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個流傳在閩粵地區的雞公小碟
2020/04/21 15:43:42瀏覽1356|回應0|推薦3

 

一個流傳在閩粵地區的雞公小碟

 

     2020.4.21陳宗嶽寫於台北

 

  一直很喜歡這個30多年前收到的雞公小碟,少少幾筆簡練的筆觸,就讓一隻昂然闊步的公雞影像躍然於碟上,我以為這隻公雞比宮廷御用的明代成化雞缸杯與清代乾隆粉彩雞缸杯上的公雞畫的傳神多了。之所以會以「雞」為裝飾主角,乃是因為閩粵地區「雞」與「家」、「吉」的讀音差不多,因此畫「雞」有起「家」的寓意。

  原本以為這樣的雞公碟是台灣本地產製的,一直到2019年1月到廣東梅縣客家地區「客天下」景點販售紀念品的地方,看到新製作的「雞公碗碟」時,同時想起30年前周星馳主演的電影裡就使用這種雞公碗吃飯,顯示這個「雞公碗」曾經流行於中國東南沿海區域。

雞公碗寓意「起家興旺」

  雞公碗是一種以黑尾公雞、芭蕉和花為圖案的土瓷碗,碗口大底小,碗面很隨意地用紅、墨綠、黑等簡單的色彩描著一隻公雞,粗獷的工藝透著一種特殊的美感。在閩南沿海一帶,早先許多家庭的碗、碟、湯匙等陶瓷餐具,都有栩栩如生的公雞畫像。在農耕社會,人們日出而作,以清晨打鳴公雞作為一天的開始。因雞在閩南語中與「家」同音,因此雞公碗又有「起家興旺」的意涵,又叫「起家碗」,亦即「雞公碗有助夫起家」的寓意。

 

雞公碗流行於1900~1960年代

  雞公碗最早出現在明代成化年間,當時是王公貴族喜愛的珍品,在清朝時期以及1960年代時候為民間庶民階層的普遍用具。晚清時期的雞公碗首先在江西景德鎮燒製,1930年代後因生產成本高,不敵廉價的日本洋瓷,一度停產。1950年代前後再由潮汕地區接力生產,雞公碗又再度普及,更出口到東南亞及香港,到1960年代已是家家戶戶幾乎都有,當時售價約人民幣一角。這種雞公碗在當時「算是不錯的品牌」,價格也比其他碗貴,家家戶戶都用來盛點心、泡茶、吃飯、招待客人,很多大排檔或路邊攤的白粥也是用雞公碗裝的。雖然一個雞公碗並不值多少錢,但是造型簡單、色彩鮮艷,是好看而實用的庶民好物。

 

雞公碗早期花色較多

  雞公碗或稱公雞碗、雞角碗,客家人稱為雞公缽,是中國傳統的一種家用陶器。農耕社會時期,以雞啼作警鐘,開始一日之勞作,因此雞公(粵語、閩語地區對公雞的稱呼)被賦有發家致富的良好願望,而雞公碗的含義更廣更闊,寓意有:發家致富、家庭興旺、添男丁等。碗上的圖案,除了公雞外還有其他陪襯。早期雞公碗的花色不僅僅只有公雞,會在公雞旁邊繪上小雞及花叢,後來則常配以牡丹、芭蕉,因為雞的閩、粵語諧音「家」,牡丹象徵「富貴」,芭蕉是「大葉」植物,因而有「興家成大業」、「功名富貴」等吉祥寓意。

 

雞公碗早期呈八角狀

  雞公碗原本不是如今所見到的這樣圓潤的形狀,而是有稜有角的八角形。只是做八角碗耗時耗力,匠人於是加以改良,碗形也就漸漸趨於圓形,在雞公碗越來越受歡迎之後,圓形的碗也方便大批量生產,而成為家家戶戶的日常用品。早期的雞公碗圖案為人手繪製,近年則多改為機器印製,兩者質感不同。

 


雞公碗以福建長汀「河田雞」為範本

  雞公碗上描繪的公雞形象,我認為畫的是風行於閩、粵、贛、港、澳等地區的「河田雞」模樣。河田雞主要產在福建省長汀縣的河田鎮,並因此而得名,是世界五大名雞之一,在家禽界有很高聲譽,尤其是客家人特別愛食此雞。河田雞體形有大小類型之分,全身羽毛皮膚與脛部均黃色,羽毛以淺黃色為主,尾羽與鐮羽為閃亮的黑色,鐮羽很短,主翼羽為鑲有金邊的黑色,喙的基色為褐色,而喙尖則淺黃。頭部清秀,頸較短粗,腹部滿,脛長適中,體形略呈方型。河田雞的冠型甚為特殊,為單冠直立後分叉。這種分叉的冠型自雛雞孵出時就已形成,遺傳性穩定,在其它雞種中是沒有的。

 

海南女子陪嫁一全套「公雞全」

  唐代詩人李頻曾詩曰:「不為風雨變,雞德一何貞。」雞是人類飼養最早的家禽之一,古人敬佩雞的勤懇與愛心,稱雞為德禽,如清代乾隆御用畫師鄒一桂畫的雄雞與慈禧太后御畫的雄雞。古稱「崖州、瓊州、瓊崖」的海南島人,素來喜愛公雞的大將之風,春節時,人們喜歡買張公雞年畫貼在家門口,一來「雞」與「吉」諧音意蘊著大吉大利,二來,養雞是一個家庭富足的表現。此外,海南地區姑娘出嫁,必有公雞碗作嫁妝,祈願夫君成家後,考取功名,業有大成,榮華富貴。據記載,海南地區女子陪嫁品之中,須備有一整套的「公雞全」,計有:公雞茶壺一隻、茶杯3只;公雞酒壺一隻、酒杯5只;公雞大碗4只、中碗10只、小碗10只;公雞大盤4只、小盤4只;公雞碟10只;公雞湯匙10只。外加筷子10雙。也因此,古時海南地區婦女出嫁,娘家無論貧富,都會送一全套的「公雞全」碗盤,代表著一個新家庭的組建,同時也寄望女兒嫁為人婦後,能勤儉持家,助夫起家發達。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3260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