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5年價格翻50倍的名坑端硯
2016/01/28 17:42:16瀏覽16534|回應0|推薦3

 

 

 

15年價格翻50倍的名坑端硯

 

圖文:陳宗嶽

  收硯收了20多年,只見老硯愈來愈少,名坑硯的價格愈來愈高,也愈來愈罕見。雖然新坑的硯台滿街都是,尤其淘寶網上低廉的價格更是讓人氣結,但是也印證了老的名坑硯是最好的收藏。最簡單的辨識方法:洗淨硯台之後,可以看到漂亮的硯石、嫩細的硯面、規整的硯工、雅緻的雕刻,整個硯石還要有堅實的感覺。

 

一、著名三大端石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

  由於名坑端硯價格的逐年猛漲,使得其早已脫離實用範疇進入收藏品行列。其中以老坑、麻子坑、坑仔岩三大名坑出產的硯石最具收藏投資價值。

  近十年來,這三種硯石價格持續攀升,原因是屬資源性的端石日趨枯竭,不可再生,在肇慶當地集市能見到一塊石質細膩、石品豐富的端硯已非容易,即使出現一方上品的硯石,也會被行家先搶在手上流轉,然後再流向市場。

  最垂涎這些名坑硯石價值的日本人,為了蒐羅這些世人最推崇的是老坑、麻子、坑仔岩等三大名坑硯,早在1960~1970年代就向中國大陸當局要求重開坑口,因此,20世紀重新開採出的名坑好硯絕大多數都流落到日本,長期開採的結果,使得珍貴有限的名坑端硯資源也瀕臨枯絕。

  2003年到日本旅遊時,我特地到東京專賣紙張與書法用品的老店去看看,只見名坑的端硯與歙硯分別標價120萬與100萬日圓,當時還沒特別的感受,只是覺得一個字「貴」。如今回想起來,13年前在東京的名坑端硯價格,只比中國現在漲了15年的名坑端硯價格相當,只是日本經濟停滯了快20年,在目前眾多從日本回流中國大陸的藝術品之中,名坑硯台可以成為繼字畫、宜興紫砂壺、日本銀壺等之後,與文房雜項同為回流大宗。

 

(一)、已枯絕封坑的老坑

  老坑又稱水巖,包括大西洞、水歸洞,已封坑很多年,無石可採。老坑屬沉積岩,每開採幾十米甚至十幾米,就掘不出了,朝下開採一些,又能找到一些,所以只能一直向下找。

  老坑的最上層是與地下水面齊平,因此最上層是被水面封住的,所以從西元1300年的晚唐前後開採以來,一般無法被私人盜採。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是開採的高峰,道光之後因淤塞而停採,一直到光緒15年曾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再做了最後一次有規模的開採,推估唐朝到清代約開採了30%,中國大陸在1972年重新開採之後,大約開採了130公尺,占老坑總產量的70%。因此,從1980年以來,人們所看到的老坑硯石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豐富、燦爛,之後想也不再有機會了,因為枯絕了,除非再用新科技探勘到新石脈。

 

  在劉演良先生做礦長的時候,曾用鑽探金礦的探頭去探勘,坑洞當中是空心的,朝上、朝下、朝前、朝後、朝左、朝右各方向探勘,也沒發現老坑的硯石料。所以,所以端硯廠從一百多人的廠,逐漸萎縮成三十多人的廠,最後在拆除老坑裏幾根古人留下支撐坑道的石柱子時,導致老坑倒塌而自然封坑了。

 

(二)、已枯絕的麻子坑

  麻子坑始於乾隆時期,也是中共建國以後最早重開的坑口,從1962年代開始採石,也是應日本人的要求~用這個坑的石料來換日元,所以麻子坑出產的硯石都銷往日本,最好的麻子坑硯材也都多半留在日本。

  麻子坑位在山腰四分之三高的位置,從1962年開採到1980年代幾乎採光了,坑洞完全打通了。之後雖陸續有一些私人盜挖,但是從成品看,已經不是主礦脈的硯石,而屬支礦脈的硯石。從第一座山打穿之後,人們陸續開掘前一座、後一座山,但是都沒再找到類似的硯材,所以說麻子坑也已枯絕了。

 

(三)、蘊藏量還有一半的坑仔岩

  坑仔岩從宋代治平年間開坑開採,在1978年重新開採,據估計現在開採的硯石量接近保有量的一半。坑仔岩距離老坑將近百來公尺,好的坑仔岩也不輸於老坑。老坑石料在水裡,坑仔岩石材在岸上。坑仔岩的石頭比老坑的石頭稍微乾燥一些,即使還是比不上老坑,但是優質的坑仔岩還是很好的。

 

二、名坑端硯的各式硯品

  玩名坑端硯分兩類—「石品觀賞派」和「實用派」。「石品觀賞派」看重名坑端硯石的石品,如“青花”、“凍”、“石眼”、“冰紋”等石品,根據石品的豐富及美觀程度來確定價值。「實用派」則更關注硯石的實用性,鋒芒的細膩密集,下發俱佳的效果。出於對名坑市場增值的考慮,目前「石品觀賞派」的擁護者遠大於「實用派」。

