勉學習與成長,也各自堅守着自己的崗位,默默的為國家和社會奉獻過僅有的心力。

  如今,美好的仗我們已經打過,而且每個人都以「曾經是幼年兵的一員」為榮,值此中華民國歡慶建國一百年的時刻,我們不願這一頁古今中外獨有的幼年兵歷史,被煙滅或被世人遺忘,所以將那段大家艱苦備嚐、共同生活、努力學習的照片,以及當年報章、雜誌刊載幼年兵的相關報導,和我們自己成長的故事,輯印成「中華民國幼年兵」一書,藉以替國共內戰對人民造成的苦難和無奈,留下一頁見證。也期盼兩岸同胞從此能夠和平共榮,永遠不再兵戎相見;讓我們這群「中華民國幼年兵」,成為「空前」、也「絕後」的歷史記憶。

熊德銓

   中華民國一百年一月一日

 

 

*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5038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