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江戶晚期「柳川款鑲嵌銀銅梅鶴銀煙管」的文化內涵
2016/02/25 15:43:02瀏覽1092|回應0|推薦3

 

江戶晚期「柳川款鑲嵌銀銅梅鶴銀煙管」的文化內涵

 

圖文:陳宗嶽

 

  銀煙管一面刻「桺(柳古字)川」,一面有一層類似銹鐵色的塗料,上鑲嵌銀銅的梅鶴圖。

  尺寸:14.4公分*0.6公分,煙鍋直徑1公分。

 

與「柳川款鑲嵌銅銀梅鶴銀煙管」的因緣:

一、在美國帕薩迪納市立學院的週日跳蚤市場巧遇

  201627日上午,到美國洛杉磯旅遊時,第三度探訪美國帕薩迪納市(Pasadena)市立學院的週日跳蚤市場(flea market)時,偶然發現這支銀煙管,因為曾經蒐集過一些中國清代旱煙桿上的玉煙嘴,所以對此日本煙管極有興趣,因此從一位喜歡到世界各地旅遊且收集喜好物品的70歲演員Frank手中購得,還為他歡喜的拍了一張照片紀念。

 

二、約製作於150年前日本的江戶時期晚期

  這支鑲嵌銀銅銀煙管大約是150年前日本江戶時期晚期製作的。在網路上也找到一支類似刻有「柳川直俊」的銀煙管,只是少了一層塗層。

 

  這支鑲嵌銀銅銀煙管一面刻「桺(柳古字)川」,應是「柳川」家店號,類似的「柳川」款還有:柳川直俊、柳川直久、柳川直春、柳川直政等裝飾金工,所以另一面是鑲嵌銀銅的梅鶴圖。屬於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晚期的名工,現在網路上的作品約10萬日元上下,只是在台灣甚少見到這樣的款式,類似這樣的鑲嵌銀銅銀煙管估價約4-5萬元新台幣。

 

三、這支「柳川款鑲嵌銅銀梅鶴銀煙管」背後的文化內涵

  2016222日中午,與台北光復南路上的清樂玉器店陳老板討論這支江戶晚期鑲嵌銅銀扁煙管之時,獲至四點結論:

 

  一、煙管扁身的稀少,上可鐫刻字畫,應是文人用具。

 

  二、袖珍細小的煙鍋,一次只能抽一口,煙害不大,動作也能優雅。況且菸草早年是被當作提神去瘴、避疫驅寒、明目醒腦的用藥。

 

  たばこ(煙草)一語,最早是葡萄牙語的「tabaco」。據說是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新大陸時,先攜回歐洲,再傳至世界各地之產物。

  香煙,據說是由一位名叫castro的葡萄牙宣教師於1601年自菲律賓攜回日本獻給德川家康的。香煙剛傳入日本時,一般都相信它能治癒百病、延年益壽。有趣的是,當時梅毒正由美洲擴散至歐洲,在英國等地,甚至相信抽煙可以治療梅毒。

  「たばこ」漢字寫成「煙草」。不過,現在通常用片仮名寫成「タバコ」。偶爾讀小說時,會看到「莨」字,也讀成「たばこ」,這是比「煙草」更早的寫法。

據說「tabaco」,本來印地安語指的是「煙管」,但被哥倫布會錯意,以為是煙管前面冒著煙的「煙葉」,故「tabaco」就變成「煙草」了。

 

  中國在明朝以前沒有見過煙草,歐洲也是從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時,才向印地安土著學會「吸食」、「咀嚼」名為「淡巴菰(Tabacco)」的煙草,經由哥倫布帶回歐洲,數十年間,使「吸食」、「咀嚼」煙草成為不分男女、貧富、職業、甚而連神父都參與的流行嗜好,之後隨著西班牙人的擴張海權傳到了菲律賓,再由漳州人帶至福建,經江蘇、浙江北傳,也兼及台灣,到明朝萬曆末年已傳遍中國北方。由於當時的中醫認為:「煙草有避疫驅寒,明目醒腦」的功效,因此,煙草到了中國,不僅迅速流傳,並且成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等開門七件事之後的「第八件事」。

 

  只是,在使用煙草的方式上,「嚼食煙草」會形成像「嚼食檳榔」一般的口角變色、褐沫連連,且需吐出殘渣,與中國當時揖讓從容的儒家士大夫作風,難以相容,因此,「嚼食煙草」,自始至終,就沒在中國流行過,反倒是用「吸」與「抽」的兩種煙草使用方式,大大影響了中國。

 

  「抽」煙,是把煙草切碎做成煙絲,經由燃燒煙絲,透過「旱煙袋」和「水煙袋」的兩種抽煙方式,來抽吞燃燒煙絲所產生的煙霧。由於水煙袋要盛水,燃燒煙絲所產生的煙霧,會先經過水的過濾再進入胸腔,比較符合當前衛生與健康的觀點;但是,因為有水,不方便攜帶,所以多半在居家、官場、深閨等場合流通,所使用的水煙袋,為了防銹,大都使用不會生銹的黃、白銅製成,金、銀等貴金屬的材質,就屬稀有品。

 

  三、梅樹上還有一線上弦月,加上鶴,或有「一品當朝」的暗喻。一品,為中國清代以前官員的最高等級,鶴性清高,明清兩代皆以鶴做一品官補子的圖案,所以用鶴代表一品。另以日比皇帝,以鶴向日表示官員朝見皇帝之意。

 

  四、煙管身上的梅鶴圖,在日本寓意長壽。在中國,自南宋林逋作出「梅妻鶴子」的傳頌詩句以來,梅鶴圖便有高士逸人的意境。

 

※林逋的梅妻鶴子

  北宋處士(處士指有才德隱居不仕的人,後亦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林逋(讀 ㄅㄨ ,9671028),字君復,錢塘人(今浙江 杭州),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賜諡號和靖。隱居杭州孤山,終身不仕,未娶妻,與梅花、仙鶴作伴,植梅放鶴,稱“梅鶴因緣、梅妻鶴子”,被傳為千古佳話。他的《山園小梅》詩中名句: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是梅花的傳神寫照,膾炙人口,被譽為千古絕唱。典出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人事。後作為成語和典故,比喻隱逸生活和恬然自適的清高情態。也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常見題材之一。

 

  宋室南渡之後,杭州變成了帝都。下令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廟,山上原有的宅田墓地等完全遷出,可唯獨留下了林逋的墳墓。南宋滅亡之後,有盜墓賊以為林逋是大名士,墓中的珍寶必定極多,盜掘之後,竟然只發現一只端硯和一支玉簪。終生不娶的林逋為何獨鍾一支玉簪呢?

 

  當代杭州作家、曾獲茅盾文學獎的王旭烽女士在所著江南知性之旅第二集《絕色杭州》一書裡,寫到了“處士林和靖”:

 

  “都說林和靖終身不娶,方有‘梅妻鶴子’之說,我卻終有疑惑:那個終身只愛草木禽羽的人,果然能寫出《長相思》來嗎?

 

  在林和靖以女子口吻所寫的小詞:「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難平。」

 

  想來,處士林和靖也是有眼淚的,也是有愛情的。曾從杭州地方史專家林正秋先生處得知,林和靖果然是有愛情,有婚姻,還有後代,後代又多,且分為二支,一支在浙江奉化,人丁興旺;另一支飄洋過海到了日本,還成了日本人製作饅頭的祖先。前些年奉化和日本二支林家在杭州會師,並在孤山祖先梅下合影,林正秋教授並參與為證。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4795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