  端硯“青花”、“凍”、“蕉白”等石品相對硬度較大,顆粒細膩,如再有細膩而密集的鋒芒,則必是佳硯。雖然並不是所有具有“青花”、“凍”、“蕉白”等石品的老坑均為佳硯,但優質的名坑硯往往會帶有“青花”、“凍”、“蕉白”、“冰紋”之類的石品。

 

  其中,老坑端硯的硯石採自深於河床之底的石脈,長年受水的淨化浸漬,石質溫潤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帶藍紫,製成硯後經歷長期的使用揣摸與墨長期相伴,加之漫長年月的空氣接觸與氧化,使之產生質的變化,不僅表面皮殼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裡也會有墨滲痕,甚至用600號細砂紙擦開小片硯堂觀之,所見的石肉也與新硯有明顯的區別,色澤變深~由紫藍偏灰黑,硯身也會出現斷續的細小裂紋或剝離層,細觀之,各式石品隱約可見,如:玫瑰紫青花,金銀線,冰紋或魚腦凍,蕉白等。

 

  古人深知取石艱難,所以古時名坑硯一般在20公分左右,厚度約2公分,不會太厚,加上太厚也不實用,不像今天有人會用來當作陳設。

 

三、名坑端硯的重輕與剛柔

  古人讚美名坑端硯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的特點。把「重與輕」、「剛與柔」這兩個對立的形容詞擺在名坑端硯身上,是有根據與道理的。所謂「體重而輕」,名坑端硯石從表面看呈紫藍色略帶青,使人感到比實際的重量要輕些。所謂「質剛而柔」是從雕琢的過程和研墨的角度來說,名坑端硯石的確質地堅實而又帶柔性,這種柔性即古人所謂「若幼兒肌膚,細嫩而不滑」。

 

  其中,老坑端硯石因長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礦物質為地下水所溶解,使石質逐漸變純、變軟,細膩、嬌嫩、滋潤的程度可以達到「呵氣研墨」的地步,如用手心輕按老坑端硯的硯堂,旋即會出現滋潤的水氣。

 

  這些特點是因為名坑端硯石的礦物成分主要由泥質、絹雲母及矽質膠結而成,所以名坑端硯石的泥質比重很大,敲擊它時發出的“篤篤”木聲,即所謂「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缺少鏗鏘之聲。又由於名坑端硯石中含有硬度在7度的矽質,所以還有「久用鋒芒不退」的優點。

 

  玩家說:「端用其硬,歙用其軟。」端硯硯石的硬度為摩氏2.8-3.5,墨錠的硬度為摩氏2.2-2.4,比硯石稍低。如果硯石硬度太低,細微性過細,則摩擦力亦小,下墨慢,發墨亦不好。反之,硬度太大也不好。硯石硬度為摩氏硬度3級左右最合適,加之細膩而密集的鋒芒,可使磨墨時既不打滑又發墨,這正是名坑硯能有穩重的磨感及研墨下發俱佳的奧秘所在。

 

  一般上佳的名坑硯研墨,20~30圈既可用,50圈能用,100圈則研墨到位,即適用創作。在冬季,膠會因為溫度低而變硬,許多硯因此如失鋒一般,磨不動墨。而名坑硯則不分季節,冬季一樣下發俱佳且具穩重的磨感,是分辨一些看似像名坑的沙埔石的最好方法。

 

  上好的名坑硯,一般也好清洗,用手輕輕搓搓硯堂即可洗淨。

 

四、名坑端硯的上漲空間還會讓人更驚嘆

  近年來一些投資者將閒置資金轉向藝術品投資,加上近幾年端硯在拍賣會上的不俗表現也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目光。巴掌大的端硯,好品相的賣價已逾萬元!由於名坑端硯在市場獲利豐厚,商家開始把目光投向大陸以外的早期名坑端硯。因為名坑端石多半封洞、甚至枯絕,市面上流傳的件件是絕品,致使名坑端硯價格要比同時期的硯臺貴上十倍,即使是名坑新硯,價格也常常賣得過中檔的古硯。

 

  2002年端硯收藏在中國內地開始起步,但是喜歡端硯的人並不多,那時到端硯產地肇慶,便宜的一塊老坑硯,大約30公分左右,全部冰紋,報價只有人民幣1300元,低的話500元也可以買到;到2016年,同樣的硯台開價至少十幾萬元人民幣,真正的成交價格約在6萬~8萬元人民幣。

 

  現在回頭看,15年前的端硯價格簡直是太便宜了,幾乎算是白賺的。現在名坑端硯石的價格上漲那麼多,但是藏家認為世人還沒有認識名坑端硯的真正價值,因為絕版了,將來這些名坑、老坑硯的上漲空間還會讓人更驚嘆。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4507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