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07 14:58:29瀏覽2137|回應0|推薦2 | |
* 一套有意義的紀念品~支撐中華民國贏得對日抗戰勝利的『法幣』 西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中國國民黨前身〜創建中華民國。 民國3年2月7日,制定以袁大頭銀元為國幣標準,力抗入侵逾百年的外國銀元。 民國17年12月29日,東北宣布易幟並擁護國民政府,蔣中正總司令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統一全國,國家現代化開始。 民國22年4月5日,發布《廢兩改元》,摒除170多種以重量計價的貨幣,統一用新鑄的「船洋銀元」交易,開啟金融現代化。 民國24年11月4日,廢除實行26年的銀本位制,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3個月後加入之農民銀行等四家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定貨幣」,簡稱「法幣」,藉此化解因為國際銀價飛漲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所引發的「銀元」通貨緊縮,也結束五百年來的銀兩制度。 民國25年間,1法幣=1銀元=0.3美元=英鎊16.5便士,當時50元法幣可以買一頭牛,因此大面額的鈔票不如5元以下的小鈔受歡迎,甚至大鈔換小鈔還需貼補5%,政府因此規定大金額發放須搭配20%小鈔。至民國26年7月抗戰爆發時,法幣發行總額僅有14.1億元。 民國29年2月起,侵華日軍積極破壞法幣,首先在上海拋出偽製的500萬元農民銀行法幣。民國30年,德國潛艇在太平洋海域俘獲一艘美國軍艦,在艦上發現由中國政府委託美國印製的10餘億元法幣半成品,因為日、德是二戰的同盟國,日軍因而從德國手中購入這批紙鈔半成品,進行偽造。之後日軍再以自香港與緬甸擄獲的法幣印鈔機從事偽鈔印製,總計日軍偽造了40億元以上的法幣。 民國31年7月1日,法幣發行權集中於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成為負責調節整體金融的國家銀行。同時將原本做稽徵計算單位的關金券以1元兌20元法幣加入流通。另外,為了防止日軍將淪陷區搜刮來的數十億元法幣送到租界套兌中國外匯與戰略物資,特別在幣面加印重慶兩字以示區別。總計中央銀行曾委託英國、美國等中外16家印刷廠承印並發行了100多種法幣。 抗戰期間,稅收減少,軍費暴增,國民政府只有仿照現在歐美的「貨幣寬鬆政策」多印鈔票,到抗戰勝利時法幣發行額增加了395倍,重慶物價也漲了1,795倍,但是即使經濟如此艱困,在英、美保證與國人支持下,法幣仍是唯一能通行全中國的「硬貨幣」。 抗戰勝利後,百廢待舉,再起的戰事讓已然疲憊的經濟難以支撐,民國37年11月20日,歷時13年16天的法幣走入歷史。 回顧歷史,法幣改革維持了中國財政,並成為抗戰勝利最重要的支撐,為慶祝對日抗戰勝利70週年,特復刻為誌。 ※物價參考: 1930年代,上海的米價恆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1銀圓可以買30斤大米;豬肉每斤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1930年代國立大學每年約22銀圓學費,大學畢業生的起點月薪一般為50銀圓;待遇高的可以拿到80銀圓。一般從事腦力勞動自食其力的知識階層,如中學教員,工程師,記者,編輯,職員等等,月薪在100-200銀圓之間。大學教授平均月薪為350銀圓;一級教授最高月薪可達500-600銀圓。 根據1929-1930年進行的社會調查報告《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所提供的數據,30年代初,一個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費為454銀圓。當時普通工人的月工資通常為16-33銀圓之間,平均約為22銀圓;每個家庭必須有兩個人同時做工方能維持生計。所以,一般民眾家庭若要供一個孩子上大學,只能是國立大學,如北大、清華、交大、北師大等等,或免費的師範院校。當時北京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北師大有許多大學生來自普通家庭,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史實。 1930年代我國的大學收費情況大致分為3種:國立大學每年約22-40銀圓,師範類甚至不收學費;私立大學每年約45-120銀圓不等,中間數約為90銀圓;教會大學每年約160銀圓。
|
|
( 興趣嗜好|收藏 ) |